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遗传方面的学者,根据国际上公认的有关姓氏频率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在宋朝、元朝、明朝时期,王姓占总人口比例一直位居第一,是货真价实的第一大姓,宋朝时王姓总人口大约590万占比7.7%,明朝时大约620万占比6.7%。
如果说对古代王姓人口推算,可能还存在一些误差的话,那么现代人口普查就彻底揭开了真相,截至2018年底调查显示王姓人口已达到1.015亿人,为全国第一大姓,其中山东居住了王姓总人口的10.5%,为王姓第一大省。
我们都知道,在漫长的封建时代,由于皇族对宗族的分封,以及皇帝不时的赐姓,往往会让当时的“国姓”人口数量膨胀,比如刘姓、李姓、朱姓等人口数量众多就与汉唐明王朝有不小的关系,如今李姓人口过亿是第二大姓氏,刘姓人口超过5000万是第四大姓,朱姓人口超过1200万是第13大姓。但历史上王姓存在一些地方政权,却一直没有出现全国性的政权,为何在近千年时间内长期名列前茅,乃至位居第一?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主要分为两类:其一大部分姓氏源于地名,比如姬姓源于姬水,姜姓源于姜水,齐姓源于齐地,陈、蔡、赵等都源于地名;其二一些姓氏源于官职,最广为人知的是司马姓,而王姓与之一样,只不过源于“国王”这个职位。因此在百家姓中,王姓可谓是最为荣耀、最为特别,却也是最为悲催的一个姓氏。
王字历史悠久,目前可以追溯到商代,甲骨文中有王字,但还未用作姓氏,而是代表人间之主。甲骨文中的王字(见下图),像倒着的斧钺之形,而斧钺是*戮的凶器,因此王字就非常形象地反映了王权。但值得深思的是,这一件斧钺是倒着的,而不是竖着,或许寓意王权不能轻易动用,一旦动用就是流血漂杵伏尸百万。
甲骨文中的“王”,都是指帝国最高统治者,没有其他含义,商朝帝王是“生前为王,死后称帝”。西周到春秋中期前,唯有周天子才能合法地称王,楚人“不服周”私自称王不合法,没有得到周天子与诸侯的认同。总之,在春秋中期之前“王”是一个非常尊贵的称呼,是人间之主的代称,非最高统治者不能用,但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中国社会进一步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开始称王,“王”的地位开始下降,称号开始贬值,于是历史上第一个王姓出现了。
春秋晚期,周灵王长子叫太子晋,又被称为“王子晋”,因为直谏而被贬为平民。不过,王子晋之子宗敬还在朝中做官,担任司徒这一重要职务。所谓司徒,西周金文中写作“司土”,《周礼》中解释司土职务是“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也就是掌管土地,人民及教化之事,因此司徒位高权重。当时,人们由于宗敬是王族后代,又位高权重,于是称之为“王家”,后来这支族人就以王为氏。鲜为人知的是,这一支王姓族人非常厉害,秦朝名将王翦、王贲、王离都是其后代,秦末战乱时又分别迁徙到山东琅琊、山西太原,后来形成了“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这两支王氏族人一直活跃于汉唐时期,东晋时期甚至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在当时政坛上影响力非常大,其中大书法家王羲之属于琅琊王氏。
不过,关于王姓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即东周之初周平王去世后,因为太子早夭,本该由嫡长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取了王位,史称周桓王,于是姬赤就亡命外逃到晋国。由于姬赤本来该是一位王者,所以外逃之后就以王为氏,唐朝王颜的《王卓神道碑》记载:“卓,河东猗氏人也,子孙因王显姓,始自四十一代祖周平王孙赤(姬赤)。”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氏族人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因此又被称之为“临猗王氏”。
除了这两支王氏之外,先秦时期还有四支王氏非常出名:一是战国魏无忌之孙魏卑子,汉初时被封于兰陵郡,因为是王族后代,又被时人称为“王家”,后来就以王为姓,这一支被称之为“兰陵王氏”;二是战国时期周王室分裂为东周国和西周国,其中西周桓公是西周国的首任国君,秦国灭亡西周国后,他的子孙外逃,根据其王族身份而改为王姓,形成了“王城王氏”;三是商朝王族比干后代,后来以王为姓,形成了“汲郡王氏”;四是秦朝灭掉齐国后,齐王后裔田义为了躲避仇家,就改姓王氏,史称“元城王氏(大宗)”,王莽就出自这一支。
先秦时期,王姓来源比较单一,都是标标准准的王族后代。但在汉朝之后,王姓来源相对比较复杂,不过主要还是曾经的王族或皇族后代。
王莽篡汉自立时,曾经易水河畔风萧萧的太子丹,他的玄孙叫姬嘉,想方设法变着花样拍王莽马屁,深得王莽宠信,于是就赐给他王姓,最终形成了“北京王氏”,后来由此分出蓟县王氏(小宗)等。
除了太子丹后代,还有金国完颜氏后代、宋朝赵氏后代、元代成吉思汗后代、明朝朱元璋后代、清朝爱新觉罗氏等,在国破家亡之后,或是出于“改姓自保”,或是“不忘皇族身份”等,于是其中不少人纷纷以王为姓。
还有一种就比较复杂了,古代中国边疆土司林立,他们在各自范围内称王称霸,中央朝廷实施的是羁縻政策,但朝廷并不愿意“国中之国”的土司存在,于是唐宋元明清一直都有推行改土归流,于是很多失去权力的土司就改为王姓。可以说,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有王姓,分布范围极其广泛,如今也很难确认其姓氏源头。
《通志·氏族略四》记载:“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虏姓之王。”因此,王姓来源极其广泛,血缘上关系不太大,这是王姓人口众多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来源多不代表发展好,为何王姓人口还能在近千年时间内长期名列前茅,乃至位居第一?
首先,与其他姓氏不同,每一支王姓的始祖都来历不凡,都有一定的见识,为后来的王姓族人奠定发展的基础,于是在各地形成了不少庞大的王氏家族,比如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临猗王氏、兰陵王氏等等,依托这些王姓大家族,王姓族人才更容易开枝散叶。
其次,王姓虽然没有建立过大一统王朝,却建立过不少地方政权,比如王莽新朝、赵汉、齐、燕、郑、赵、前蜀、北平、闽、蜀、安阳等政权。除此之外,历史上王姓一共出了151位宰相,其他历史名人数不胜数。
第三,秦汉时期王姓主要活跃在华北,发展十分迅猛,但在五胡乱华后,王姓开始向全国其他省份蔓延。比如五代十国时期,河南固始人王审知南迁福建,建立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是福建王姓的总开山祖,史称开闽王氏,明朝时期这支王姓进入台湾地区,遂改称“闽台王氏”。
总而言之,百家姓中的王姓,可以说是最特殊、最荣耀的一个姓氏,但也是最悲催的一个姓氏,既可以说是无冕之王,也代表着国破家亡的无奈。如今,西方不少人得意于他们的贵族血统,前些年还有一些爱新觉罗氏自诩是贵族后代,但他们的历史在王姓面前却是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