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是一个独体象形字。
甲骨文和金文的“兔”字都像一只张口长耳短尾的小动物,只是各自的视角不同而已。小篆字形承继金文并发生了一些变异,将上部的张口之形讹变为类似于侧面人形,将中部用“目”代表的头部讹变为类似眼睛的形状,将下部躯体和四肢简化为简单的线条,又将短短的尾巴讹变为较长的卷尾。现代汉字楷书的“兔”字是在小篆形体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上部演变为“”,中部讹变为横写的“日”下部讹变为竖撇、竖折勾加一点。这样一来就成了一个完全不象形的“象形字”了,一只张口长耳短尾的小动物形象已经荡然无存了。
兔字的形成,与“彘”有密切关系。“彘”是头部象兔头,脚似鹿脚的动物。不同的是它没有兔缺,所以在“召”的当中少了一竖;它喜欢奔跑,但比兔跑得慢,所以两足尽露。而兔既跑得快,又喜欢蹲;无论是飞跑或者是蹲坐,它的脚都步易看到,所以横看兔字,像一只蹲着的兔;正面看兔子,又似在跑的兔。兔字下部的“”是兔子的尾巴,尾巴上短短的一划,就是它不易看到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