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称谓专题训练(一)
1.下列有关古代“称字”“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幼时命名,男子20岁、女子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为相辅关系,如诸葛亮,字孔明。
B.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C.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D.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1.【解析】A(还有相反关系)。
2.下列有关古代“直称姓名”“称绰号”“称小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直称姓名”都是称呼自己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B. 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是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C.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D.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2.【解析】A(还有两种情况:自称姓名或名;用于介绍或作传)。
3.下列有关古代“庙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庙号是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宗庙里的称呼,一般认为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B. 封建皇帝,无论在位时间长短,均可入庙奉祀。
C.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D.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而德宗、宁宗过于懦弱。
3.【解析】B(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4.下列有关古代“年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B.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C.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D.年号制度发端于中国,后来朝鲜、日本、越南、印度都因为受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目前仍旧在使用年号的只有日本。
4.【解析】D(没有印度)。
5.下列有关古代“尊号”“谥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B.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献上尊号曰“泰皇”。皇帝的尊号需要避讳,王公贵族、平民百姓是不能够称呼的。
C.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D.谥号有褒扬性的美谥,如庄、武、文、宣等;有怜惜性的平谥、如怀、悼、哀、闵等;贬义性的恶谥,如:厉、炀等。
5.【解析】B(皇帝的尊号不需要避讳)。
6.下列有关古代“称籍贯”“称郡望”“称斋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
B. “郡望”一词,是“郡”“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C.称郡望,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山人,可他有时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D.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欧阳修号醉翁,蒲松龄号聊斋先生。
6.【解析】D(醉翁是欧阳修自称,不是斋名)。
7.下列有关古代“称官名”“称爵名”“称官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称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
B.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
C.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D. 杜甫称杜工部是以人的官名来命名,王安石称王荆公是以人的籍贯来命名,贾谊称贾长沙是以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7.【解析】D(王安石称王荆公是以人的爵名来命名)。
8.下列有关“愚”“鄙”“敝”“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B.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C.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D.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水经注》“昔周迁殷民于洛邑,城隍偪狭,卑陋之所耳”。
8.【解析】D(此处“卑陋”是“低矮简陋”的意思)。
9.下列有关“窃”“仆”“敢”“拙”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如窃念,私下想念,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窃惟,私下思惟。
B.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如仆妇。
C.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D. 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9.【解析】B(仆妇,旧指年纪较大的女仆)。
10.下列有关古代谦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
B.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C.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尊、家堂: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D.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10.【解析】C(家堂本指安放祖先神位的屋宇,多借指祖先的神位)。
11.下列有关古代自谦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和尚自称老衲;老官员自称老臣;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
B.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
C.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不谷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D.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子、女儿;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等等。
11.【解析】B(不谷, 不善,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
12.下列有关古代敬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B.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C. 殿下是对皇太子的专称。
D. 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12.【解析】C(太子可以称为殿下,而殿下的范围更广,非太子之专称,亲王亦可)。
13.下列有关古代“令”“尊”“贤”“仁”敬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B.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C.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D.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13.【解析】A(令阃,对方的妻子)。
14.下列对有关称谓前加“先”“太”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B. 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妣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考,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C.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D.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
14.【解析】B(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
15.下列有关T特殊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B.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C.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D.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15.【解析】A(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人名称专项训练(二)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指代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比如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B.“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常见的对百姓的称谓还有黎民、黎庶、黎元、布衣、生民、庶民、青衫、氓等。
C.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例如愚、鄙、敝、卑、窃、拙、小、舍、家、老等多用作谦辞;令、尊、贤、仁、丈、先、君、子、公等多用作敬辞。
D.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的推荐,唐虽采用科举制,也存在“征”和“辟”。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莲居士、四明狂客、少陵野老、香山居士、“六一”居士、东坡居士、白石道人,依次是指王安石、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姜夔。
B.古体诗有两种含义:一指诗体名,也称古诗。古风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相对应;二是对于古代诗歌的泛称,以区别于现代诗歌。
C.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这种诗的主要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D.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3.下列各项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董生举进士”:“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进士”。
B.“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人称他人,可以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和尊敬。还有称官爵,称籍贯。有几项同时称的,一般是先官名,次籍贯,再次姓名,后字。比如“庐陵(籍贯)萧(姓)君圭(名)君玉(字)”
C.“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领”指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其它词如“摄”表示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权”指临时代职;“假”暂时代理;“行”代理官职。
D.“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仆”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比如“愚、鄙、卑、窃、敝”等。
4.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吾不能早用子”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诸侯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战国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5.下列对课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太宗”是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B.“疏”指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或“奏议”。
C.“可畏惟人”的“人”实为“民”,这里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古代君王为了显示威严, 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
D.“下愚”意为最 “愚昧无知的人”。此为谦辞,用作自称。谦辞是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 辞,如“过奖”“不敢当”等,常用于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大都只能用于自称。
6.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C.子:古代对长辈的尊称。
D.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7.古人的名与字意义往往相同或相反,下列名与字的意义都相反的一项是( )
A.晏殊,字同叔 韩愈,字退之
B.班固,字孟坚 孟郊,字东野
C.周瑜,字公瑾 张衡,字平子
D.苏轼,字子瞻 苏辙,字子由
8.下列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孤”、“不谷”。
B.庠序,古代地方上的学校,商代的叫“庠”,周代叫“序”。后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C.孝悌,亦作“孝弟”,是古代重要道德规范。“孝”是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D.君子,先秦时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对举。后泛指才德出众的人。
9.下列对古代称谓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用于自称时,为谦辞。如老年人谦称自己为老朽,老年妇女谦称自己为老身。
B.舍:谦辞,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亲、舍儿、舍女等。
C.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如称已离世的父亲为先父、先严,称已离世的母亲为先母、先妣、先慈。
D.犬:旧时有“犬子”一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儿子。
10.下列有关古代称谓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多作为帝王的庙号使用,多为创立基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如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
B.考妣:父亲和母亲的尊称,特指已故的父亲和母亲。
C.嫡母:宗法制度下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正妻为嫡母。
D.庶民:高级官员和社会地位显要的人。
11.下列词语,全都是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的一组是( )
A.荆人、荆室、荆妇、拙荆B.梓童、糟糠、贱荆、贱内
C.偏房、荆妇、荆室、拙荆D.贱荆、老伴、荆人、贱内
1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B.到了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C.“坐”在古代礼仪中指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座席而对人不敬。
D.“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慈、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尊,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13.下列对文中的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B.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
C.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失怙,指死了母亲;失恃,指失去父亲。
D.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1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才疏学浅”。
C.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职知罪”。
D.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1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号,如汉高祖、唐太宗、元世祖等。
B.“年号”是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如“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洪武”就是朱元璋的年号。
C.新皇帝即后,一般都要纪年的年号,称为“建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改元。
D.“尊号”即“徽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
1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这种体裁的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C.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抒情诗《长恨歌》《琵琶行》,还有七律《钱塘湖春行》等。
D.白居易的诗歌,不单《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人皆知,他的《长恨歌》《琵琶行》也被众口传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
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B.“败北”,指军队打败仗背向敌人逃跑。
C.“期颐”,一般指八九十岁。如:“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D.“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指已故的,是对死者的敬称。
1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B.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
C.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不受年龄限制结成的朋友叫“忘年交”。
D.不因地位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19.判断文化常识是否正确。
(1)庖,指厨师。庖丁意思是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________)
(2)《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传说中舜时的乐曲名。(_______)
(3)文惠君,即《寡人之于国也》里的梁惠王,亦可称魏惠王。(________)
20.文化常识判断
(1)先妣,已故的母亲。先考,已故的父亲。(______)
(2)束发,古人以20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______)
(3)象笏,又称象简、手板,古时大臣朝见君主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材料只能是象牙,在上面记事,以备遗忘。(______)
(4)太常,官名,掌管礼乐郊庙事宜。(______)
(5)归,旧指女子出嫁。归宁,已婚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______)
21.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各不超过25字)
(1)陈璋,字____。说明:_____________
(2)孙冠群,字_____。说明: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B项,“青衫”不指代百姓,指官职低的官员;
D项,“自下而上的推荐”错误,征辟制是从上至下的选拔,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推荐。
故选C。
2.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识记能力。文化常识,是很多高中生一听就头大的语文难点,而且往往也是众多学生考试当中的“丢分大户”。其实,如果平时学习中能积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识,那么试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青莲居士……”,依次是指王安石……错误,青莲居士是李白。
故选A。
3.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故选A。
4.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相传为战国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错误,应该是“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故选D。
5.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体”错误,“疏”,含有“疏理”的意思,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并逐条陈述、分析、论证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古代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是“表”。
故选B。
6.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古代对长辈的的尊称”错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故选C。
7.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个知识点没有进入高考考试考点。此题要求理解古代姓名字号,是2014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题。A殊-同 愈(进)—退 BC每句均相同。D项,前句同,后句反。此题有一定难度,涉及的知识点平时几乎很少关注。
考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化常识。
8.B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B项,“商代的叫‘庠’,周代叫‘序’”错误,应为商代为“序”,周代为“庠”,选项说法了。
故选B。
9.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理解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一些避讳的说法、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舍儿、舍女”错误,古代不说“舍儿”“舍女”,而用“犬子”“小女”。
故选B。
10.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理解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本题考查古代的称谓语,中国古代的称谓语丰富多样,有谦称、敬称、雅称、俗称等,平日注意积累识记。
D项,“庶民:高级官员和社会地位显要的人”错误,庶民指百姓。
故选D。
11.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题干要求选出“校庆前夕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用语得体的一项”,注意交际的对象。本题要求选出“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的一组”,注意称呼对象。
A项,“荆人、荆室、荆妇、拙荆”都是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的词语。“荆人”“荆室”“荆妇”“拙荆”“贱荆”“贱内”。
B项,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多见于旧小说、戏曲)。糟糠:借指共患难的妻子。“贱荆”“贱内”是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的词语。
C项,偏房:旧时对妾的称呼。
D项,老伴:指老年夫妇的一方,不单指妻子。
故选A。
12.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如家父、家慈、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尊,称母亲”错误。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
故选D。
13.C
【解析】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失怙,指死了母亲;失恃,指失去父亲”错误,选项说反了,“失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故选C。
14.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要求,如本题“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借助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来辨析正误。题中,D项,“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已高”错误,“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故选D。
15.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C项,“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改元”错误,明代之前,同一皇帝在位时可以改元;到了明代以后,一个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故选C。
16.C
【解析】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C项,对诗歌的体裁判断错误,《长恨歌》《琵琶行》是长篇叙事诗,而不是抒情诗。
故选C。
17.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C项,“八九十岁”错误,“期颐”指一百岁。
故选C。
18.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错误,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故选B。
19.√ ×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1)庖:厨艺、厨师。丁:人口,人员,对从事某类工作的人的称呼。《庄子•养生主》里丁是厨师的名字。先秦古书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如师襄、弈秋等。解说正确。
(2)《经首》是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解说错误。
(3)梁惠王: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也就是文惠君。解说正确。
20.√ × × √ √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
第(2)“束发”的解说错误,正确的表述是古人以15岁为成童之年,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第(3)关于“象笏”的制作材料的解说错误,正确的表述是象笏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
21.玉成 “璋”,玉器名,字“玉成”,表示玉汝于成。 谦之 “冠群”意为出类拔萃,字“谦之”,以谦虚戒之。
【解析】试题分析: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注意从和“名”之间的关系,注意字要从“名”衍生而来,然后分析名、字之间的关系。名与字之间可以相互解释,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同义。互补,即名与字互为反义,以期互补。如唐代诗人王绩字无功,绩是功绩的意思,无功为反义形成互补,再比如韩愈字退之,愈为递进,退之形成互补。三为延伸,即字为名意义的联想与延伸,如关羽字云长,羽意为翅膀可以飞翔,云长代表天高云舒,连起来可理解为展翅翱翔。
声明:此内容是从网络搜集,并且免费分享,如涉及侵权可以联系我,我会删除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