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嵩之
宋理宗先前罢免史嵩之,就是怕他在北伐期间扯后腿。
然而,史嵩之虽然被停职了,可他仍然有搞风搅雨的能力。
全子才率部北伐期间,在史嵩之的教唆下,京湖制置司在运粮这件事上,阳奉阴违,故意在路上磨磨蹭蹭。
到了七月中旬,主帅赵葵率主力抵达开封。
见襄阳的粮草始终不至,赵葵只得一面催促自己麾下的淮西制置司向前线运粮。一面搜尽开封城内的物资,并命令徐敏子和杨义各率一支人马,带着临时筹集的粮草,尽快进取洛阳。
七月二十六日晚,徐敏子率部抵达洛阳,城内没有守军,只有几千老百姓。
第二天天亮,在确认安全后,徐敏子率一万三千宋军进入洛阳城。
至此,宋军拼尽全力,总算是大体完成了既定目标。接下来只要再拿下潼关,那么据潼关守黄河的战略规划就能实现。
可是,徐敏子在洛阳等了三天,始终不见运粮大队踪影。无奈之下,徐敏子也只好命令部队就地休整,坐等粮草运至之后再继续西取潼关。
得知徐敏子没有按计划攻占潼关,赵葵大发雷霆,因为有情报显示,关中的蒙古军正在通过潼关,往洛阳方向运动。
但是,此时赵葵再怎么发脾气,也是一点用也没有。
襄阳是史嵩之的势力范围,他管不着。
淮西虽然是他的地盘,可是此前蒙古人撤离时,掘开了黄河大堤,导致淮北洪水泛滥。
在这种情况下,健壮的士兵带着军械行军都万分艰难,更何况是牛马人力所拉的运粮车呢?
这种客观条件导致的困难,不是长官靠一两句命令就能让大家克服的。
到了八月初一,运粮的部队还在路上折腾,而前线的宋军已经断粮了。
几万大军面临着饿肚子,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而就在此时,蒙古军的先锋抵达了洛阳城下。在与宋军一番激战后,蒙古军首先重创了杨义的部队,随后又包围了驻守洛阳城内的徐敏子部。
洛阳城外是蒙古军,城内空无一粟,并且开封的宋军也断粮了,无法增援。此时此刻的徐敏子感受到了绝望。
无奈之下,徐敏子只好下令突围,带着部队往东南方向的光州(河南潢川)撤退。
后来在突围期间,徐敏子所部边战、边退、边找吃的,一万三千人,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只有徐敏子带着的三百名步兵,一路吃着树皮草根,侥幸撤到了光州。
宋军入洛又失洛的消息传到了开封,赵葵大惊失色。他和全子才商量了半天,始终拿不出好主意,最终只得下令撤退。
临走之前,赵葵回头凝望开封,心如刀绞。
五万大军,假如有一个月的粮草,肯定能跟蒙古军较量一番。如果打赢了,完成据关守河的伟业,自己必然能名留青史!
可是现在由于粮草不济,竟然功败垂成,这种失败让赵葵很难接受。
八月初五,赵葵率部撤离开封,向南撤退。
由于在撤退之前,赵葵没跟士兵们交代清楚,很多士兵都以为是去增援洛阳,结果出城之后才发现是撤退。
于是,宋军的这次撤退便从一开始就是混乱不堪,人心涣散。这导致宋军携带的辎重在撤退途中,全部被遗弃在了中原。
而让人更郁闷的是,后方的粮食此时终于运进了河南境内。
但前线宋军此时已经溃退了下来,粮草运来了又有何用呢?
后来在蒙古军的追*后,负责运粮的兵士和民夫也随着前线宋军一起溃逃,结果这又导致宋廷辛苦筹集的百万石粮草被蒙古军缴获。
事后盘点一下,端平入洛直接导致了四个恶劣影响:
第一是物质损失。南宋的国防力量因北伐失利而急剧削弱,不仅军民死伤十余万人,还有近百万石粮草和大量战械辎重遗留在了敌境。
第二是加深了宋廷的混乱。北伐失败后,南宋官员不是总结经验教训,精诚团结,一致对敌,而是再一次互相攻讦,造成了朝政的进一步混乱。
第三是心理伤害。端平入洛的失败给宋理宗造成了沉重的心理打击。北伐之前,宋理宗热情高涨。北伐失败后,宋理宗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原先的热情灰飞烟灭,取而代之是颓丧不振的消极态度。如果说宋理宗的这种消极表现只是一时的,那倒也罢了。要命的是,宋理宗的消极贯穿于他之后三十年的执政期。
可以说,宋理宗自从这件事后,就再也没有打起过精神。南宋后期的很多冤假错案,很多短视行为,几乎都是因为宋理宗的颓丧不振而埋下的恶果。
第四点,自然就是激化了蒙宋矛盾。
北伐失利后,为了缓和矛盾,宋朝第一时间派人到蒙古谈判,但谈判失利。
1234年年底,窝阔台遣使赴临安,谴责宋廷“败盟”。
此时窝阔台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显了,就是准备出兵伐宋。只不过准备工作还没完成,暂时还无法开战。
到了1235年春,蒙古军的战备工作完成。随即,窝阔台下令蒙古大军三线出击,发动世界战争:
其中的东线战场,由大将唐古统领蒙古、糺军、汉军,讨伐高丽。
西线战场,窝阔台命各支宗室以长子统率出征军,万户以下各级那颜也派长子率军从征。诸王以术赤次子拔都为首,以老将速不台为主帅,发动第二次西征。
南线战场,窝阔台以宋背盟为由,遣军三路攻宋。一路由皇子阔出率领,进攻宋朝的荆襄地区;一路由皇子阔端率领,进攻宋朝的四川;一路由大将阿术鲁率领,进攻两淮。
由此,宋蒙战争全面爆发。
1235年十二月,在三路蒙古大军的猛攻下,宋朝丧地连连。
其中的四川战场,蒙古军在巩昌(甘肃陇西)迫降金国旧将汪世显后,以汪世显为先锋,连克宋军多个军事要塞。而南宋的四川制置使赵彦呐刚褊自用,御敌无方,蒙古军大有拿下汉中之势。
关键时刻,屯驻石门(今陕西略阳西北)的利州都统制曹友闻与其弟曹友万挺身而出,连战连胜,收复仙人关等要隘,将蒙古军赶出了宋境。
然而再厉害的高手,终究也敌不过猪队友的扯后腿。
1236年七月,蒙古军由陈仓道进入秦岭,再次对宋朝发动进攻。
当时,曹友闻扼守仙人关,将蒙古军挡在仙人关外寸步难行。但赵彦呐在得知蒙古军攻破武休关,即将要攻打阳平关后,却让曹友闻放弃仙人关,回援阳平关。
曹友闻认为阳平关一带地势平坦,有利于蒙古骑兵进攻,而不利于我方步兵防守,便强烈建议继续扼守仙人关,威胁蒙军后方。结果赵彦呐不听,一天七道令牌迫使曹友闻回防。
九月九日,曹友闻顶不住赵彦呐的压力,被迫放弃仙人关,率部退至阳平关附近的擂鼓台。
按理说,阳平关也是险隘,如果赵彦呐和曹友闻能携手抗敌,也有很大概率将蒙古军阻止于此。
然而,当曹友闻移防阳平关后,赵彦呐却带着本部三万大军跑到了剑门关。这简直就是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坑货。
之后的战斗,曹友闻与弟弟曹友万面对十几倍的敌人,拼死*敌。但无奈兵力过于悬殊,最终兄弟二人双双战死沙场。而坑货赵彦呐自始至终没有往阳平关方向派去过一兵一卒增援。
最让人感到愤怒的是,曹氏兄弟战死,阳平关失守后,赵彦呐闻讯,不是慷慨迎战,弥补自己的过错。而是继续率军远遁。先逃到了成都,后又逃至夔州(重庆奉节)。
上梁不正下梁歪,身为长官的赵彦呐如此贪生怕死,四川各地的官员自然是上行下效,纷纷仿效赵彦呐,弃城逃亡。
由此,蒙古军长驱直入,连破利州、阆州、顺庆、潼川,如入无人之境,轻取成都。
拿下成都后,阔端下令,蒙古军分兵四处劫掠。原本富庶的天府之国遭此浩劫,瞬间变得满目疮痍、残破不堪。
事后,由于人心不附,阔端下令撤军,宋军又陆续收复失地。
南宋朝廷朝廷在得知了曹友闻的事情下,特赠曹友闻为龙图阁学士、大中大夫,赐庙“褒忠”,谥曰“毅节”。
至于赵彦呐,则被罢官,贬至衡州。
不过,这种处罚对于赵彦呐而言,几乎等于没有处分。
因为蒙古军虽然走了。可蒙古军在撤退的途中,顺手摧毁了大散关、武休关、仙人关、七方关等要塞,令巴蜀的门户洞开,四川自此成为不设防之地。
之后的几十年,蒙古军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宋军根本无法依靠秦岭、大巴山御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