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看来,太监是不男不女的阉人,他们说话声音尖细,行为举止女性化倾向较重,这样的人无法生育后代,没有娶妻的必要。
实际上,虽然太监娶妻“有其婚但无其实”,可贯穿中国历史来看,太监娶妻并不是稀罕事,很多典籍都有记载。
他们娶妻的目的除了满足心理上的藉慰、陪葬等。
只是,还有一项行为让大多数女性难以接受。
一、“太监”的历史太监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时期,其甲骨文上就有“凸刀”二字,和“阉”字同意,因而学者认为当时就已有阉人。
不过有明确记录的是西周时期,《周礼》就有记载:“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其意思是为了让宫中女子保守贞洁,将宫内的男侍者全部阉掉。
当时太监被称为“寺人”、“内坚”等,且人数不多,社会地位卑微,平日里负责传令、杂役等职。不过随着君主专政制度的固化,阉人队伍也在不断扩大,阉人地位开始提高,并掌握着权力。
如春秋霸主之一的齐桓公,就是被宠幸的宦官寺人貂饿死;导致秦朝覆灭的宦官赵高,其权势滔天,制造了“沙丘政变”、“指鹿为马”等事件,将秦朝拉入灭亡深渊。
到了汉代时,在皇宫侍奉的阉人被统称为“宦官”,而在汉武帝时期,死刑犯想要活命就需要受宫刑才行,其大臣司马迁、张贺、李延年都被皇帝“一刀阉”。
东汉时,朝廷明文规定宦官必须阉割,但东汉末年也进入历史上 “第一次宦官时代”,宦官和外戚彼此相*相恨。
唐代安史之乱后进入第二次宦官时代,宦官不仅拥有大权,且掌握军权,甚至可立废皇储。
那么,什么时候太监取代“宦官”,成为皇宫阉人的代名词呢?
其实“太监”最早始于辽代,其所致是政府高级官员职称,如太府监、少府监等官职的官员,而这一官职一直延续至元代。
明朝时期,尽管朱元璋严令官宦涉政,可明成祖朱棣开了皇帝重用官宦先河,十二监二十四衙门首脑被称为“掌印太监”,且均由阉人担任,也就是说当时太监已是“高级宦官”的象征。
到了清朝后,所有宦官均被称为太监,因而太监就此成为宫廷阉人的代名词。大清被推翻后,袁世凯宣布宫廷永不录用阉人,太监这一特殊群体就此消失在历史舞台上。
不管太监日后政权如何滔天,他们进入皇宫前都会被净身,毕竟这类人本就是皇权专政下的产物,且他们伺候着皇帝和众多嫔妃。为了避免后宫淫乱,保证皇家血统纯正,后宫中只允许有皇帝一个男性,但宫女很难干得了体力活,太监就此衍生出来。
宫廷太监的由来包括两方面,一个是敌国俘虏,被净身的对象需是10岁以下的小男孩;一个是穷苦家庭吃不上饭的男孩。
明朝时期,太监权势急速膨胀,除了管理皇宫吃喝拉撒诸事,还负责侦捕犯人、干预财政、管理皇庄等事宜,如王振、刘瑾、魏忠贤、冯保等人,无不权倾朝野、一人之下。
为此,明清时宦官成为颇为抢手的职业,民间也掀起“自宫潮”,除了穷苦百姓家将儿子净身送去皇宫,就连有钱人家也忍痛将儿子自宫,以求其能有大发展。
如《中官考十》就记载:“南海户净身男九百七十余人复乞收入。”也就是说,该村庄有1200个少年,其中970人被早早净身。
不过,并非净身后就可当太监,这是一个“铁饭碗”职业,只有上任太监退休,宫廷才会招录小太监。因而,这个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录取率只有3-5%。
二、太监有没有生理需求?正所谓“食色,性也。”就太监本身来说,他们即便已经被净身,可*依旧存在,受肾上腺激素的影响,太监体内依旧有性激素。
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就曾亲口说过:“太监虽然身体有缺陷,但并不影响他对男欢女爱的向往!”
而根据研究发现,一个男人从小被净身,成年后多半是不会有行房能力的。但如果一个男人成年后才阉割,那他仍会留存行房能力。
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包括下面几个因素:
首先是净身不彻底,因而剩下部分仍有能力。如明清时期,太监形成“河间”、“三河”帮口之分,同乡人引荐,只要能花得起钱,即便净身不彻底,负责检验的太监也会睁只眼闭只眼。
其次是阴茎重生,通常而言,童年净身的小太监,身体素质好的,发育期间阴茎可能会重新长出来。而像壮年入宫的李莲英、魏忠贤等,他们也会借助药力恢复身体的能力。
如“九千岁”魏忠贤除了嗜好兽鞭外,听闻只要吃孩子小脑就可恢复男人能力,斥巨资购买众多小孩,并取人脑食之。
为了避免太监玉茎“发芽”,帝王们也会“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殊不知这也有很多黑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