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玠比孟珙小四岁,此前一直在两淮驻守。
1242年,宋理宗见余玠战绩颇著,便将其提拔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全面负责四川防务。
接到委任状,余玠随即动身,沿着长江逆流而上。
在路过荆州时,余玠专程拜会了孟珙。两人一番商议,最终得出结论,即认为原来的蜀口防御体系已经失效了。为今之计,必须要在四川建立新的防御体系。
而这套体系,就是后来的山城防御体系。
何为山城防御体系呢?
简单点说,就是原先的蜀口防御体系被蒙古军摧毁后,成都平原门户洞开,已经不具备固守的可能了。宋军如果想继续控制四川,就必须在四川盆地之内,沿江河或交通要道,选择险峻的山隘口,另外再筑城结寨。
由于新筑城寨均选在河流之旁,宋军可以依靠江河运输物资,使得各山寨互为声援。所以宋军的各个防御据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
比如后来让蒙古大汗蒙哥阴沟里翻船的钓鱼城,就是这套山城防御体系之中,最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
只要守住了此地,蒙古军便很难继续推进,宋军也可以发动反攻。
新任上司放弃平原,跑到山沟沟喝西北风。对此,四川的大小官员均感觉不能理解,认为余玠脑子有毛病。
面对下属的质疑和不支持,余玠力排众议,表示城成则蜀赖以安,如果不成,我自己找人来办这事,不用你们跟着!
由于余玠的坚持,云顶(今金堂县)、运山(今篷安县)、大获(今苍溪县)、得汉(今通江县)、白帝(今奉节县)、青居(今南充市)、苦竹(今剑阁县)、钓鱼城,八座山城最终得以筑成。
除了筑城,余玠根据自己以往与蒙古军作战的经验,还总结了四条御敌方针:
第一,以逸待劳,不可轻战;
第二,聚保山险,不居平地;
第三,多用夜劫,不可昼战;
第四,收聚粮食,毋以资敌。
1243~1246年期间,在余玠的治理下,四川的经济得以恢复,军队战斗力也得到了一定提升。
见宋朝在四川又恢复了统治体系,蒙古人坐不住了。
1246年,蒙古军分兵四路入蜀。但这一次,宋军依靠余玠建立的山城防御体系,成功打退了蒙古军的进攻。
战后,宋廷以余玠守蜀有功,擢升其为兵部尚书,拜资政殿学士,给予执政官相同的恩数,仍驻四川。
不过,宋朝的官场向来是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当外敌入侵,社稷危若累卵时,武将们都是国家的功臣。
但当外患解除,国泰民安时,武将就变成了朝廷必须要铲除的隐患。
当时,第一个被皇帝盯上的倒霉蛋是孟珙。
1246年,原南宋镇北军将领、时任蒙古河南行省的范用吉背叛蒙古,秘密向孟珙请求投降。
孟珙听说后,上书朝廷,请求宋理宗批准他招降范用吉。
在孟珙看来,范用吉是蒙古在河南的军政长官。一旦将其招降,南宋则可尽得河南。
然而,此时的宋理宗由于害怕范用吉归降,会助长孟珙的势力。因而便拒绝了孟珙的申请。
对此结果,孟珙心里哇凉哇凉的。他明白皇帝是对自己起了猜忌之心。
为了避嫌,孟珙只得主动申请致仕。
见孟珙辞官,宋理宗也不客气,果断批准,剥夺了孟珙的兵权,让其以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
不久后,孟珙在巨大的失望中病危。临死之前,孟珙叹息道:三十年收拾中原人心,今志不克伸矣。
国破家亡,有抱负的武将都想建功立业。可是朝廷容不下有抱负的将领。
孟珙像
孟珙死后,余阶继续受到重用。
但是,随着余玠的老上司赵葵被宋理宗勒令退休,新任丞相兼枢密使谢方叔的上台。余玠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1253年,谢方叔以余玠长期经营四川拥兵自重,有难以驾驭,尾大不掉之嫌,建议宋理宗将其召回临安。
接到朝廷的诏书,余玠心里压力巨大。
回去吧,前途凶吉未卜,替自己说话的赵葵已经倒台了。
不回去吧,又有抗旨之嫌。
为此,余玠郁郁寡欢,忧愤成疾,竟然离奇暴毙而亡。
关于余玠之死,历来说法众多。
有人认为余玠是担心受到政敌的迫害,愤而自*了。
也有人认为余玠吃了隔夜的江鱼,中毒死了。
还有人认为余玠是被政敌派来的刺*,并且伪造了余玠自*的假象。
当然,也有人说余玠只是纯粹的羞愧自*罢了。毕竟余玠此前不跟朝廷打招呼就处死了利州都统制王夔。
这件事做的太过分了,洗不白的。余玠的暴毙,纯粹是咎由自取。
不管怎么说吧,余玠的死,非常可惜。
因为南宋虽然人才济济。没了孟珙,余玠,还有其他人。偌大的南宋不至于说因为死了个把大将就要灭国。
但实事求是的说,蒙宋战争是总体战,像这种战线长达几千里的全面战争,把首都设在地理位置偏东南的临安的南宋朝廷,是不可能全面掌控全国战局的。
那时候又没有电话、无线电,皇帝怎么可能遥控千里之外的战争进行呢?
如果皇帝不给地方将领实权,让他们自主经营,这又让将领们怎么打呢?
所以不客气的说,当孟拱、余阶等人被皇帝逼的死得死,退得退,地方将领兵权又被朝廷收回后,南宋离灭亡就不远了。
不灭亡,只能说是运气好。蒙古人没打过来罢了。
而事实证明,也确实是如此。
1251年六月,在蒙古草原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台大会上,托雷的长子蒙哥被蒙古宗王大臣共同拥戴为新任大汗。
蒙哥即位后,第一时间没打南宋。因为当时窝阔台系诸宗王拒绝承认他的汗位,蒙哥为此跟他们大打出手。
等到平定这帮不服自己的窝阔台系贵族后,蒙哥又盯上了大理和西亚,分别派四弟忽必烈和六弟旭烈兀远征。
一直到1258年,蒙古军大致搞定了西南后,蒙哥才开始筹划攻宋。
此战,蒙哥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
命忽必烈从江淮进攻江西;
令大将兀良合台从大理向湖南进攻;
他本人从汉中向重庆进攻。
三路大军同时出击,预备在完成湖南会师。
战争爆发后,宋军果然被吊打。
忽必烈一路,渡过长江,*至江西南昌。
兀良合台一路,横扫广西,歼灭了十几万宋军,轻轻松松从云南大理*至湖南长沙。
这两路蒙古军,几乎将南宋由南向北打成贯穿。
西面的蒙哥所部也是所向披靡,连克多个重镇。四川大部分地区沦陷。
在这波攻势中,余玠当初构筑的防御体系,除重庆以东,钓鱼城以南的一些零星据点仍由宋军掌握外。其余大部分据点均被蒙古军攻陷。
按照这一势头继续下去,忽必烈和兀良合台的两路大军会合,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只要蒙哥再拿下钓鱼城、重庆,蒙古三路大军合兵一处,南宋必亡。
因为此时的南宋,基本没什么反扑的筹码了。所有人都在苦撑罢了。
这就是皇帝贸然收权导致的后果。前线无良将,都是一帮庸才,数十万大军的战斗力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