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德铭所亲自率领的第一团,连战连捷从修水一路打到了平江的龙门厂,部队在红旗招展当中,欢度中秋佳节。
可是问题随之出现,前文咱们说过的余洒度,虽然部队扩充迅速,但是有一支土匪部队参军的时候,余洒度没有调查清楚,将其收入部队当中。
恰恰这关键时刻,该土匪军突然叛变了;也恰恰在这关键时刻,卢德铭正在激战敌人的时候,遭到了这支土匪军的进攻,以至于腹背受敌。
此战打得非常惨烈,*立刻改变计划,让秋收起义的三个团,去往浏阳的文家市。
卢德铭接到命令,立刻去往浏阳,但余洒度却提出反对意见,卢德铭则认为,部队要听从上级命令。
9月19日当天,秋收起义的主力部队,齐聚于文家市。
天黑之后,*召集骨干开会,他拿出作战地图,制定作战方案,计划去往罗霄山脉的中段,去那里建立根据地,那边天时地利人和,可以发展革命力量。
(罗霄山脉的中段,说的就是井冈山)
*还做了个比喻,认为革命就要有根据地,如果没有地方落脚,等于是人没有屁股,也就没有地方坐,人总不能一直站着吧?如果走久了,腰酸腿麻必然摔倒。
所以*认为,当务之急就是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样以后才能恢复元气,通往最后的胜利。
卢德铭自然是坚定的支持*,认为这一主张是正确的,对于部队的未来,肯定是无限光明的。
可余洒度却表示反对,依旧想要攻打大城市,拿下长沙之后,快速获得胜利。
很显然,多数人都是支持*和卢德铭的,因为现在被敌人大兵包围,如果不去井冈山的话,很有可能全军覆没。战争不仅要*伤敌人,更要保存自己。
也正是因为*和卢德铭一条心,所以部队才得以去往井冈山,走在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9月20号,东方升起了一轮红日,秋收起义的部队整装待发,*和卢德铭,开始做战前动员,俩人的演讲都极富感召力。
部队随即出发,离开文家市,赶奔预定地点……三天之后,天灰灰蒙蒙的,属于是黎明前的黑暗。
部队走到了徐家口,*走在前面,而第三团负责殿后。
结果江西军阀突然*出,他们是从萍乡赶来,一直尾随到徐家口。
第三团深陷重围,部队根本就反应不过来,团长也无法指挥战士们,以至于出现了混乱。
卢德铭一听背后有枪炮声,想要前去解救,身边的战友急忙来劝,认为去了之后有危险。
(卢德铭)
卢德铭则认为:第一,如果不击溃这伙敌人,对方就会一路尾随追击,前面的*必定有危险。第二,哪有见死不救之理?如果自己不去,第三团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卢德铭去的时候带着一个连,经过连番苦战之后,打了四个多小时,这才帮助第三团突围。
然而部队战斗结束之后,却看到了卢德铭的遗体,躺在那血泊当中,抬枪向前、胳膊硬挺、不愿放下……他已然中弹牺牲,结束了仅仅二十二岁的生命……
当地的农民含着泪哭泣着,将卢德铭的遗体,安葬在了自家后院的茶树之下。
*惊闻噩耗,内心悲痛不已,大呼一声:“还我卢德铭!还我总指挥!”
这才有了*那句话:“给我三个师也不换!”
(卢德铭)
关于人物评价方面,国民党的何应钦,在黄埔遇到了卢德铭,他说:“这个卢德铭,文武兼备,将来会是一个将才!”
孙中山评价卢德铭的时候,说:“革命需要大批有为青年,大家要以卢德铭为楷模。”
叶挺评价卢德铭的时候,说:“德铭身先士卒,有勇有谋,实为我军栋梁之才。”
*称赞卢德铭,是出色的军事指挥员,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那段历史已然远去,卢德铭距今已经牺牲了94年。而在革命这条路上,枪林弹雨是家常便饭,战争成了时代主题。
死亡是战争的符号,壮志未酬的英雄儿女,用滚烫的鲜血,浸透了这片英雄的土地……
文章写到最后,简单说说余洒度,此人1931年11月,在上海的时候,落入了国民党特务的手中,当即就背叛了革命。
蒋介石给了余洒度一个少将处长的官职,而余洒度因为挥霍奢靡,为了自己的享受,所以开始贩卖大烟。
在这一过程当中,余洒度认为自己应该分更多,引发了同伙的愤怒,以至于贩毒一案败露。蒋介石亲自下令,枪毙余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