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语音、视频通话,精准确定孩子位置,碰一碰就能加好友……近几年,儿童电话手表普及率越来越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此前我们就曾关注过儿童智能手表存在泄漏隐私、儿童智能手表自燃后高温引发烫伤等问题。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儿童智能手表”再次成为投诉的“重灾区”。
据央视网报道,儿童手表除了社交软件、支付功能、AI功能、学习软件外,部分儿童手表内还有上网功能、短视频软件、游戏功能,手表内游戏支持自由下载,和手机差不多。专家提醒:当手表拥有上网、支付等功能,孩子就可能通过儿童手表绕开监管,给自身带来一定危害。
来源:微博截图
“碰一碰,加好友”引发家长担忧
“碰一碰手表,加个好友吧。”如今,这句话成了不少儿童社交时打招呼的见面语。
北京牟女士,给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购买儿童手表后,发现女儿热衷于在儿童手表聊天软件中添加好友,跟小伙伴加微信,牟女士表示,孩子整天沉迷手表让家长很担心,万一加到一些成年人,与孩子说一些敏感话题,这都是让家长担心的原因。
类似牟女士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刘维的女儿今年8岁,沉迷于“表圈”(智能手表好友圈)近3年时间。往常,他放任女儿和好友互动,认为孩子有自己的社交圈很正常。直到他偶然发现,女儿的智能手表里面竟然加了不少陌生人,其中有声音像中年男性的人频繁发来一些性暗示的语言,他这才警惕起来。发现问题后,刘维立即把女儿手表里的陌生人全删了,并设置了“加好友需家长同意”模式。
儿童智能手表越来越社交化,儿童存在接触过多、过于成人化的网络信息的风险,孩子容易心理早熟,可能沉迷于虚拟网络社交,甚至会降低在现实世界与人交往的意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静思表示: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自制力和自律性较弱,网络社交容易让他们产生获得感和满足感,痴迷于智能手表发圈、打卡可能会加剧网络依赖甚至导致网络成瘾。同时,智能手表的一些智能卖点,也会在无形中淡化孩子的主动思考能力,如遇到不会的字和词,问一句便可呈现答案。
投诉大多与诱导消费有关
“家长真应该关注一下管理儿童手表的App,看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被诱导消费,我家孩子今年就被诱导消费了800多元。”来自广西南宁的高先生发现,孩子在自己不知情时通过儿童智能手表消费了从19.9元到398元不等的多笔订单。他展示了一款孩子充值398元的“英语学习”软件界面,上面标明购买课程可以赠送宝石,而宝石却用来给软件游戏中的人物进行装备升级。
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上,有关儿童智能手表的投诉中,有不少与诱导消费有关。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也曾发文称,多名家长投诉反映,儿童智能手表绑定的家长端并未开启免密支付和支付确认,而小孩在手表端购买游戏服务却能直接从家长端扣款。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另外,儿童智能手表中还存在部分游戏软件重复扣款、多次扣款等问题,孩子在使用时极易被广告推送或游戏内容吸引,甚至进行大额充值消费。
很多儿童智能手表都可以随意下载APP,而一些付费类APP往往会诱使孩子持续使用,孩子年龄小,自控力不足,很容易不知不觉就购买了付费服务。
想要避免这些扣费情况,家长们可以自查是否给儿童手表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如发现已开通,应及时关闭此功能。
对此,北京市某律所的律师杜秀军提出儿童手表的使用群体为3周岁至14周岁的未成年人,其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擅自支付行为无效,可由家长否认其效力。若因此给儿童或家长造成经济损失的,儿童和家长还可要求存在过错的商家承担赔偿责任。
家长要筑牢第一道“防火墙”
家长要起到引导、示范以及监管的作用。建议可买最简单功能的智能手表,并控制孩子的佩戴时间和地点。
家长最好定期检查儿童智能手表系统和移动应用是否有最新版本,及时更新。定期检查并及时删除不当的应用软件。
家长应和孩子沟通好智能手表的作用,只用于定位以及突发事件时沟通。回家时要让孩子取下手表,并形成习惯。
引导孩子通过提升正确的社交能力、丰富业余爱好、增加趣味活动等,建立健康互动的交往关系,有意识地多提供“现实社交”。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