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魏延正史上是怎么死的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2-12-29 14:54:33

正史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魏延正史上是怎么死的(1)

魏延 影视剧照

在罗贯中自1399年完成三国演义之后,魏延就被刻画成了一位长有反骨,*主求荣的奸臣形象。

首先,开篇我要心痛魏延,默哀三秒钟。

三国演义污蔑了他一世的功绩,请问罗贯中你的内心有愧吗?

正史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魏延正史上是怎么死的(2)

魏延雕像

第一:魏延并非降将

虽然《三国演义》信誓旦旦地说,魏延是降将,出卖故主。但史实却并非如此。

据《三国志·魏延传》说,他是义阳人(今河南信阳市西北),“以部曲随先主,数有战功”。

何谓部曲呢?原来东汉时,带兵的人可以自己招收流散失业的壮丁,归入自己部下,编为队伍,这些人即称之为“部曲”。他们对主人是一种依附的关系,带有半奴隶的性质。魏延自然是刘备的部曲,那自然就不是降将了。

魏延追随刘备日久,刘备对他的本领也是很赞赏的。

在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汉中王。此时的刘备取得汉中不久,急需要人去镇守。关羽在荆州,大家便都以为张飞是唯一的人选。却不料,刘备竟然提拔了魏延,命他督汉中军事,领汉中太守。命令颁布后,“一军皆惊”。

那么魏延有没有辜负这个信任呢?他以后一直镇守汉中,并无军事失误。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又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安八年,他又深入羌中,大破魏国雍州刺史郭淮,展示出了非同一般的军事才能。

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就向诸葛亮建议,派自己带着精兵五千,走一条危险崎岖的小路,叫子午谷。

直插曹魏后方的长安,这个建议被谨慎的诸葛亮给否决了。

不但如此,诸葛亮还力排众议,不让魏延当先锋,把这个位置给了自己信赖的马谡。

看过三国演义的观众都知道,爱好纸上谈兵的马谡把战略要地街亭给丢了,直接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

接下来的第2、3、5次北伐,史书上都没有提到魏延的作用,唯独规模比较小的第四次,魏延获得了比较大的自主权,打过一个大胜仗,在今天的甘肃南部,大败魏国的大将费瑶,郭淮,所以被封为征西大将军。

到了公元234年,诸葛亮发动了最后一次北伐,这次诸葛亮倒是把魏延摆在了台面上,让他当了先锋。但是诸葛亮的策略,还是稳扎稳打,先建立前进基地,保障后勤供应,再做进入敌方领土的打算。

这个时候魏延心里肯定是憋屈的,自己没法发挥善于进攻,大胆用兵的特长。正如史书上所说,魏延有意无意,也流露出对诸葛亮不满,感觉上司太谨慎,胆怯的念头。

这一年的8月,蜀汉军队打到了五丈原,就是今天陕西境内的岐山县,和曹魏的军队,隔着一条渭河对峙。大家知道,在这里,诸葛亮病倒了,感觉自己不久于人世,就开了一场最高军事会议,商量自己去世后的安排。

有意思的是,到会的,是杨仪,费祎,蒋琬这几个诸葛亮亲信的荆州系大臣,还有诸葛亮非常信任的新人武将姜维。

唯独把魏延这个第二号人物排除在外,那么他们得出了什么决定呢。

就是诸葛亮一死,蜀汉大军就后撤,杨仪当总指挥,魏延的任务是断后。

但是诸葛亮特地指出,如果魏延抗命,就不用等他,其他人走就行。

《三国志·杨仪传》说“亮深惜(杨)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从这句史实也可以看到,诸葛亮并没有歧视魏延,更不会认定他久后必反的。

但魏延自恃有功,性情傲慢,这个却也是事实。他同丞相长史杨仪更是不和,势同水火。据《三国志·费祎传》说“军师如魏延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擬仪(拿刀出来对着杨仪威胁恐吓),仪泣涕横集(真是个胆小鬼)”。祎常入其坐间,谏论分别(为他们开解)。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神匡救之力也。”

可惜的是,诸葛亮一死,两人之间便爆发了一场生死搏斗,结果魏延失败,“反叛”的罪名便落到了他的头上。

魏延只是反杨仪,从来也没想过要反诸葛亮,更不会想到要反蜀汉。

(造成魏延之死的关键人物杨仪。)

正史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魏延正史上是怎么死的(3)

魏延祠

第二、魏延死的非常冤枉

诸葛亮在军中病逝,魏延和杨仪这对平时本就水火不容的对手的矛盾便彻底爆发,互相火拼起来,最终的结果是魏延被*。

史书上对此的记载也是矛盾重重。

《三国志》上的说法是,诸葛亮在病危时,秘密同杨仪、费祎、姜维商定退军计划。孔明死后,杨仪等人秘不发丧,派人探听魏延意见。魏延说“丞相虽亡,还有我在,决不退军。如果叫我带兵断后,我也不干。”杨仪于是便不理魏延,自己引军先退。魏延得知后,不由得大怒,抢在杨仪之前先行退兵,而且烧断栈道。杨仪等人从另一路追赶魏延,到了南谷口两军相遇,魏延的部下纷纷散去。魏延与数人南奔汉中,被马岱所*。

而魏国人所写的《魏略》则说,诸葛亮临终时本来叫魏延代理军事,魏延遵命退兵,到褒口(南谷口)才发丧。杨仪平日与魏延不和,怕被*害,于是扬言说魏延要率众反叛,起兵突攻魏延,魏延猝不及防,在逃走的过程中被*。

且不管这两种说法有如何的矛盾,但有一件事却是肯定的,那就是魏延当时是一直向南走的,两种说法都是讲魏延来到了南谷口。而南谷口距离汉中郡不过几十里,却离诸葛亮之死的五丈原足足有几百里。如果魏延果真有心造反,怎会不北走投魏,反而南行几百里到了汉中附近才忽然造反?魏延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并非毛头小伙子,又怎么会犯下这样的低级错误?

由于魏延和杨仪不和,孔明一死,蜀汉内部便发生争执,争论不决,于是魏杨两人各自领兵南行,各自向朝廷报告,都说对方有谋反企图。及至南谷口,两军相遇,发生了冲突。魏延所带的是先头部队,人数较少,自然不会是杨仪所部的对手。胜利者说的话总是对的。魏延一死,反叛的帽子便戴到了他的头上。真是冤枉也哉!

魏延可以说是死得冤枉,但胜利者杨仪也没捞到什么好处。诸葛亮的位置最终由蒋琬继承,杨仪十分不满,对费祎说“丞相死的时候,如果我带军投降魏国,不是要比现在好多吗?真是后悔莫及。”(《三国志·杨仪传》)

这就是不打自招,杨仪究竟是个人什么人,也可想而知了。

(对魏延之死,诸葛亮难辞其咎。)

正史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魏延正史上是怎么死的(4)

魏延水墨画像

第三、魏延之死,诸葛亮难辞其咎

这样说来,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即是诸葛亮没有协调好魏杨两人的矛盾,而是采取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不是想方设法将其化解,而是任由其一步步的升级,以至于造成一员大将的惨死,实在是令人可叹可惜。

这自然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应该有的姿态。在魏延之死这个问题上,诸葛亮是有责任的。想想在东吴一方,甘宁可是凌统的*父仇人,孙权都能最终化解他们的矛盾,使他们亲如兄弟,再无隔阂。

但《三国志平话》以及《三国演义》的作者那里,却是一定要维护诸葛亮的形象、将其塑造成神的。这样的一个“污点”是不能写出的。不仅不能写出,反而要加以利用,使其成为反应诸葛亮神通的一个亮点。这样一来,也就只好牺牲魏延了。

《三国演义》中一有机会就埋汰魏延,并但诸葛亮之口说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原作者在写诸葛亮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的时候,曾打算将魏延一起烧死。后来毛宗岗评改《三国演义》的时候,觉得这样未免太过不仁不义,就把这个情节给删去了。

耐人寻味的是,《三国志·魏延传》在写到诸葛亮死前,魏延梦见自己头上生角,向赵直求解,得到的解答是“麒麟有角而从来不用,这个梦是预兆不须征战敌军就会自己失败”,但赵直出来后却对别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不祥也!”这其实也即意味着魏延死于非命。

而到了《三国演义》,赵直的解释却成了“此大吉之兆;麒麟头上有角,苍龙头上有角,乃变化飞腾之象也。”而魏延的反应则是“大喜”,说“如应公言,当有重谢!”这样一改写,就证明了魏延确实有造反的野心,诸葛亮当初可真是一点也没冤枉他,真可谓是料事如神啊!

正史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魏延正史上是怎么死的(5)

魏延祠 碑

经过这样一改造,历史上忠心耿耿、屡建奇功的魏延就成了《三国演义》里的那个天生的反贼胚子。那么他的死,就是死有余辜了!这样固然是神化了诸葛亮,但面对一片赤胆忠心的魏延,确是太不厚道了。

正史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魏延正史上是怎么死的(6)

魏延影视中英勇形象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