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张良正在沂水的圯桥转悠,突然遇上一位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老翁走过张良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让张良帮着捡鞋。张良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不禁愕然,不过看到老翁一把年纪,似乎有些道行,就违心地替他把掉在河床上的鞋子取回来。哪知老人得寸进尺,竟跷起脚让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多年行走江湖饱经磨难的他想了想,还是强压怒火帮老人穿好鞋。
老人不但不谢,反而仰面大笑而去。饶是修练多年的张良,也不禁心中恼恨,可又不好发作,正要转身愤而离去之际,只见那老翁又返回桥上,对张良竖起大拇指道:“孺子可教也!”然后,他很神秘地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老人的反常举动激起了张良的好奇心。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匆匆赶到桥上。谁知老人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才到,便忿然斥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即去。这让张良愈发好奇,非要看个究竟,然而还是步了老翁后尘。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终于赶在了老翁前面。这份至诚和隐忍感动了老翁,于是老翁送他一卷奇书道:“读通此书可为帝王师。十年后天下必乱,汝可用此书安邦立国。”说罢,扬长而去。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老翁就是传说中的高士黄石公。
张良得到就是被秦人焚毁的正版《太公兵法》,这让张良非常高兴,此后日夜研修,终于成为一个深通韬略的“智囊”。
这是一个后世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笔者却认为情节过于戏剧化。首先,作为齐国老祖姜子牙传世的《太公兵法》,别人也许看不到,对于家世显赫的张良来说,未必没有读过。其次,兵法的传承必须有人指教,甚至要有实践的机会,仅靠闭关自学难免纸上谈兵。第三,黄石公过于故弄玄虚,而且至诚和隐忍并不等同于智慧,如果张良没有兵学慧根,难免所托非人。
因此,笔者觉得事情的真相或许是,张良在逃期间痛定思痛,转而投师学艺,另谋报秦出路。他的禀赋与至诚感动了黄石公,黄石公收他为徒,倾心传授致胜韬略。从前对兵法一知半解的张良经过高人传授,这才有了安身立命的绝世神智。
造反派邂逅明主 计入关中
经过近十年的潜心攻读,学有所成的张良终于迎来了大展鸿图的机会。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在今安徽宿州埇桥区东南)打响了第一枪,引发了天下共灭强秦的链式反应。张良也忍不住扔下书本带着自己拉起的一支百人队,准备去找楚国贵族景驹搭伙反秦。
在留地(在今江苏沛县东),张良邂逅了在下邳一带拉杆子的刘季(邦)。正急着赶路的张良也不知是搭错了哪根筋,非要与刘邦唠唠。结果,张良没想到刘邦虽然猛地看上去像个粗坯,但深入一接触却让人如沐春风。早已不是高大上贵族的张良凭着行走江湖阅人多矣的独到眼光,立刻品出这是一手黄金潜力股。
然后,张良又试着与刘邦身边的几个老弟兄唠了五毛钱的嗑,虽然这些人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出身也与刘邦不相上下,但他们却不乏见识,对张良这位贵胄子弟也有心接纳。这让张良蓦地产生了际遇明主的感觉。张良固然韬略过人,但如果没有纳谏之主为他搭建施展韬略的平台,终将一事无成。于是,张良决定转投刘邦阵营。这让刘邦异常高兴,毕竟他的兄弟伙多是些屠猪贩布之辈,如今有一位贵胄子弟加盟,那排面顿时提升了不止一个挡次。而且老刘这个人本来就一无所有,大不了打回原形,所以他对于自己看好的人敢于放权,这让张良有了施展智慧的更大空间,当然乐意与刘邦成为最佳拍档。
不过,此时的张良还有一个心愿未了,那就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复兴韩国梦。看不到一个重新站起来的韩国,他是不会放下了那颗三代人数十年积累起来的韩国情缘的。对此,刘邦表示充分理解,也尽可能给予方便。此时的刘邦还没资格卸磨*驴,当然不会拒绝张良的一片赤诚。
张良在与刘邦交契之后,又找到项梁,向这位踌躇满志的义军大佬建议:“您既然已立了楚怀王熊心,也应该立其他国家的后人,大家一起才能完成反秦大业。”张良与项家早就是熟人,还救过项梁弟弟项伯的命,而且项梁此时的排面也不大,乐得有人一起闹腾,当即同意立横阳君韩成为韩王,并让张良担任司徒(丞相),张良在42年后,重又接过被家族捂了五朝的韩国相印。
新官上任的张良初步达成了复韩的目的,可是在收复韩国故地颍川郡时,却遇上了麻烦,他的兵马与秦军来回拉锯,始终打不开局面。之所以会这样,一是因为大秦主力尚在,威信犹存,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二是张良同学终究是旷古绝今的谋士,却不是临阵破敌的统帅,这也注定了他后来甘心居于刘邦之下的夙命。
就在张良于颍川拉锯的当头,楚怀王为了激励士气,与众将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这让当时最有实力的项羽和刘邦如同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起来,纷纷寻找破关之路。刘邦知道自己的实力和战力与项羽比都很LOW,便决定取道颍川、南阳,走武关进关中。公元前207年七月,刘邦一举攻占了张良久攻不下的颍川,与韩王成、张良胜利会师。刘邦将颍川郡交割给韩王,韩王命张良随刘邦攻取关中作为回报。张良和刘邦这对好基友自然一拍即合,高高兴兴地*向南阳郡。
南阳是坚城,秦军不肯就范,刘邦苦攻不下,就想着绕行。张良却认为如果不能攻破南阳,难免腹背受敌,所以力劝刘邦乘夜抄小路悄悄*回,同时增设旗帜,给南阳城来个前后夹击。然后趁城中人心不稳不计,招降郡守,轻取南阳。有了南阳的示范效应,沿途的秦城多望风而降。
不久,刘邦大军来到峣关(在今陕西商州西北)。最近打得手热的刘邦想直接率领两万劲卒破关,张良却认为,峣关易守难攻,且有重兵防守,一旦久攻不下,恐为项羽抢先。不如收买贪财的峣关守将,然后乘其不备,发起突然攻击,自可一战而下。说到这儿,笔者不得不赞叹一句,张良这些年混迹江湖还是有些道行的,对于各处险要形势和人心好恶的把握已入木三分,这才能计到敌除、立竿见影。
果然,刘邦攻破峣关,又在蓝田大败秦军的总预备队,使得原本就很空虚的关中无兵可用、无险可守,彻底变成了一只待宰的羔羊。当刘邦于当年十月抵达霸上(在今陕西西安东)时,刚刚*死赵高的秦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摆出标准的投降仪式,向这个治下的小亭长投降。至此,横扫六合、包举宇内的大秦帝国轰然倒塌。靠着张良的计谋,刘邦提前入关,赢得了宝贵的政治优势,使其从反秦的各路诸侯中越众而出,成为事实上的二号领导。
而张良此后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使刘邦这个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脱颖而出的二号领导变成众望所归的一号领导。
明白人安定人心 迷惑项羽
张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刘邦不要过早地迷失自我。进入集天下豪华于一身的大秦宫殿后,年过半百的老刘有些忘乎所以,就想留在宫中安享富贵。关键时刻,先是连襟樊哙的一声大吼,然并卵;之后便是张良的一番利害分析:“秦皇暴虐无道,您才有机会进入咸阳。如果现在沉溺其中,与秦皇有何区别,又如何能够长久?而且天下诸侯拥兵者甚众,项羽之兵更是数倍于您,此时应该布衣素食,向天下展示您的仁德,这样才会得到更多的拥护。”这话登时让刘邦清醒过来。
刘邦这人最大的长处就是听人劝吃饱饭,一旦明白过来,做得会比当初劝他的人想的还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