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首都医院因肾癌逝世。第二天一早,北京的报纸纷纷登载了这位末代皇帝去世的消息,正值敏感时期,各家报社也只是抄录了医生为他开具的死亡证明上的文字。
消息传到天津,正在天津茶淀农场接受改造的爱新觉罗·毓喦(Yù Yán)听闻,心中五味杂陈,也不敢找人诉说,最后只好痛哭一场,为这个曾经当过几年自己“皇阿玛”的叔叔。
溥仪没有后代,众人皆知,但他有一个继子却不怎么为世人所知。
其实他曾正式“官宣”过,还写在了自传《我的前半生》里,他说“从苏联临回国时,我断定性命难保,曾和妹夫、弟弟们商量“立嗣”问题,决定叫小瑞做我的承继人。”小瑞就是爱新觉罗·毓喦,字严瑞,小名叫做“小瑞子”。
1.
小瑞是道光帝第五子惇勤亲王奕誴的曾孙,溥仪是道光帝第七子醇贤亲王奕譞之孙,光绪帝也是奕譞之子,与溥仪的父亲是亲兄弟。
尽管同是皇族,小瑞的童年却过得很不幸。在他的祖父爱新觉罗•载濂,叔祖父载漪那一代,家族因串通义和团被降爵、革职,败落了下来,到了他的父亲爱新觉罗·溥偁这一代就不再封爵,只有官位了。小瑞的母亲富察氏在他幼年时就去世了,父亲在辛亥革命后混成一个小职员,后来变卖家产离家出走,剩下小瑞和其长姐两人沦为孤儿。不过这个姐姐后来嫁给了婉容的老师,陈曾寿之子陈英三。
九·一八事变后,溥仪被日本人带往东北建立伪满政权。为了扶植自己的势力,他在长春办了个私塾,打算找一些“宗室子弟”悉心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接班人复辟满清。他甚至做了一系列美好的规划,这些宗室后代们,未来可以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毕业回国后到伪满军队里当官,这样伪满军队就成了他的嫡系。
小瑞就是这样被召到长春做“内廷学生”的,到长春那年他19岁,是私塾里年龄最大的一个。
另外4人中跟他一起的,还有14岁的爱新觉罗·毓嶦,号君固,溥仪唤他“小固”,其曾祖父也是道光帝的儿子,皇六子恭亲王奕訢。
最后一任恭亲王,爱新觉罗·毓嶦(小固)
“内廷学生”们的课程,除了汉语,还有数理化、英语和历史课,八旗的孩子们没接触过新式课程,都从ABCD开始学,教英语的老师陈承翰,是溥仪二妹夫的舅舅,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学了两年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溥仪担心日本人怀疑他亲美,又把英语课取消了。
“内廷学生”的教室
私塾里有一堂特殊的课是溥仪亲自上的,专讲雍正的上谕,溥仪十分崇拜雍正帝,反对结党营私,他不但要求“内廷学生”们学习雍正的朋党论,还让他们用实际行动表示大家绝不结党营私。在疑心超重的溥仪面前,这样的表示结果就变成了,对上要无限忠诚,绝对不说假话,对下人人都互相监视,“对其他人的一言一行随时要向溥仪打小报告”。原本大家都是同族宗亲,后来见面却只能“非公事不言”,生怕一不小心被打小报告。
2.
在这些被“寄予厚望”的子侄中,聪明伶俐的小固一开始最受溥仪器重,小瑞性格怯懦,胆小听话,相比起来存在感不高,只是任劳任怨每天给溥仪打饭、烧水、洗衣服,溥仪说他“天资低些,心眼少些,而服侍我却比心眼多的更好。”
后来日本战败,溥仪一行家眷被苏军红军俘虏,押往赤塔。在苏联接受改造的几年,溥仪曾三次上书斯大林请求永久停留在苏联,在一众归国心切的亲属中,只有小瑞挺身而出,成为当时唯一愿意陪伴溥仪留在苏联,并照顾其饮食起居的人。这让溥仪大为感动,跟弟弟、妹夫们商量后就立了小瑞为太子,还特意举办了一个“立嗣礼”:“父子”两人匍匐在地,面朝一只收藏着溥仪400余件珍宝的黑皮箱,向心目中的列祖列宗,行三跪九叩大礼。这以后,小瑞对溥仪愈发忠心耿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