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生活也因为革命之势发生巨变,两百多年来,中国人头上的辫子终于要被剪去了。
但是溥仪暂时还没有剪,一些满清贵族还沉浸在往日的大清王朝里,不愿接受历史的更替。
在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他写到,民国二年的时候,民国政府就曾经请紫禁城协助劝说旗人剪辫,但收效甚微。
政府没有采取任何过激的强制行动,紫禁城内的人可以靠辫子作为标志进行出入。
因为享受着特权,再加上本身宫内的人还存有复辟的幻想,所以紫禁城内还都是长发。
甚至,在当时的北京大学,辜鸿铭还留着长长的辫子,也没有人强制他必须剪掉。
但是,在多数人都剪掉辫子的时候,留辫子的人就显得很奇怪了。
(辜鸿铭)
比如民国大师辜鸿铭,在教室上课中,一位来听讲的同学看到他还留着小辫子,便开始嘲笑辜鸿铭。
辜鸿铭回答道:“你们是在嘲笑我的辫子吗?我这个辫子剪掉很容易,但是你们心中的辫子剪掉就不容易了。”
说完了,教室的气氛瞬间由吵闹又恢复了安静。
而剪辫子的风潮也在留日学生中形成,邹容、陈独秀、刘光汉等人率先剪辫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许多地方开始兴起剪辫运动。
在《猛回头》、《警世钟》等书中,还提到了关于妇女解放缠足的问题,这些思想在与日渐腐朽的清政府的抗争中殊死搏斗。
这一场较量,清政府输得体无完肤。
溥仪心里很清楚,根据大清皇帝退位后优待之条件,皇族成员可以暂居宫禁,受中华民国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所以,紫禁城内没有换上民国的服饰和发型,和往常无异。
但这无疑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会打破的。
(清朝人发式)
辫子终被剪下,溥仪深感无奈民国时期,紫禁城的一天,溥仪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要剪掉自己的头发!
要知道,辫子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清朝满族人的象征,当时,旁人都认为,谁都可以剪,但作为曾经的皇帝,你,不可以剪。
他还不知道自己一项不能再普通的行为,对整个社会甚至浩瀚的历史进程当中都有别样的意义。
那是1921年的一天,溥仪退位已经九年了,当时的他15岁。在大势面前,他不得不得低下高傲的头颅,“服从”社会的变迁。
那么溥仪为什么要剪掉自己的辫子呢?
虽说是生活在皇宫里,但溥仪的一生注定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
西方文化的传播让他在皇宫里也有所体会。自行车、咖啡,洋人玩的物件他从小就有所接触。
在清王朝的历史当中,溥仪也多少了解过一些信息,他知道留辫子的确有很多弊端。
清朝人留辫子的现象却一直不被外国人所接受。
1793年,英国使团访问乾隆皇帝的时候,随团的画师记录下了清朝的金钱鼠尾。
从此,这也成为西方人眼中丑陋中国的标志之一。
洋务运动时期,西方文化逐渐传播到中国,中外交往扩大。
1872年,一批从清王朝选派留美的幼童一到达美国的时候,就因为清朝的幼童们留着长长的辫子,遭到了美国人无情地嘲笑,甚至被取“中国女孩子”的外号。
因为头发太长,有的幼童将头发完全盘起来再用帽子压在头顶,有的索性剪掉,见中国长官时再带上假发。
但是要知道剪掉辫子是要掉脑袋的,所以他们不愿意回到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