记忆,就是我们大脑接受、储存和使用的过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和印象的累积;通过对记忆的搜索,我们会把有用的信息提取出来,以此解决相关问题。
而一般来说,我们的记忆可以分为三种:
1,瞬间记忆;
2,短期记忆;
3,长期记忆;
这三者之间存在的密切的关系:对外界的接触而获得瞬间记忆,对其赋予效用后,变成短期记忆,再通过反复使用短期记忆,那么以此获得的信息就会变成长期记忆,长久地储存在我们的大脑当中。
对于学习来说,长期记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想要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很多人往往喜欢通过一些死记硬背式机械记忆方法去学习。
其实,这种低效的记忆方法,反而会让我们忘得更加快,难以形成稳定的长期记忆。
因此,我们只有学会科学的记忆方法,才能够快速高效地记忆知识,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什么是科学记忆?想要掌握科学的记忆,就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科学记忆”。
科学记忆法,指的就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切认知和了解记忆的原理、遗忘规律,然后再结合自身学习情况而形成的高效记忆方法。
我们无论学习什么,看书也好,提升自己的能力也罢,通过科学记忆法去记忆学到的内容,我们更能够掌握到知识的核心和运用。
而“科学记忆法”,常用的方式有三种:
1,理解记忆法;
2,联想记忆法;
3,具象记忆法;
在我们学习的时候,根据自身的学习内容,懂得交错使用这三种记忆方式帮助自己去记忆知识,我们就的学习就更有效果,记忆也会更牢固了。
只要有意识去运用科学的方式去记忆,你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学习高手。
通过理解的方式去记忆研究表明,人类对于自己所理解或认同的事物,更加容易去记忆。
当你学习某些知识的时候,先把内容的核心主旨和逻辑关系弄清楚,直到你的大脑掌握到知识的“前因后果”,你自然而然就把知识记忆在脑中了。
但是怎么做到“理解”知识呢?毕竟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并不是都高到就能轻松消化学到的知识。
这就要根据知识的不同类型,针对性去理解,然后记忆了。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的四大知识类型,他把知识分为四类:
1,事实性知识(factual knowledge),直接描述事实的内容;
例如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去;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美国目前人均GDP比中国高很多等等。
2,概念性知识(conceptual knowledge),某些观点或现象的原理总结;
例如经济学的概念“沉没成本“、“需求定律”;心理学的“第一印象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等等。
3,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是如何做“事”的知识,需要遵从一定的步骤;
例如通过做手工设计出一个作品,需要经过哪些步骤,那每一个步骤组合起来的知识,就是程序性知识。
4,元认知知识(metacognitive knowledge),是关于一般的认知知识和自我认知的知识;
这种知识在此暂且不表。
而在这四种知识当中,概念性知识是我们进行理解的第一步,也是理解的基础。
不管你是通过什么方式去学习,听课也好,看书也罢,当你能够从学习内容当中建构出意义时,那你就算是理解了。也就是说,你让“新知识”跟大脑重的原有知识产生关联时,你就产生了理解。
而理解的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解释知识。
将接受到的信息,从一种表征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表征方式,就是理解的过程。
例如“沉没成本“这个概念,”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当我们接收到这个信息之后,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它,如“一些已经付出,而对当前事情不会产生影响的费用”,那就说明你已经在理解它了。
第二,举出例子。
针对概念,举出相关的例子。例如你去看电影,买了一张电影票,没想到临开场之前,电影票丢了,那么“丢失的电影票”,就是属于沉没成本。
那么你要不要继续看电影,就不能以这个沉没成本去影响自己的决策。决定你要不要继续看电影的,是你想不想和有没有足够的钱财去买票看,这个决策并不是建立在“丢失的电影票”这个沉没成本之上。
第三,知识分类。
这是构建知识体系的一步。
当你懂得把学会的概念,分到某个知识范畴的类别,说明你已经知道这个知识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对象了。
很明显,“沉没成本”这个知识概念,是属于经济学上的概念,而这个概念,跟我们生活上的“经济行为”有密切关系。
当你把这些知识分类到“经济行为”这个范畴中,你自然就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种知识了。
第四,总结概括。
懂得对知识总结概括出核心主旨。
当你学到一个知识,你能够用一句话或者一个关键词把这个知识总结出来吗?你知道某篇文章主要是阐述什么观点吗?你能不能提取出精华,让知识更容易理解呢?
总结是理解的重要步骤。如果你无法对学到的知识用自己语言概括出来,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理解到知识的含义。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如比较不同知识的关联之处,推断出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甚至构建出自己对概念的模型等,都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知识,消化知识,重塑知识。
简单一句就是,学习就要善于思考,懂得举一反三。只要这样去理解知识点,你才能够把它记在大脑里。
运用联想让知识跟外界联系起来联想记忆法,就是利用识记对象与客观现实的联系、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材料内部之间的联系去记忆的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两个事物之间的共同点进行记忆的一种方法。如果你能够把学习内容与自己的亲身经历衔接在一起,记忆效果就会更好。
美国记忆大师哈利·洛雷曾经说过:“记忆的基本法则,就是由新的信息联想于已知的事物。”这句话就说明了联想记忆,重在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
在运用联想记忆法的时候,一般都有两种应用方式:
第一种,相似联想记忆;
根据事物之间在性质、成因、规律等方面的相似之处,而建立起来的记忆方法。
例如想记忆“沉没成本”这个概念,那么我们中文所说的“覆水难收、木已成舟”等,都有一定的相似性,都表示事情已经发生,无可挽回。
只不过“沉没成本”还要进一步表达,不要被已经发生的事情影响到将来的决策而已。但通过相似性联想,你就更容易记忆这个概念了。
第二种,对比联想记忆;
根据两件事之间的明显不同特征,加以联想的记忆方法。通过对比事物之间的差异,从而掌握各自的特点,起到记忆的作用。
例如经济学上有“滚雪球效应”这个概念,而在哲学上有“滑坡谬误”这个概念,这两种都表达一个从高往下发展的态势。
但前者表达的是“优势累积”,而后者则是“不合理的叠加”,所以最终表达的意思也就截然不同。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对于这些概念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让记忆知识具体化起来具象记忆法,就是在记忆过程当中,运用脑海中的直观形象,采用形象思维,以此达到提高记忆的效果。
我们对于那些看过、听过、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会记得比较深刻,就是因为这些事情有一个具体的画面点,当我们回忆这个画面点,自然就把相关的东西回忆起来了。
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凡事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的本身来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应该尽可能把事物本身或者替代它的图片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去摸、去问闻等。”
这就是具象化记忆的核心宗旨了。
其中,宫殿记忆法,算是具象化记忆的一种比较有用的方法。
运用宫殿记忆法,大概有四步:
1、构建宫殿。
这个“宫殿”,可以是你的房间,你的课室,你的办公室等,只要这些地方是你熟悉而且布局分明的,那么你就可以以此构建宫殿的框架。
你需要根据宫殿的框架,找到一些比较突然物品,然后设定一个具体的行走路线。按照顺序,从外往里走,都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都放在什么地方,尽量选择一些不太会变动的物品和位置。
2,提取关键词。
把学到的知识点,浓缩成关键词来记忆。
只有你对内容有过理解,你可以通过提取关键词去回忆出大致的内容。这些关键词可以是书里面的,也可以是你自己总结提炼的。
3,具象化联想。
例如你把“沉没成本”这个概念,跟放在房间桌子上的“剪刀”联想起来,说明一些东西被剪刀剪碎之后,就无法复原,对应概念的意思。
在联想的时候,越能调动自身情绪,想象得越是奇特,就越容易记住,因为大脑对于与众不同的东西会特别有注意力。
4,回忆知识。
当你把学到的知识点都放在记忆宫殿后,那么你就要想象自己进入宫殿,每当经过一个物品,都要想出对应的知识点。
好比当你看到桌子上的剪刀时,你就能够回忆起“沉没成本”这个概念,其他知识如此类推,直到自己完全回忆起来。
“记忆宫殿”,就是一种比较具象化的记忆方式,让我们置身于某个具体的环境当中,利用场景中的不同物品,去唤醒自己的记忆。
这样的记忆,就会更直观,也更容易回想起来了。
掌握记忆与遗忘的规律掌握记忆的规律,可以让我们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研究表明,每次信息的输入,其记忆时间的长短也会不一样。如果每次你都是长时间去接触一个信息,这个信息就很容易转化为长期记忆。
可以说,从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这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你投入了多少时间,就决定了所信息能不能被牢固记住。
所以为什么复习会如此重要?就是因为复习就是一种重复接触信息的方式,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梳理知识。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记忆的遗忘规律去学习了。
想要有效地提升我们的记忆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这些策略:
1,学完一个知识后,在短时间内对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与归纳,让知识形成内在的衔接关系。
2,把一些难以记忆的知识,写在一个本子上,或者利用现代化手段,时时刻刻加深大脑对此的印象。
3,尽量把学到的知识跟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起来。只要学到的知识跟自己的生活有亲身的经历,你才能够牢固记住它们。
4,用自己的语言梳理一遍学到的知识。试着自己给自己“讲课”,在理解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知识,调动自己的五官去感受知识,就很容易记忆了。
通过这些方式去学习知识、记忆知识,我们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