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骑猪骑士
曾几何时,提到苏联的大纵深作战体系,人们想到的便是铺天盖地的攻击机,密集覆盖的炮火,奋勇冲锋的重型坦克,以及源源不断投入突破口的中型坦克部队。如果战争爆发,苏联陆军部队会像洪水一般地掠过欧洲也不算过分,不过这些"洪水"是有组织的"洪水"。苏军实施的大纵深,高速度的大规模装甲机械化部队突击进攻是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的重要课题,苏军的作战理论无疑在世界军事理论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苏军早期的BT-5坦克,为探索机械化部队的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战后,军事技术和理论飞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兵种。为了合理的利用这些新兴的军事技术。苏联军事家们以一战和国内战争的经验为基础结合西方富勒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大纵深战斗的基本原则,规定在兵团和部队的战斗队型中应建立突击群、牵制群、预备队以及火力群。突击群用于主要突击方向上实施进攻:牵制群用于辅助突击方向上作战,其任务是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保障突击群的顺利进攻;预备队用以完成战斗进程中突然出现的任务;火力群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突击群的快速突破。
▲苏军利用TB-3轰炸机进行早期空降部队的探索
苏联大纵深与闪电战相同,强调隐蔽性,机动性,快速性,并且在主要作战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并在预定方向上取得突破,强调新兴兵种的合成运用,比如坦克,机动炮兵和空军的结合。强调步兵炮兵空军装甲兵的诸兵种合同作战,强调装甲部队的突破作用和机动性。苏联的大纵深理论还强调的是突破,击溃,追击。其实质就是,以*伤兵器同时压制敌整个防御纵深,在选定方向上突破其战术地幅;接着,负责扩张战果的梯队,包括坦克、摩托化步兵等,投入交战,并以空降兵实施空降,迅速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以尽快达成预定目的。
以装甲部队为主的突击部队突破敌军防线后,那些一直负隅顽抗的部队,会遭到后续部队的重点照顾,被优势兵力和火力逐个歼灭。而在大多数地段,波状攻势的第二波部队会源源不断的从前锋打开的缺口涌入敌人的控制区。这些部队组成的攻击箭头会持续不断的向纵深发展,一直推进到他们因为自身的状况无法继续推进为止。
▲跟随坦克发起冲击的步兵
敌军不会有后撤重整防线的机会,由装甲兵和摩托化步兵组成的洪流会把敌军所有试图组织第二道防线的企图都消灭。第一攻击波的突击部队已经把敌军的阵线打成了筛子,第二波次的进攻部队已经出发向突破点运动了,这种时候敌军就算想要组织反击把突破口堵上,也不知道该堵哪个口,也就是集团军群在宽达一两百公里的战役正面上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滚动攻势,波状式的攻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将对方的防线打成筛子。
▲跟随坦克发起冲击的步兵
都说苏军师从德军,这只说对了一半,苏联在理论是有很多独创性,是世界各国军队所没有的,包括德军。比如三个作战梯队,坦克集团军,炮兵军等等。这些就是为了保证苏军突破的不间断性。德国从波兰和苏联边界打到莫斯科城下,己经是樯橹之末。苏联从莫斯科一直打到柏林,作战距离达到德军2倍,却依然能保持良好的冲击力。闪电战一般在第一次突击时就投入自己的最大力量,这样有利于围歼对方有生力量,但这也造成闪电战战术后劲不足。大纵深理论中是标准的三梯队作战,虽然不利于围歼对手,但可以保证突击的连续性和持久性。还有重要一点是德国闪电战是不宣而战,靠这个增加第一次打击的威力。苏联则是靠伪装战略意图来保证突击的突然性。这就是苏军的大纵深作战的进攻。
▲柏林战役期间,苏军占领德国国会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