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芯片商,大家首先会想起谁?英特尔、AMD、苹果、三星、高通、联发科、麒麟......实际上,除了英特尔和AMD等少数混“X86圈子”的芯片厂外,其余厂商都是要看ARM脸色吃饭的。
“ARM”的两层含义
“ARM”这个词汇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ARM是“英国芯片设计公司”的缩写(已于2016年被日本软银收购),是一家致力于半导体芯片设计研发的企业。
第二层,ARM是与X86平级的CPU架构,它和X86的差别是改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虽然整体性能不如X86架构特有的CISC(复杂指令集计算机),但却因主打低成本、低功耗和高效率这三手好牌,恰好迎合了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诸多移动设备的发展潮流,从而一统非PC领域计算设备的江山。
不一样的运营模式
ARM之所以默默无闻,主要就在于其独特的运营模式。作为全球最著名的半导体芯片厂商,英特尔总将芯片的IP设计、IC设计、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等环节大包大揽。
反观ARM公司,其只负责半导体芯片产业链中最初的IP设计部分,也就是研发ARM指令集、内核架构、图形核心和互连架构等,并将它们授权给其他芯片商完成从半导体芯片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其他流程。而ARM的盈利来源,则在于前期的授权费用,以及芯片厂后期销售时支付的提成费用。
如果套用一句流行的广告词,那就是“我们(ARM)不生产芯片,我们只提供一个芯片设计的Idea”。
可以说,作为一家不生产芯片的芯片厂商,ARM却在全球范围内支撑起了各种嵌入式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和物联网设备的运行,只是ARM每年都会从构建上述设备体内的上亿颗处理器中“抽成”,严格遵守薄利多销的运营模式。
有意思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ARM和X86的边间也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比如,ARM很早就开始“入侵”传统X86架构处理器坚守的高性能计算终端市场了。首当其冲的就是服务器,AMD在2014年就发布了首款ARM架构处理器“Opteron A1100”,并于2016年部署到服务器领域。
作为与英特尔平级的X86芯片供应商,AMD的“倒戈”也恰好印证了ARM架构的先天优势:拥有更高的灵活性,定制能力以及更低的开发费用和功耗。
AMD副总裁Andrew Feldman就曾表示,研发完全定制化、采用ARM架构的服务器芯片目前仅需花费18个月时间并耗资3000万美元,而研发基于X86架构的服务器芯片则需要花费3年到4年时间并耗资3亿到4亿美元,孰优孰略一看便知。
除了服务器市场,微软也联合高通推出了基于ARM架构处理器(骁龙835)打造的Windows 10笔记本,并主打“永远在线”特性,而且很快就要与我们正式见面。
那么,就我们最关心的手机处理器而言,ARM给苹果、高通、联发科和麒麟等芯片商都提供了哪些帮助?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那就不妨关注智趣狗明天的推送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