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作者授权,“秦安战略”在今日头条平台独家原创刊发,转载自公众号“库智交外大”。作者王盖盖,大外交智库GDYT创始人兼院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研究员最近发表《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一文,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是一篇严谨的学术文章,通过详细的史料论证了“闭关锁国”这个概念的由来,纠正了长期以来的误解。然而,很多网民认为这篇文章具有浓厚的现实寓意,因此纷纷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不同看法。
从全球宏观发展趋势来看,“闭关锁国”的确正在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发展趋势。在西方国家内部,也有两种“闭关锁国”的争论:一种是特朗普式的孤立主义,将美国和其他世界国家隔绝开来,连盟友的面子都不照顾,用各种办法进行盘剥;另一种是拜登式的小圈子多边主义,即加强与盟友的关系,与中国和欧亚国家脱钩。这是美国的两种“闭关锁国”思路,只不过具体策略不同。
比较而言,拜登版本的“闭关锁国”成效不佳,不如特朗普版本的“闭关锁国”更为有效。拜登提出“中产阶级”外交政策,不仅照顾美国人的利益,也照顾盟友的利益。不过,事实证明,拜登并未做到兼顾两头,美国的资源有限,向欧洲国家施加恩惠一定会导致美国人自己遭受损失。因此,他的民调支持率一直低迷,不断下滑。直到最近几天,民主党的中期选举选情有所改善,但是民主党失去国会两院已成为定局。
美国的“闭关锁国”更针对中国。美国一直试图对中国搞颠覆、搞演变,但是始终不成功,因此灰心丧气。相反,美国内部政治危机不断发酵,党派斗争、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此起彼伏,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甚至最近很多人在炒作美国将会爆发“内战”。共和党参议院第三号人物格林厄姆公开威胁内战爆发的可能性。这些现象使得美国人自己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因此要通过“闭关锁国”实现自保。
比较而言,中国一直主张开放、互联互通、多边主义、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外交思想一直是包容性的,从来没有主张“闭关锁国”。但是,如果美国和西方国家针对中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那么中国肯定就会被动地卷入到一个彼此隔绝的世界体系之中。美国民主党将会在中期选举中遭遇失败,两年之后不太可能继续执政。相反,特朗普的“闭关锁国”被认为是最符合美国多数人利益的,即使他本人不会重返白宫宝座,他的思想也将会主导未来相当长时间的美国对外政策。
对于中国而言,有人主张应该继续开放,有人主张应该加强自我保护,其实意义并不大。因为美国现在很多人明确提出,未来的世界将会是两个相互分割、相互隔绝的体系。这种观点甚至得到了前美联储主席、现任财长耶伦的支持。耶伦是全球化的倡导者,她的转变足以说明上述趋势已经难以逆转。即使中国继续抱有善意,它仍然会被动地卷入到一个相互分割的世界体系之中。全球化还在继续进行,但是西方国家希望增加一种所谓的安全感。
因此,既然“闭关锁国”成为不可避免的世界趋势,那么中国就应该思考如何制定一种合理的、明智的自保政策,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中国既不能太理想化,也不能放弃争取机会的努力。虽然高翔研究员试图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进行正名,将其称之为“自主限关”,但是他并没有肯定清朝的政策本身。显然,清朝的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是不成功的,该防的没有防住,该学的没有学来,最后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挨打局面。
那么,鉴于清朝的教训,中国要想制订一种成功的政策,目标就应该是“糟粕必须要防住,先进的东西一定要想办法学来”。这很像是好几十年之前的一句流行的话,“既要呼吸新鲜空气,也要把苍蝇蚊子挡在外面”。中国必须完善人才体系,给予科技人才优厚的待遇。清朝对当时外部世界的变迁不敏感,没有跟上工业革命的浪潮。今天的中国应该吸取教训,即使处在相互分离的世界中,也要对美国的所有科技动态保持密切关注。今天的美国开始鼓励白人学生学习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就是他们意识到了自己过去的错误。
要注意的是,中国不可以真正“关闭”自己和“锁住”自己,那样只能自寻死路。美国有庞大的商人贵族阶层,即使像佩洛西这样的政客也被《环球时报》揭露在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有巨大的商业利益。这说明中美之间的各种联系是千丝万缕的,美国没有能力彻底困死中国。同时中国应该与欧亚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加强联系,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之加强关系,扩大自己的朋友圈。未来中美将会建立两个循环体系,中国应该吸引更多国家加入到中国主导的循环体系之中。
此外,中国不应该放弃促进新一轮全球化的努力。从短期来看,特朗普以及特朗普的思想将会主导美国的对外政策,符合美国人自己的需要。但是从长期来看,“闭关锁国”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并且将会对美国造成重大伤害。组团围堵中国、扰乱产业链、制造业回流等政策将会导致美国资本家必须雇佣更多的廉价外来劳动力,从而加剧移民和本土主义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极化进一步严重,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只有中国可以提供劳动力和市场,其他国家无法代替。因此,到了某个临界点之后,美国就会重新意识到新一轮全球化的重要性,从而放弃“闭关锁国”,与中国重新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