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教育”这件事更加倾向于一种“投资”的方式,即将自己的子女视为是自己能力的一种投资(只是模式上类似,并不涉及到经济收益),在培养孩子时更多会衡量其擅长的事物与之后的发展道路是否有利。
以谷爱凌的母亲谷燕为例,赴美生活的她发现了欧美的对于青少年特长培养的一些不素之处,同时因为自己精通滑雪运动,谷爱凌也在小的时候就展现出对于滑雪运动的极大兴趣和不俗天赋,所以才选择让谷爱凌继续从事滑雪事业——这背后是十分理性的思考与对风险的顾及之后,才做出的一种“最优解”。
对比之下,我们可以得知:子女在不同教育环境之下,所受到的对待是截然不同的,同时其父母对于其期待也是各不相同的。
动机:回报/成功正如上文所说,不同的培养方式与方法造就了东西方父母对于晚辈不同的期待:中国人更倾向于“养儿防老”、“乌鸦反哺”这样的“给予-回报”式心理,因为在东方的父母看来,养育子女和赡养父母原本就是一对相互对应的义务链,这也催生了中国“孝”文化千百年的发展。
而在西方的父母看来,自己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在这种“小节”之上:试想一下,作为投资人,你是否会在意自己投资的对象平时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呢?
这似乎不重要,只要最终获取的结果是其所期待的,那么就是一种皆大欢喜的结果。西方父母常常会为子女制定一些计划,只要能够按时完成这些任务,那么就算是达成了自己的义务。
简而言之,“孝”文化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会成为对于子女发展的一种桎梏;西方的教育方式虽说无法保障每个个体都拥有不错的道德品质,但是对于那些本身就具有超人天赋的孩子而言,却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土壤。这就是东西方教育的一个比较显眼的差异。
对父母:一味“西式”并不可取尽管上文当中分析了在培养这些有特长孩子方面,西式教育的一些优良之处,但是对于许多已经为人父母的人来说,一味地崇尚西方的教育方式其实并不可取。
正如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的,人们处理社会关系时会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去衡量行为;西方社会则是团体格局的,人们往往会“一视同仁”。所以在对待教育时,也应该进行区分。
许多父母其实忽视了一点:当你在为子女规划发展道路之前,最好了解子女究竟擅长做什么、有什么能力。
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只是看到社会上流行什么,就送孩子去学什么,全然不考虑其能力与兴趣爱好。
这样“赶鸭子上架”常常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其实谷爱凌能够成功的一大原因,也是因为妈妈谷燕从小就发现了谷爱凌对于冰雪运动所表现出的超人兴趣和不凡天赋,才因材施教,造就了谷爱凌今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