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学
对于学英语,澳洲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环境,周围大波人讲英语的local,可以和任何人练习口语。记得同样每天写点东西,阅读英文的材料。这样在你毕业的时候,你的英语也是找工作的一个巨大优势。
2.开口讲
要对自己有信心,只有多开口讲英语才能有自信啊。刚开始口语不熟练的时候,不用太担心语法错误啊这些问题,其实歪果仁没有那么认真,大概也能听懂;
3.交朋友
找一个local,或者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可以一起提高英语,或者你也可以教别人说汉语,说不定你还会学到另外一种语言;
4.好奇心
一个完全不同,而又多元化的国家,其实有很多东西能成为学英语的工具,如果你对澳大利亚的感兴趣,就学着了解历史,文化;如果你对吃的感兴趣,就了解澳洲汇集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如果你对旅游感兴趣,那就用旅游的方式学英语;
5.微笑
如果遇到语言困境,笑一笑,不花钱,但很有效果~
故事二:
留学第一年,我挂了8科
虽然在出国之前,我就已经对美国的学习氛围和严苛的学术要求略知一二,也做好了准备,可是真的开始接触真正的美国大学课程的时候,其严格度和节奏还是让我始料不及。
和其他美国大学一样,我所在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同美国其他高校一样,每学期第一堂课教授都会告诉学生论文的要求,让学生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准备,而论文成绩在期末成绩中占30%。
看似宽松的时间,其实对于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并归纳总结的论文来说并不宽裕。对于我来说,进入美国大学的第一个晴天霹雳就差点把我打蒙,而正是这第一节课,让我的留学人生出现了反转。
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教授在滔滔不绝的按照课程要求,跟新生们布置学期论文,教室里面,有的同学似乎完全听懂了教授的意思,飞快的做着笔记,胡晓磊突然觉得一阵心慌,在他给我们的描述中,那种感觉就是因为听不懂教授在说什么的那种无助和无奈,就发现自己完全听不懂教授的讲述,那些似曾相识的单词,我在努力回忆它们的真正含义,等弄懂了意思之后,我又错过了之后的描述,习惯了国内上课节奏的胡晓磊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显得无所适从。
图书馆是美国学生查阅资料的地方,通常情况下,本科学期论文的完成要包括20个以上的资料源。
美国学生从高中开始就会接触论文写作,但我由于在中学时从未写过论文,对国内的毕业论文也是略有耳闻,所以我连论文方向如何定都不知道。
每节课我似乎都没有能真正听懂教授的讲课,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眼看学期过半,我的论文题目还是没有定下来,资料查阅方向也就变得模糊不清,这不仅影响了我的积极性,也直接导致了我的期末挂科。
转眼学期就要结束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每个学生的学术演讲。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内向的我犯了难,一个学期都没怎么参加演讲的他,这次实在是躲不开了。对于演讲过程,我只能用“糟糕”这个词评价。
自言跌跌撞撞度过了第一学期的我,匆匆完成期末考试之后,就开始憧憬下学期了,我还立志下学期改变这种尴尬被动的局面。可是学期结束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邮箱的时候,那一行终身难忘的英文让我终身难忘,邮件来自加州大学学生中心。
大意是告诉本学期9门课当中,我有8科不及格,学生中心认为我的考试成绩与入学成绩不符,做出了暂停我在加州大学学习资格,建议转入社区学校进行一年的培训之后,再重新参加入学考试。我的美国本科学习一年时间就惨淡收场。
我时常会反思自己这一年多来走过的坎坷路。“表面上看似乎都是源于听不懂教授的课,可实际上并不是语言的问题。”对比了我的其他亚洲同学,他们有的语言水平甚至不如我,却仍然能顺利通过考试,我认为自己的失败还是因为没有及时从国内上课模式转变过来,再加上自己的性格短板,才让他经历了这冰火两重天。
故事三:
克服学业压力,克服孤独与质疑
我高考的时候其实发挥还是可以,当时也上了我们当地一所不错大学的线,但是填志愿的时候,我误打误撞选了一个调剂……结果被意外分到了一个前途渺茫的专业。
如果我读这个专业,要么毕业就失业,要么只能考公,但是这两个都不是我的目标。但是要让我再回去复读,再次经历一次炼狱般的高三,我也没那个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