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跟心境,以及获得生活乐趣的丰富程度和难易程度有关系吧。
我非常喜欢读《巴黎圣母院》是在我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原著翻译本而非青少本,更晦涩,情节发展也更缓慢。还有《悲惨世界》,《简爱》之类,真的是百读不厌。那时候父母不许我玩手机,甚少许我玩电脑和看电视。我的漫画本子和各种小说也都给我收了起来,一门心思想让我把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我实在太不爱学习了。
所以那时候的快乐很纯粹——只要不是做作业,看什么玩什么都是有趣的。就比如,我妈买了几大本中医的书,她没什么精力看,就搁在床头柜里了。我又不想做作业又实在无事可做,趁着爸妈不在家,四处翻东西玩玩看看,在床头柜里发现了这中医书,就偷出来,压在大试卷底下,听着外面动静,去读晦涩难懂的中医内容,背穴位,记药方。只要不是背课本里的公式,我什么都觉得有趣味。
《巴黎圣母院》比起这中医书,除了那些对医学感兴趣的人,似乎更好读下去一些吧。我初中借来室友的《巴黎圣母院》,不敢带回家,就枕在宿舍枕头底下,午休的时候我住校,窝在被子里偷偷读。那时候能借到的课外书也不多,所以一本书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觉得比课本和中医书好看多了。我每每看书的时候,脑子里就像在同时放映影片似的。比如爱斯梅拉达在广场上跳舞——她跳舞是什么样的?四周的看客是什么样的?大主教从教堂顶上掉下来的时候,又是什么场景?卡西莫多有多丑?特别是懵懂的年纪,看爱斯梅拉达和菲比斯偷情的桥段,书里面讲爱斯梅拉达天鹅一样修长纤细的脖子,光滑浑圆的肩头,菲比斯抽开爱斯梅拉达的胸衣带子,瑟瑟作响,让一对柔软的胸脯磨挲在自己的粗呢子军装大衣上,爱斯梅拉达在菲比斯的膝上扭动,眼神迷离,任由菲比斯的吻落在自己的脖子上——我一边读一边想象爱斯梅拉达身体的美丽,顺便揣度,迷离的眼神,是什么样的?他们两个又在做什么?那时候的我不知道。我只能通过一遍一遍的阅读,去揣测它的真实场景——虽然小说本身就不是真实的。
念《简爱》的时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是简爱从罗切斯特先生家逃出以后,流落街头,四处要饭,最后被表哥救济那段。里面写到她摘野橘子吃,到农夫家里讨厚厚一块黑面包,与小孩子讨一碗冷粥,表哥与她第一次见面,差人把面包掰成小块浸泡牛奶喂她,还有壁炉顶上的小烘饼——想象力把我折磨得够呛,我看到这些总是饿,然后赖着爸妈去给我买面包吃。
念大学以后,手机随便用,出去玩也不管我,电视电脑完全自由。我获得乐趣的方式也一下子丰富了很多。不再需要非要去读晦涩的文字,然后靠自己拼命地想象场景以取悦自己了。因此,那些我爱不释手的书我再也没完整读下来一本。基本都是,想要读读书了,拾起来,看两三页就觉得没什么意思。然后拾起来手机刷微博,刷知乎,看看视频。玩手机以得到快乐和消遣,比念这些又厚又老气的书快多了,也省力气多了。我不明白爱斯梅拉达与菲比斯欢爱的场景,如今在各种电影电视剧还有AV里,轻易就能看得彻彻底底。简爱吃的黑面包,比起外卖的千层蛋糕,也不再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书还是那些好书,变坏的是我,是我日渐心浮气躁。我被膨胀的物欲给惯坏了,连将时间交一些给书本的耐心都没有。我其实很懊恼我这一变化,比起不爱学习的初中高中,现在的我反而更加倒退。
心不浮躁,求知若渴,看所有事物书籍都会觉得值得一读,也乐意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