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理念包括多种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对话式教学。
1、启发式教学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发现和实践,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自己探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2、探究式教学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并通过各种途径、多种手段,去发展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3、对话式教学是双向的师生对话,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的相互交流,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提问、完善等方式,让学生在打破思维的禁锢,倾听别人意见的同时,也更好地表达自我,更好地学习知识。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1.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