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军将领
楚汉战争正式开始后,刘邦所采用的战略是自己在正面战场与项羽对抗,韩信率军从北方开辟第二战线,为什么要这样选择?为何不让韩信与刘邦一起在正面对抗项羽,没别的,就是因为韩信也没法打败项羽,所以只能采用这样消耗的战略,这在上文讲过。
楚汉战争的关键就在于刘邦在正面不断地消耗项羽,因为刘邦有统一的大后方,有萧何这样独当一面的人才在管理,项羽呢?不仅没有萧何这样的人才管理后方,而且粮道时时受到彭越的*扰,尽管在战术上刘邦不断被项羽打败,但在战略上,项羽从来没有攻入函谷关,实际在战略上,刘邦成功地挡住了项羽。
总有人嘲笑刘邦一生在打败仗,但没有几个人能看清楚天下的局势,刘邦采用的就是消耗战,以实力来消耗项羽,打仗打的就是实力,打的就是人口、粮食、物资,所以打到最后,项羽没实力消耗了,所以只能跟刘邦签署暂时和平的鸿沟协议,这可不是项羽的风格,但现实就是如此。
刘邦的军事能力仅次于项羽、韩信
韩信开辟的北方战绩对于刘邦战胜项羽,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因为北方的魏国、代国、赵国、齐国就是墙头草,对于楚汉之战,他们只会看着,谁赢就投靠谁,不用韩信收拾,这些人也影响不了大局。
而且韩信破坏了刘邦的战略,在郦食其说服齐国之际,偷袭齐国,害死了郦食其,要不然垓下之战还有齐国参与围攻项羽,齐国与项羽本来就是死敌,结果被韩信促成了联盟,刘邦被迫派出大量兵力支援韩信在齐国的战争,也就是韩信打败了龙且,才回到之前的局面,要是没打败龙且,韩信就破坏了刘邦的大战略。
4、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的总策划人是张良,鸿沟协议后,张良劝刘邦撕毁协议,追击项羽,然后征调天下军队围攻项羽,只有两个人不来,一个是韩信,另一个就是彭城,彭越是独立的势力,只要刘邦封王封地就会来的,这个不奇怪,但韩信作为刘邦的手下居然不来,刘邦生气了,为了大局,只能被迫同意。
张良是垓下之战的总策划人
韩信这是以个人利益来要挟天下局势,但最终韩信还是来了,在垓下之战中,韩信是前锋,率领30万军队在正面对抗项羽,孔将军在左,费将军在右,刘邦在韩信身后,是中军,刘邦的身后是周勃和柴将军,作为预备队。
《史记 高祖本纪》: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韩信首先出战,被项羽打败,向后退却,然后孔将军与费将军出击,楚兵作战不利,十万疲惫之师打成这样,算很厉害了,然后韩信再出战,大败楚军,当天晚上,项羽听到营外四面楚歌,然后率领800人突围逃走,最后在乌江边自*。
历史上没有十面埋伏,这是虚构的,四面楚歌倒是真实存在的,但并不是韩信的谋略,是谁的谋略,史书并没有记载。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
从整个过程来看,刘邦打败项羽,靠的是政治能力与综合能力,刘邦并非单纯跟项羽打仗,而是在进行战略包围,韩信在为刘邦夺取天下中所取得的战绩甚至不如张良和萧何,萧何在后方提供了无数的兵员、粮草、器械,刘邦打了败仗,但从来没有被打倒,这是刘邦一次次能满血复活的原因,也是刘邦把萧何列为第一功臣的原因。
张良在整个战争中一直为刘邦谋划,堪称战略大师,刘邦夺取天下的大战略全是张良策划的,这是运筹帷幄的能力,战略正确了,战术错了,最后胜利的还是刘邦,所以张良是刘邦夺取天下的第二大功臣。
韩信自然就是刘邦夺取天下的第三功臣,总有人说没有韩信,刘邦就无法夺取天下,这是无稽之谈,刘邦政权中最重要的是刘邦,只要刘邦活着,后方有实力,身边有谋士,前线有将领,刘邦政权就能成功,没有韩信,还有无数将领存在,功臣表上可有143个列侯,绝大多数人都是靠战功获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