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全部官职一览表,宋朝地方官职品级一览表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3-04-14 07:13:38

宋朝的朝廷班子成员专有名称是“宰执大臣”,“宰”是指宰相,“执”指执政。那么,在宋朝,哪些官职是宰相,哪些官职是执政呢?我们来捋一捋。

先说宰相。

宰相和丞相有很大区别,简单来讲,宰相是皇帝的副手,是一个泛概念,不是一个具体官职;

丞相则是具体官职,属于宰相的范畴。

比如,简单一些的,秦朝的宰相名称就是“丞相”,明朝的宰相先是“丞相”,后来是“内阁大学士”,清朝中后期的宰相是“军机大臣”等。

宋朝的宰相名称则复杂得多,就此可以写长文,在此我们简单梳理一下它的名称发展。

公元960年-公元1081年,宋朝初期,继承唐朝旧制,宰相名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或“同平章事”。也就是说,宋朝前期官员,只要加了这两个官职名称,就是真宰相。

公元1082年-公元1111年,从神宗元丰官制改革开始 ,宰相名称变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和“(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尚书两字一般会省略。

公元1112年-1126年,公元1112年,徽宗又改了宰相名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改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改为“少宰兼中书侍郎”。

公元1126年-1170年,赵构即位后,将宰相名称又改为“左仆射、同平章事”,“右仆射、同平章事”。

公元1171年至宋亡,宰相名称便比较好记忆,就是“左丞相”和“右丞相”。

这是以上是各时期宰相名称的惯例,还有三个特例:“平章军国事”“平章军国重事”,“同平章军国事”。这三个名称只是个别人使用,如“平章军国事”是宁宗时期权臣韩侂胄使用的。

再说执政。

执政有枢密院主官、副手和参知政事两类。

宋朝设枢密院,与中书省对应,分掌武文,号称“二府”

枢密院设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这是枢密院的主官,枢密院副手有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有枢密使则设副使,有知枢密院事则设同知枢密院事。

枢密使有时有两位,加上知枢密院事甚至三位,比如公元1068年,文彦博、吕公弼为枢密使,韩维、邵亢为枢密副使,陈升之为知枢密院事。

另外资历浅的入枢密院担任副手,则称为签书枢密院事。

还有特例:同签书枢密院事,仅有郭逵和童贯偶尔担任过,不算常例,可以忽略不计。

参知政事是执宰的另一类,实际为副宰相,于公元964年设立,赵匡胤最早命薛居正、吕余庆担任。一般来说参知政事设两人,最多不超过三人。

公元1082年,神宗将参知政事改名为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因此副宰相一般有四人。再后来,高宗赵构于公元1129年又改回来为参知政事。

因此,综合起来,宋朝的朝廷班子成员有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平章事、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左右丞相等)、枢密院主官、副手(枢密使、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还有一个问题,这些朝廷班子成员上朝时的班位次序是怎样的呢?也就是说,如果排排坐,按什么顺序排?《宋史.职官志八》“合班之制”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因为官职名称有变化,《宋史》分三个阶段细列了班位次序。

第一是建隆(太祖赵匡胤年号)以后到元丰(神宗赵顼年号)的宰执大臣按以下顺序排列: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

第二是元丰以后至绍兴(高宗赵构年号)之间的宰执大臣按以下顺序排列:尚书左、右仆射(太宰、少宰),知枢密院事,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

第三是绍兴以后的宰执大臣按以下顺序排列:左、右丞相,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