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邱家达
随着全国高校陆续开学,春季校园招聘活动已拉开大幕。面对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招聘季,有摩拳擦掌者,也有仓促入局者。上月,2022年度考研初试放榜。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今年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约110万,但报考人数多达457万,这意味着将有300多万考生落榜。就业成了他们的紧迫需求之一。改换赛道竞逐春招,这部分应届毕业生心态如何,该如何把握好这个重要机会?
“考研失利”与“寻找工作”:换赛道首先要树立信心
“寒假时我就意识到初试成绩不太好,但还是心存侥幸,希望能擦过复试线。”暨南大学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梁嘉文告诉记者,上月,研究生考试初试成绩出来后,未能如愿的她“心里一下子没有着落”,不知道该怎么办。怀着失落的心情,她只能仓促准备起春招,随便制作了一份简历便投递给几家公司。
梁嘉文的同学董再冉,花了整整一年备战考研,同样因成绩不理想而陷入懊悔与自责:“好后悔去年秋招时没有去找工作,那么多机会都被我错失了。”半年前,她曾在找工作和考研中摇摆,最终选择了专心备战考研,然而结果让她手足无措,认为“一年的努力打了水漂”。
“考研失败不是我们希望的,但也不是唯一的结果,人生还有许多赛道。”广东医科大学学工部部长唐湘涓表示,春招阶段,有不少学生是在考研失败后才开始找工作,心理其实还未调整好。“同学们首先要适当地把情绪发泄出来,冷静之后重新认识和分析自己,不要让失败一直绊住自己。要重新树立信心,不能让‘习得性无助’的纸老虎把自己吓倒。”
虽然考研成绩不尽如人意,但未来的路还是摆在眼前。“挣扎”了几天后,董再冉在家人开导下开始明白:“不能说因为失败了,备战考研就没用。至少经过这一年,我的专业知识更扎实了。”
“就业劣势”与“求职技巧”:有的放矢准备简历和面试
当考研失利的学生走入春招“战场”,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不只是心态上的调整。实习经验缺乏、准备时间匆忙,也让这些学生“压力山大”。
投了近十家公司,都是刚完成网上申请阶段,董再冉不禁担心最终结果会不会是投出去的简历都“石沉大海”。“整整一年的备考时间,我比其他求职者少了实习经历,这是很大的劣势。”董再冉说。半个多月里,她流连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公众号、班群、招聘网,就怕错过一个相对优质的就业岗位。
梁嘉文2月中旬先投了一家大企业,原本预计一周会出的面试通知迟迟没来,直到3月初才收到一封感谢信。后来投的几个岗位,要么尚在等待面试,要么已经被拒。面对这样的结果,她直言自己有点焦虑,感叹“财务岗位竞争太激烈了”。
“很少有同学第一份简历投出去便能收到回应,不要因为几次投简历和面试失败就自我否定。”唐湘娟表示,同学们应积极调整心态,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挫折,冷静客观分析原因,包括是否存在与岗位要求不符、与企业文化不合,或者简历未完全展现自身长处等问题。
唐湘娟谈到,大学生求职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还在于就业期望值太高,不是大公司、大城市就不去。
根据麦可思研究数据,应届本科生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6届的23%上升到2020届的27%,而在一线城市的就业比例持续下降,从2016届的27%下降到2020届的17%。可见,本科生就业已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其他城市亦有另一番天地。目前,不再执拗于待在广州工作的董再冉决定放眼于佛山、珠海等地,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精心制作多份简历。她告诉记者:“我现在投递的基本都是大企业,不过如果不太理想的话,我也会找一些中小企业,毕竟找到工作最重要。”
“个人前程”与“社会问题”:疫情下各方护航大学生就业
据了解,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长167万人。广东省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约有71.3万人,比去年增加7.1万人,加上外省入粤和留学回国求职的毕业生,在粤求职的毕业生将超过90万。为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门、高校、用人单位三方合力,不断增加就业资源,指导就业工作,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近日,教育部还推出全国高校“共享就业”联合线上双选会,加强校校联合、校企对接,同时还开启“24365校园招聘服务”,举办多场招聘会和求职就业的公益直播,助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疫情下,为鼓励中小企业更多吸纳毕业生,政府也通过一系列减税降费、稳岗扩岗政策,使众多中小企业稳经营、稳就业。
广东多所高校充分发挥就业服务人员、教师、校友等各方面积极性,千方百计拓展岗位信息来源。据了解,中山大学从2月末开始组织春招,截至3月21日已引进18所公司进行宣讲,开展了20余场校内招聘活动;暨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简历精修、职业规划、行动力提升等多方面帮助;广东工业大学开展“生涯成长团体辅导”和“就业讲坛”系列活动,提高学生求职技能,帮助学生更快获得就业机会。
目前,2022年春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随着经济复苏,许多企业也在释放招聘需求。专家表示,毕业生们应释怀考研失落等沮丧心情,努力提升自我,在春招中实现与心仪岗位的“双向奔赴”,在不断尝试中找到人生的方向。
来源: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