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我们想要了解火星,只能依靠外国的数据,而这些并不是一手的数据,因此很难有更多新的、重大发现。
潘永信表示,天问一号给中国科学家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从最根本上的原始数据来解析我们的科学故事。数据的自主性,就预示着我们在科学发现的主动性都会高。
通过天问一号任务,我们不仅实现了数亿公里的长距离数据传输,同时掌握了如何有效提取科学数据的方法,为后续我国的行星际探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祝融号火星车自主唤醒后
将继续向南行进
祝融号火星车目前处于休眠状态,预计在年底待火星环境条件转好后自主唤醒。在确认工作状态正常之后,祝融号将继续向南行进,获取更多巡视探测数据。
潘永信说:“继续往南,因为我们正好在火星的南北交互带,有人推测是个古海洋的边界,往南部高地它就变了另外一个地质特征了,所以我们往边缘去,地质现象会更加丰富,这个原则是不会变的。”
根据目前我们已经获取的科学探测成果,后续将对祝融号火星车的探测目标和路径进行规划,期望能够获取更多有效信息,为进一步了解着陆区提供丰富的科学数据。
潘永信表示:“我们巡视车到那以后会带着各种科学仪器的载荷,就像我们科学家的眼睛一样,相当于我们是个无人机器人到那去探测。目前我们获得的这些无论是工程角度、技术角度,从科学的探测成果角度,对将来我们的探测任务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资料。”
此外,科学研究团队还利用天问一号探测数据,在火星地下浅层结构,火星空间环境中磁场、离子与中性粒子分布情况,以及火星重力场等方面,获得了一批优秀的科学成果。
转自央视新闻
来源: 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