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家骏
(一) 前 言
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第一部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经典著作。从果戈里到契诃夫,没有哪一个作家没有向这部伟大作品学习过。《叶甫盖尼·奥涅金》第一次以最深刻的真实性与民族独创性表现了它当时代的俄罗斯现实生活及其历史特征,描写了俄罗斯大自然,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既表现了人物在发展中的复杂精神面貌,同时又说明了造成这种性格的日常社会生活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诗人在小说中提出了当时最根本的问题之一:知识分子与人民关系的问题。普希金是在1823-1830年这段长时期里写作《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在这中间,发生了十二月党人起义的事件。小说正反映了两个时代交替的俄国生活与思想斗争。所以别林斯基给予这本书以极高的评价。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创作的顶峰,它不仅在全面反映运动着的俄国现实社会生活上而且在表现诗人自己的情感、见解、理想的深广上,也异于以前的创作。
《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小说的形式是完全独特而自由的。它是诗体的,在不受拘束地叙述与随意的抒情、以及二者可以自由交替与交融的形式中,普希金创作了这部诗体小说。这部书既是小说又是诗,它达到了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描写与心灵感受的无遗抒发二者的高度统一。诗人是以真正现实主义者出现的,他的抒情不仅不会损害反而会有助于形象与生活画面表现的广阔性与真实性。普希金是从当时代先进的立场去感受、观察现实的,其对象已不是历史和异国而是当时俄国生活。诗人表现它时,已没有任何怪异或主观的成分,而是具体的真实。这就决定了作品的思想性与现实主义艺术性的一致。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在俄国古典主义残余衰亡而浪漫主义正盛之时出现的,故而它高出于当时代一切创作之上。这在俄国文学史上就更为有意义。就欧洲来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完成之时,法国浪漫派才最后战胜古典主义。至于批判现实主义巨著的出现(斯汤达尔的《红与黑》1830年7月后问世,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写于三四十年代)是在《奥涅金》前几章发表以后的事了。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可以看作是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最早的经典作品之一。
(二) 小说的历史背景与主题思想
普希金写作《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年代正是十二月党人运动酝酿、成熟、起义与失败的年代。党人的运动,诗人接受党人的革命思想,诗人与人民的接触以及对贵族社会现实的观察,都促使诗人得出要从根木上改造俄国社会及其政治制度的结论。普希金是赞同十二月党人的废除农奴制与专制制度的思想的,但是也从他们的失败的教训中深刻了解到贵族阶级中进步人物脱离人民的根本弱点。普希金曾经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揭示了这个问题,写出了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但是如何现实主义地指写他当代贵族阶级优秀人物的那种虽然对社会现实生活感到不满而却又有远离人民的劣根性一点,是悲剧所没有解决的。
20年代的俄国贵族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物是在卫国战争后民族自觉心的感召下,在农民运动现实的刺激下,以及在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下来思索祖国、人民、个人的前途与生活意义的。他们感到专制制度的压抑,其中最激进的分子走向了改变或推翻现存制度的道路,组织了秘密团体——这就是十二月党人和与他们志同道合的人们(如诗人普希金)。而更多些的是停留在模糊状况中的人,他们或者曾经有过幻想与热情,这种脱离实际的幻想在阿拉克切也夫统治下破灭了。他们不与庸俗反动的贵族同流合污,但是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只是怀疑、忧郁、孤高。他们对一切都没有兴趣,像游魂似的飘浮在生活之上,远离人民,成为“多余的人”。这种既有着寄生阶级的不劳而食的物质生活供养,又对这种现实生活不满的人,他们的特点是有巨大的精神力量、丰富文化教养、天才。但是那个社会制度和他们的贵族阶级不劳动的生活,使得他们一事无成。他们没有勇气与决心、软弱无力,也不可能找到真正改革现实的途径,经常处在苦闷与思想矛盾之中。赫尔岑论到“多余的人”时说:“在这个奴性的世界和卑鄙的野心世界中,感觉不到任何热烈的兴趣。然而他却注定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因为人民和他们距离日远,他们和人民之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这种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他们也“永远不能够站在人民方面”。①
普希金曾经在《高加索的俘虏》中,企图表现他的同时代人的这种特征,但是只描写了一个轮廓。只有在《奥涅金》中,才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充分地展示了这种性格而且指出了产生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这样,普希金塑造了代表19世纪初青年特征的有广泛典型性的形象,通过这个形象提示了社会生活中的最本质、最重要的现象和矛盾之一。普希金在这部小说中表现这样的客观思想:贵族中优秀人物的生活地位与脱离人民是他们一事无成的原因。这就为后来的革命志士克服十二月党人运动的弱点提供了意见。
(三)奥涅金的形象
奥涅金就是这样的典型形象。这是俄国生活的产物而非拜伦笔下人物的重现。这是一个20年代有教养的俄罗斯贵族青年的代表形象。他身上的特点都是有生活基础的。普希金的这个同代人虽然和诗人同活动在贵族圈子里,但这个形象并不是普希金本人的写照,而只是他的一个“奇怪的同伴”而己。普希金的世界观,他接受民族文化人民精神和对现实的革命态度,都远远超过了奥涅金世界。
奥涅金是在豪华的彼得堡贵族上流社会中成长的。他聪明,容智,受到的是远离民族文化与人民的法兰西式的思想教育。他生活的圈子是上流社会的交际场。这里充满虚荣、伪善、冷酷浮浅的“爱情”、西欧生活方式。虽然他学会了各种交际的手腕,成了人们赏识的宠儿,但是他并不满足于一个沉缅于享乐中的空虚平庸的纨绔少年的生活,于是逐渐厌倦了上流社会,认出这种生活的丑恶与乏味。剧院、舞会、恋爱、友谊、公务、名利再也引不起他的兴趣,于是就开始逃避生活。在当时代革命贵族知识分子鄙夷腐朽生活、探究生活意义的社会觉醒影响下,优秀贵族青年具有对生活厌倦而陷入忧郁的特征。奥涅金的行为即是患上了这种时代症的结果。奥涅金高出于他周围的世界,他不满现状,但只限于说说刻薄话。他蔑视上流社会的空虚无聊、男女间的虚伪欺骗、官场的阿谀奉迎,于是逃进了书斋,企图从事一些正直的工作,并且补足教育缺陷。但是他不劳而食的阶级地位和脱离实际的教育所培养成的习性,决定他一事无成,读书写作全都半途而废。他借着偶然机会到了乡下。
在乡下,头两天一切还使奥涅金发生兴趣,但“后来他清楚的看到了,在乡村里也是一样气闷”,(第1章54节)②他卑视乡村地主,又不能接近人民。奥涅金仍是一个蛰居的怪物,他傲慢而冷淡。拜伦的反抗与拿破仑的自私都曾是他所接触的。同时他也是亚当·斯密司的信徒。这个自由主义地主“只是为了消磨时间”他“想起了创立一种新的制度”,于是“用轻的地租来代带古来的徭役的重负”(第2章4节)。这种减轻农民痛苦的改良主义办法是十二月党人运动影响的结果。但这远不是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措施。即便如此,奥涅金依然遭到外省保守贵族的非议。
处身在邻近全是一样只会吃喝、诋毁别人、繁殖与寻欢作乐的乡村地主环境中,奥涅金遇见了一位由外国回来的青年地主连斯基,不能不说是一件可喜的事。尽管二人的性格、气质、对生活的见解是那样的不同,但是由于两个青年在社会意识的发展与文化教养上都超出周围的蠢材而处于一个水平,所以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他们争论激动当代进步人士的社会问题:“过去的人类的契约,科学的成果,善与恶,还有那些自古以来的成见,还有坟墓的命定的秘密,接着就是命运和生命,一切都受到他们的评判。”(第2章16节)普希金指出奥涅金性格的矛盾性,他爱连斯基的赤诚,而又嘲弄他,他鄙视贵族世界而又受上流社会的虚荣与偏见所左右,服从“社会舆论”而因小事接受连斯基决斗的挑战,结果亲手*死了朋友。
对达吉亚娜的爱情,也充分揭示了奥涅金的复杂性格。达吉亚娜是怀看燃烧的赤诚之心,克制着羞怯来向奥涅金表白爱情,贡献出生命的一切的。奥涅金认识到这位纯洁的乡村少女的真诚,不过在他看来,这行为是一时的冲动。况且他受了当代青年中的风尚影响,以为自由与幸福是对立的。他不愿把自己的自由缚在这个他认为将来会跟他哭哭闹闹的小女人的脚边。既然不会爱她,奥涅金也就不愿像过去轻易玩弄爱情那样去欺骗这个少女。再者他也没有正视生活的能力与勇气。所以他拒绝了达吉亚娜。但是他以说教者自居教训了达吉亚娜一番,并且从这拒绝中获得高尚的自慰,而从来没有考虑少女的心灵的隐秘。和平庸女人打交道惯了的他不可能真正理解达吉亚娜爱情的价值。
待到失去一切,浪迹四方,完全成为生活的陌路人,旅行也不能医治他的忧郁病,虚度了年华之后又回到彼得堡上流社会见到了作了公爵夫人的达吉亚娜的时候,奥涅金燃烧起了真正的爱情——一种含着虚荣的火焰。正因为达吉亚娜身处贵族妇女群中而精神世界出众(这种高洁、典雅是奥涅金过去没发现而错过的,这也正是奥涅金所理想的、以之可解脱苦闷的),正因为这时的爱达吉亚娜是需要争取而不像过去那种乏味的送来的东西,所以奥涅金一反已往的冷淡而热烈地追求达吉亚娜。这是只求自己幸福的爱情。结果以惨败告终。读者是在主人公一生最痛苦的一刻与他告别的。奥涅金的后来生活并没有终结。这样我们读到的就不是一首普通的爱情诗。在奥涅金的生活经历与性格中,在决定产生他的性格本质的社会背景上,普希金展示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与社会生活的矛盾,我们接受的是一部关于评价社会生活的巨著。
内在的空虚、生活无目的、不劳动的习惯,使得奥涅金苦闷、忧郁、怀疑、一无所成,他的悲剧性命运的根源就在这里。奥涅金是俄罗斯文学中“多余的人”典型的始祖,这画廊以下的人物是莱蒙托夫的毕巧林、赫尔岑的别里托夫、屠格涅夫的罗亭等。普希金同情主人公对社会生活的批判态度,而又批判他的远离人民。这个批判是对现实生活的批判。这种复杂的态度,也是后来去的作家对他们的“多余的人”的形象所抱有的。而发展下是批判的加强。
按照普希金的构思,奥涅金在求爱失败后,应该进一步了解俄国生活并接近十二月党人。由于检查制度的限制,第十章只剩下用暗码写下的片断。就连第八章也被“第三厅”删去不少(如奥涅金参观军屯)。
(四)达吉亚娜的形象
达吉亚娜是作为奥涅金对照的形象出现的。普希金在她身上寄附了理想,诗人谈到她时总是充满了柔情与爱意。达吉亚娜是个不同于当代那种没有个性、空虚平庸或虚伪无耻的女性的人,这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她有深沉、仁爱、热烈女性的的性格”。③这是与当代社会不谐调的人物,像“是一朵碰巧茁生于嶙峋的岩缝中的鲜花” ④。她休现了俄罗斯妇女那种坚贞果断、自我牺牲、对幸福的坚信、高尚纯洁、情感深刻的特性,这是当时代最优秀的妇女的典型。在那个社会里这种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物是受到社会迫害的。别林斯基指出达吉亚娜形象的悲剧性:“在这个道德沦亡的世界中,还存在着一些稀有的、可喜的特殊人物,具有真正伟大的气质,可是为了他们的独特,永远得付出巨大的代价,并且为了他们自己的优越而牺牲了。这是些天才的性格,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天才,而麻木不仁的社会却把他们作为抵偿它自己罪恶的牺牲者严酯地处死了。……这就是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⑤
达吉亚娜是在一个远离城市腐朽上流社会的宁静乡村中长大的。培养她心灵与性格的是俄罗斯大自然、奶娘的民间故事、民族习俗和人民的气质。从小时候起,她就表现了精神的独立性,她落落寡合,“羞涩、忧郁、深沉,像森林里的母鹿一样胆怯,她在自己父母的家用,好像一个别人家的女儿” (第2章25节)。达吉亚娜单纯、善良、沉静,接近穷人,这是与普希金在小说中讽则的那种虚伪的“才女”、浮夸浅薄的女郎完全不同的。诗人称地是“俄罗斯的灵魂”。按原来计划普希金要把他的达吉亚娜写成一个来自人民的姑娘。后来才把她放在乡村地主家里,但仍在人物内心上赋予了她以人民的、民族的气质。并且给她留了一个农村老太婆或丫头才叫的名字。
追求个性解放的感伤主义小说,创造了达吉亚娜的想象世界。这里边没有现实生活的卑微无聊而是充满了纯洁爱情和幸福。她想象自已就是小说的女主人公。但达吉亚娜在现实中并没有发现一个像幻想中那样的能够使她从这平庸无意义的生活中解脱出来的英雄。在她期待、幻想的当儿出现了奥涅金。
达吉亚娜并不理解奥涅金的性格。她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把他理想化了。但是她觉察出奥涅金与众不同。新的情感,长久的理想激荡她的心,所以她热烈而直率的表示了自己的爱情。这种真诚而大胆的行为是与当时代的风习,与狡诈、虚伪、没有自由的爱情相对抗的。正因为达吉亚娜是一个能够为了真诚的生活连鲜血也可以抛洒的人。所以才能主动交出自己的一切。但是奥涅金并不是达吉亚娜理想的英雄。奥涅金不爱她,更不理解她。社会现实没可能能给达吉亚娜安排幸福,这是她的悲剧。
现实使达吉亚娜的那种想与自己最心爱的人共同为争取美好事物而努力的愿望破灭了,连斯基死了,奥涅金失踪了,妹妹出嫁了,一个人孤孤单单,接着又离开了可爱的乡村,到了莫斯科的未婚妻市场上,只好尊从母命嫁了一个胖胖的将军。
普希金按照达吉亚娜的生活境遇,表现了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达吉亚娜。奥涅金再次遇到的达吉亚娜,已不再是那个纯朴温柔的农村少女,而是涅瓦河畔“一位豪华的,皇家涅瓦河畔的,难以亲近的女神”(第8章27节)。但是,上流社会是达吉亚娜所嫌恶的,在卑鄙庸俗的贵族世界中,仍保持着高尚的道德与纯洁的美。前后不同阶段的达吉亚娜,精神上仍是一个人。达吉亚娜仍然是爱奥涅金的,这是因为他与可爱的乡村和珍贵的青春时光相连系。可是新的相遇并不能改变她的生活,找到更好的出路。她决不愿意同其她虚伪的贵妇人一样,过那种一边有丈夫,一边暗中又有情夫的生活,同时社会法则与舆论,过去不可能现在也不可能给她以支配自己命运的自由,于是达吉亚娜痛苦地收藏起自已最珍贵的情感,为了忠实履行自己的责任,断然拒绝了奥涅金。
达吉亚娜的精神道德高出于周围一切人,但是这种精神力量并没有发展到社会生活领域中去。她对她生活的现实是没有正面反叛的表现的。并且只能作贵族社会中一个忠于传统责任和严守道德规范的优秀人物而已。只有到了屠格涅夫的伊林娜·斯塔霍娃、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卡杰林娜、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微拉·巴甫洛夫娜、涅克拉索夫的伏尔龚斯卡雅这些形象,才打破了这种局限性,把俄罗斯妇女的崇高道德力量带进社会斗争中去。但达吉亚娜毕竟是俄罗斯文学中最感动人的优秀妇女形象的始祖。
(五) 连斯基的形象
作品中另一个人物连斯基,从对待生活的浪漫的热情上,衬托了奥涅金的冷淡和孤傲。连斯基,这是德国浪漫主义与唯心哲学抚育成长的半个俄国人。这位年青的地主自作多情而又有反抗精神,对生活充满了现想。他醉心爱情,把平庸肤浅的奥尔迦美化成圣洁的女神。连斯基热中于讨论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当时代反保守主义的狂热青年的典型。但他和奥涅金一样远离人民,只有空谈,没有行动。他的理想激情和血液沸腾的气质是脱离民族与生活斗争实际的。这包含着极大的脆弱性。从最后他死于极无意义的事件中,也显示了其精神的弱点。诗人曾指出,这种人可能进行激烈的反抗斗争而牺牲,成为一个雷列耶夫。为了这种可能,诗人在小说中对他表现了爱借与同情。同时,更多的可能是在头脑冷静下来,遭受挫折之后,他将会成为一个庸俗平凡的旧式地主,他“会和缪斯们分了手,结了婚,在乡村里,幸福而且戴了绿帽子,会穿上棉的长袍,会认识了生活的真正面目,在四十岁得上风湿病,喝、吃、气闷、发胖,衰弱,最后就在自己的床铺上,在孩子们,哭哭啼啼的乡下女人和医生的环绕之中去世”(第2章39节)。普希金通过连斯基的形象补充着说明了贵族阶级知识分子的危机的主题。连斯基与奥涅金同属一个阶级,一种社会力量,而分属不同的典型。这就表现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的成就。但诗人的现实主义成就更多是表现在全部小说中。
(六)《叶甫盖尼·奥涅金》——是
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巨著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一部社会诗篇,不仅在于它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历史地、真实地揭示了了现实的重大问题和基本冲突,同时,围绕主人公,展示了典型的现实生话的环境。普希金第一个在俄罗斯文学中描绘了如此广阔、真实的社会日常生活的画面,和描写了那么众多而有特征性的、构成当代社会的各种阶层的人物。普希金细致勾画出彼得堡上流社会的舞会、餐厅、化妆室、剧院,特别又嘲笑了那些“无常的夫人”、“才女”、诽谤者、洒香水的老头子之类。至于莫斯科乌烟瘴气的古老贵族圈子,也是诗人所憎恶的。他们的虚伪、保守都显示了农奴制度下寄生阶级的腐朽。普希金天才地描写了乡村地主的生活,这更为具体地说明寄生阶级行将崩溃的一切征兆。奥涅金的伯伯和拉林将军就是那种最停滞的现象的代表(但需指出普希金对拉林的描写只是轻轻的嘲弄,而不是抨击,这显出诗人对这类乡村地主的温和态度)。达吉亚娜的母亲是个典型的女地主,她奴役、鞭打农奴、虐待仆人,高兴就送农奴去充军,为了防止使女偷果子吃,就勒令她们边摘边唱。诗人以讽刺的笔调描写了参加达吉亚娜命名日的各色各样的肥猪、花花公子、造谣专家……而这些人构成了农奴制沙皇俄国的社会基础。果戈里在《死魂灵》里才进一步把这类旧式地主典型化了。
和贵族生活的欧化、空虚、腐朽相对比,普希金描写了人民的生话,描写了俄罗斯古老的民间风习、乡野的圆舞和玛茹卡。农奴的痛苦生活和城市贫民的辛勤奔波,在作品中得到了暗示。“少女之歌”中表现姑娘们对幸福的向往,而农奴制给予她们的则是奴隶的命运。达吉亚娜的奶娘的命运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普希金以自己的奶娘为原型,成功地创造了这位朴素、宁静、和善与关心人的农妇的形象,指出了她的悲惨命运。诗人在小说中跳出描写贵族阶级人物的小圈子,而去接触劳动人民,使人物描写民主化把史诗的社会的广度扩展开来,使之成为包罗万象的反映俄罗斯社会历史真实的艺术巨著。我们要说明,由于尼古拉的反动统治和检查制度,普希金企图正面表现十二月党人的革命运动的篇章不可能完整地有机地包括在小说之内。小说对革命者的描写只剩下了暗码写的第十章的个别片断。就在这些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专制制度的鲜明反抗态度,看到对十二月党人的集会与其革命酝酿活动的描写。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自然风貌的油画集。俄罗斯秀美的大自然在普希金笔下,提升到了极高的艺术境地,呈现了生命与清新的气息。春夏秋冬,山川河流中都浸透着诗人的真挚情感, 都是与现实生活的描写相联系的,而非抽象的田园诗。达吉亚娜告别乡村的一节,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景色的描写交融在了一起。普希金对祖国大自然的态度,是和人民对它的理解一.致的。普希金小说中的纯朴的祖国的自然风貌与上流社会贵族地主的肮脏生活相对照,从而更显现出改变制度的必要性。
别林斯基指出诗人在诗中:“写到了而且暗示了那么多纯粹属于俄罗斯大自然和俄罗斯社会的东西!《奥涅金》可以说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并且是至高无上的民族性的作品。"⑥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集中体现了普希金的艺术天才。对主人公心理的描写是与对行为的描写密切联系的;展示社会生活时,我们看到抒情与讽刺相结合。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第一次成功地揭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与丰满程度,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心理小说奠定了基石,而对话、书信、独白的形式有力地揭示了人物内心的隐秘。普希金笔下人物外部形象的特征是其内在精神的反映:达吉亚娜苍白而沉思状的面孔、奥涅金的抑郁而痛苦的容貌和他的呵欠,正显现了他的心灵,反映出20年代贵族青年的思想面貌,他们对生活的态度。
(七)《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文体与结构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在文体上是别具一格的作品,它不是当时流行的长诗,更不是古代的史诗;它是诗体小说,即用诗的形式写的小说。
这种文体的作品在艺术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看《叶甫盖尼·奥涅金》所不属的那些相近的叙事诗的特点:古代英雄史诗如《伊里亚特》、《奥德修纪》或《贝林内》、《伊戈尔远征记》,它们写一个民族的运动,充满雄伟博大的豪迈气氛,有的甚至有神奇的情节,它表现着古代人的朴素的观念与瑰丽的想象。在描绘上,史诗是用大笔触,粗线条。叙述上,语言的动作性强烈,事件不停地向前推进。由于多是民间创作,则英雄史诗具有创作的集体性特点,所以叙事人(讲故事的荷马、鲍扬之类),没有独特的个性。至于普希金时代流行的长篇叙事诗,则是浪漫主义诗人们的杰作: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和“东方长诗”,雪莱的《麦布女王》、《伊斯兰的起义》及其他,还有普希金自己写的《鲁丝兰和柳德密拉》以及“南方长诗”等等。这些长诗多写异国情调,写不凡的性格; 常停留在某个场面上作浓彩重笔的渲染,描写得绚烂,叙述得跳跃隐约。叙事人以其炽烈的激情、奔放而自由的想象、鲜明的个性特色,在一个故事的大致轮廓中,甚至在一个场面上,热情洋溢地描绘他所讲的人和事,抒发他自己对人和事以至与此关联的感慨。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显然与上述的史诗、长诗均不相同。它有它自已作为诗体小说的特点。这种特点,首先是由时代与创作方法二者结合的各自更替所带来的。
《叶甫盖尼·奥涅金》写作于1823年到1830年之间。这个时期的前后,是浪漫主义战胜古典主义(在欧洲是雨果《欧那尼》1830年演出的成功,在俄国是《鲁丝兰和柳德米拉》1820年问世)以及由浪漫主义与诗歌占据文坛的主潮地位向现实主又与小说古据文坛的主潮地位过渡(在欧洲以1830年司汤达完成的《红与黑》和巴尔扎克完成的《高利贷者》为标志)这样一个复杂时期。欧洲在1830年七月革命(法国)和1838年开始的宪章运动(英国)以前,俄国在1825年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和波兰1830年起义以前,文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经过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巨大斗争,欧洲各国的社会在变化,时代在前进。浪漫主义的呼号与幻想,已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它逐渐被冷静剖析社会现实的新的思潮与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所代替。这种更替在西欧是由散文家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来完成的,在比较落后的欧洲东部各国,有许多诗人(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裴多菲)来参加这一过度工作。由于后者是诗人,因此,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度,在他们身上界限不是明确的。他们的过渡期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但保留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如普希金,就在诗的形式在完成着这种过渡(当然在此后,他也采用了的文形式)。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就是这样一个过渡性的作品。
《叶甫盖尼·奥涅金》作为俄国文学过渡时期的一部现实主义经典作品,它在塑造典型性格时突出描绘了典型的环境。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首先,我们在《奥涅金》里面看到了一幅以诗的方式复制出来的俄国社会图画。”⑦普希金描写社会生活环境的方式方法,不同于叙事诗和散文小说的那些写法。当时叙事诗或长诗所写的生活与人物不似《奥涅金》那么真实、平凡、具体,而是理想化的。关于这一点。别林斯基分辨得清楚,他说:“叙事诗描写理想的现实,掌握生活于其最崇高的片刻中。拜伦的叙事诗和在他的影响下产生的普希金的叙事诗就是这样的。长篇和中篇小说此相反,描绘一切平庸现实中的生活,无论它们是用诗或散文些出来。因此,《奥涅金》是诗体小说,而非叙事诗。”⑧
的确,像拜伦的《唐·璜》中写海岛、土耳其宫廷、战场,普希金《茨冈》中写吉卜赛人大篷车队都是一种被理想化了的、闪者光辉的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情景,而不是如实的平凡的典型环境。别林斯基从文艺思潮的更替和创作方法的特点上,区别了叙事诗与小说对环境的描绘的不同。但更重要的还在诗体小说不同于散文小说之处。散文小说也写典型环境,像果戈理的《死魂灵》、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所写。那些典型环境的描写是日常的、平凡的、有代表性的,没有理想化;然而,它们是那么细腻、冗长、堆砌了那么多的细节。伏盖公寓也好,索谟城的景象也好,俄国地主的庄园也好,任何一个描写点,任何一个镜头,都是停留在视线中,被生发开来,逐层的、逐项的被加以描画,那是一种过份细腻的、汕画式、多层次的描画。任何一点声音、光线、轮廓、阴影、色调的细小之处与微妙变化,重要一点的登场人物的穿戴衣饰、音容笑貌、举止言谈,都要被纤细地描写到。而在诗体小说中,则不是这样。《奥涅金》中典型环境的描绘是有极大的概括性的,在一个镜头与画面中是有广泛性的,细节在其中只是偶而出现的例证或组合面面的因素。这是它描绘典型环境的特色。
我们来看看普希金如何写达吉亚娜命名日这个喜庆的场面吧:当黎明用绛紫的手,从清晨的山谷里引出朝阳,拉林家便挤满了客人,全蓬和半蓬的马车或雪橇来到门口,人们便在大厅里寒暄、接吻、笑、嚷、乳母喊、孩子哭、叭儿狗叫,十分热闹,上场的有:
肥胖的普斯佳可夫来了
带着身躯魁梧的太太;
格沃兹金,一位杰出的主人,
贫穷农奴的所有者;
斯科季宁夫妇,白发苍苍,
带着各种年龄的孩子:
从三十岁的可数到两岁的;
县城花花公子别斯土什可夫,
我的叔伯兄弟布扬诺夫
满脸柔毛,戴着有檐帽……
还有退职的参事伏良诺夫
一个笨重的造谣家,老骗子、
馋死鬼、受贿者和小丑。
(第五章,第二十六节)
接着是蜻蜓点水般地描写饮宴与舞会及奥涅金同连斯基矛盾。普希金在诗体小说中描写典型环境用了素描的笔法,只是勾出一个大致轮廓,在重点之处,略加一些色彩和多画儿条线条。不同的是,素描常就一点去概括,而他笔下的画面却囊括着时间、空间较广泛的事物。如描写命名日参加者,他不是逐人逐事地细腻描绘,而是一笔就点到许多人与事。为了不显得抽象,他又在重点处,引用细节例证,加点色彩来点染斯科季宁夫妇的白发、布扬诺夫的帽子与满脸柔毛。这是一种点面结合、略加勾勒的写法。
普希金的《奥涅金》既然不是散文小说而是诗体小说,它作为一种诗、一种小说体诗,不但不同于散文小说的只重在叙述,而且也和一般叙事诗不同。它只选取和集中事物的有诗意的片段,并把生活中平淡的东西予以诗化。正如别林斯基在《诗底类和型》一文中说的,” 普希金的《奥涅金》也该列为抒情史诗类。尽管生活中的平淡事件构成为《奥涅金》内容的绝大部分,可是这种平淡是写在活泼、妙曼、愉快、诗意而和谐的诗句中的,这种诗句甚至在闪着讽刺火花的时候,也为忧郁——一种纯抒情的因素所融合。”⑨的确,《奥涅金》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平淡生活的描述与诗意的感受之抒发相结合,是很突出的。它不但表现了客观描绘的男女主人公奥涅金、达吉亚娜、连斯基的形象,而且表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一个抒情的主人公的形象。《奥涅金》是普希金心灵的镜子、心灵的写照,表现了诗人心灵的历程。在诗休小说的抒情插笔和哲理争论中、在对所描绘的平淡生活的评议中,表现了诗人对俄罗斯城乡社会和贵族生活的态度。诗人的有关政治、经济、社会、艺术、教育、民俗等等观点都在《奥涅金》中有所表现。在诗休小说中还常常提到普希金过去的艺术创作和往昔的生活。普希金的自传成分、创作道路:皇村中学在彼得保社交界、南方逆旅、浪漫主义长诗的写作。北方乡村的幽禁和离开、甚至普希金的爱情生活,都融化在诗篇中并有机地包含在抒情部分中。如第一章中写奥涅金来到仕女如云的舞会上,那里美人的秀足飞旋,诗人从而感慨自已逝去的欢乐,联想到自己爱情中曾遇到过的、踩过宫廷地毯、又留在茫茫雪原上的足迹,歌颂在黑海岸所见的拉也夫斯基将军女儿在踏水奔跑的小脚。诗人羡慕海浪可以吻那双秀足,而在流放中的自己却只有痛苦。继而承前转写奥涅金从舞会回来。普希金在这里,用自己对小脚的回忆与感叹,取代了奥涅金所出席的舞会的豪华场面的描绘。这种抒情诗般的插入并不突兀,诗人似乎化成了在场的旁观者,面对翩翩起舞的秀足,陷入深思。待到从幻想里醒来,舞会已散场。这些地方的叙事描写部分与抒情议论部分融合得天衣无缝。
诗人作为一位事件的目击者和叙述人,他不是隐在书外冷眼旁观作客观讲述,而是以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他不时地对各种景象、场面、事件和社会现象发出各种感慨:感叹、称赞、怜惜、鄙夷、讥诮、评议、哀怨,这些声音中显示着诗人的、也是抒情主人公的个性。这是一个向往自由、有人道精神、把反抗笔锋指向陈腐保守的贵族地主世界的诗人的个性。诗的抒情的调子,随其历史的发展、随着诗人个人情绪的发展而在变化。我们从诗人1824年写成的第一章里,还可以看到轻松诙谐的调子。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了,普希金被幽禁在乡村,之后被沙皇调至首都加以监视,他陷入悲愤与孤独。这时,他写出了第五、六章,其中连斯基死了,诗体小说中显出了阴郁的调子,对贵族世界的抨击也就更猛烈了一些。这是诗人对尼古拉一世反动统治时期社会黑暗的惯感的反映。如第一章写上流社会的沙龙,只见灯火辉煌、人影绰约,其中聚集着时髦的女士和“怪物”。大厅里跳起舞来马靴叮咚,音乐震耳,旁座还有女人嫉妒的私语。诗人这时在议论中警告当父母的小心女儿被人勾引。说得谐趣。而第七章写贵族世界,则在描述中加进抨击与嘲弄。诗人如此评议道:
他们全都这么萎靡和淡漠;
甚至他们的诋毁也枯燥乏味;
在他们无结果的干瘪话语、
争论、造谣中伤、传播消息里,
一整天也迸发不出有趣的思想,
哪怕是漫不经心和意料之外的;
即使为了开玩笑,心也不激动,
也笑不出懒散的智慧来。
而且,你在空虚的上流社会,
甚至连有趣的愚蠢也遇不到
(第七章,第四十八节)
诗人以愤怒和哀伤的抒情调子评述即将崩溃面且无可救药的贵族社会。
普希金的《奥涅金》既是小说,又是诗。但它不单是小说其内容,诗其形式,而是诗与小说从内容到形式的结合。因此,它在结构上也表现出一种独特性。通常见的长篇小说,其结构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游记体的如流浪汉小说,多半以一个主人公为线索,他走到哪里,就描写到那里。他在哪里遇见什么人什么事,就描写新出现的人物和新的情节。一个环节、一个场面过去了,就后续着另一个环节、场面,次要登场人物也更换了,或者再也不出场。另一类是各种生活交织形式的。小说中许多人、几件事,围绕其中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穿插交织起来,通过人物之间的爱情、血缘、友谊,恩仇等关系,使形象组成一个网,形成一个形象体系,小说在多线索、场面套接、情节交替与融合中向前发展。前一种结构考虑纵向的推进多,后一种结构照顺横向的联接多。至于通常见的叙事诗(史诗,长诗) ,其结构是自由的,它常以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某个事件变故的前因后果与过程为主干,穿插进不太多的次要情节与次要人物,以及诗人对大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描写和诗人的抒情。普希金的《奥涅金》作为小体的诗,其结构就不同于上述体裁的一般结构。这种特殊体裁诗篇,虽以奥涅金为主,但诗人又从偏爱出发多写了达吉亚娜,也写进了连斯基。它既沿着奥涅金从离开乡村去到各地浪游,直至又回到彼得堡。但它又不限于游记体。奥涅金到乡村后,诗人的笔墨的重心却转到了达吉亚娜身上(写信、过命名日,在奥涅金走过后去看他书斋,去莫斯科嫁人……)。然而,又不是像《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和安娜两条线交错,它绝不是奥涅金与达吉亚娜平行故事的交错。在《奥涅金》中纵向推进的发展和横向联接的扩展都存在。此外,《奥涅金》不似叙事诗的重在事件的变故,而同时重在人物个性的揭示,甚至停顿下情节发展来深入剖析人物个性。这不是一人一事的长诗(如普希金的“南方长诗”)而是多人多事的小说。这样,体裁的特殊就形成了《奥涅金》结构的特殊。
关于《奥涅金》的结构,我们得从安年科夫发现的普希金的一个黑皮本说起。在这个本子上,1830年,普希金记下了他关于《奥涅金》的写作事宜,原文是:
第一部。 前言。
一歌,忧郁病。吉希鸟夫,奥德萨。
二歌,诗人。奥德萨。1824。
三歌,小姐。奥德萨。来哈[依洛夫斯柯耶]。1824。
第二部
四歌,乡村。米哈依洛夫[斯柯耶]。1825。
五歌,命名日。米哈[依洛夫斯柯耶]。1825,1826。
六歌,决斗。米哈[依洛夫斯柯耶]。1826。
第三部
七歌,莫斯科。米哈[依洛夫斯柯耶]。马林尼克。1827, 1828。
八歌,游历。莫斯[科]。1829。巴夫洛[夫斯柯依]。鲍罗[金诺]。
九歌,上流社会。鲍罗[金诺]。
附注:1823年5月9日。吉希鸟夫。
1830年9月25日。鲍罗金诺。
7年,4个月,又17天。⑩
普希金这份材料中的“歌”,就是“第儿章”。其后,是那一章的标题 (现在出版的书中,各章标题都去掉了)。标题后面是写作这一歌时诗人所在的地点。再后面是完成年代。“附注”是从开始写作到完成的具体日期,结算出总共用去的时间。尽管这份材料是记载创作的时间与地点的,但从普希金的记录中,可以看由,这部小说的结构的特点。《奥涅金》的结构中,有典雅匀称面无神奇突兀。这种九宫格一般的结构具体内容安排与布局如下:
除去献诗,第一部包括前前三章:第一章“忧郁病”重在写奥涅金;第二章“诗人”重在写连斯基;第三章重在写达吉亚娜。第一部是交代,每一章写一个主要人物。第二部包括第四、五、六三章,第四章“乡村”写奥涅金与达吉亚娜的爱情纠葛,也写连斯基对奥尔加的爱情,第五章“命名日”写达吉亚娜的梦兆与命名日舞会上连斯基与奥涅金的矛盾;第六章“决斗”写连斯基决斗前的心情与被*,以及奥涅金*死朋友后的惆怅。第二都是情节开展,冲突不断推进的中心环节。第三部也是三章:第七章“莫斯科”写连斯基死后奥尔加嫁人远走,奥涅金也离去,达吉亚娜在痛苦中觉悟,后来又去莫斯科嫁人。第八章“游历”是现在诗篇附录的“奥涅金的旅行”(片断),写奥涅金在南俄的浪游;第九章 (即现在的第八章)“上流社会”写奥涅金回到彼得堡遇见达吉亚娜并求爱、遭到拒绝的事。第三部也是一个交代,交代主人公的下落和结局。这种九宫格式的结构是非常均衡匀称而稳重的,紧凑得不见一丝散乱,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布局。
《奥涅金》结构的匀称,还在于它使用了对比和照应的手法。小说写了两对男女,奥涅金与达吉亚娜一对为主,连斯基与奥尔加一对为辅,也是一个对比。西位男青年,性格气质对比得很鲜明:一个老练、一个天真;一个忧郁、一个乐观;一个理智、一个热情;一个重实际、一个好幻想;一个冷漠如冰、一个热烈似火;一个好静如岩石、一个好动赛海浪;一个是怀疑主义的思考者、一个是浪漫主义的诗人。拉林家的两个女儿,也是性格气质截然不同的:一个稳重、一个轻佻;一个内向而沉思、一个外露而浅薄;一个对爱情很重视、一个则朝秦暮楚;一个苍白而娴静、一个红润而活泼。就男女主人公二人来看,也是比衬得周密的。在乡村,达吉亚娜热烈地爱上奥涅金而后者冷静地拒绝她;最后反过来,在上流社会奥涅金燃起爱的火焰,但是遭达吉亚娜的拒绝。两人都写过同样性质的求爱信,其中表白的内心的激动与痛苦都差不多,有些话都很相似。拒绝爱情追求时,二人都有长篇大论的独白来解释自己拒绝的原因和内在的思想感情。这些结构上都带有对称、均衡的特色。
(八)《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语言艺术
《奥涅金》的诗的语言高度艺术化,也是这部诗体小说的一大特色。它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时,通过书信、对话、独白,真是倾心置腹。诗的语言将极端复杂奥秘和变化万千的精神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奥涅金》的语言,倾述起来,娓娓动听,感人肺腑;评议起来,侃侃而谈,逻辑服人;它叙事,流畅如奔溪,它描绘,绚丽似彩虹;它讽刺,犀利赛匕首,它谐趣,隽永像醇醪。写高山大海时,语言磅礴而气象万千,写花草树木时,语言秀美而生机盎然。欢乐、哀婉、滑稽、庄严,语言各得其所,明快、含蓄、纯朴、华美,语言也形成规范。《奥涅金》语言的词汇之丰富是罕见的。山川河海、街市房宇、春夏秋冬、音容笑貌、吃穿住用、歌舞宴会,没有哪个同一类的不同种事物和不同场面描写时用多了重复过的词语。普希金表现了灵活运用俄罗斯语言的高度才能,以致使这部作品成为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典范。
谈到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到“奥涅金诗节”。这是普希金创造的一种新的、独一无二的商籁体。这种十四行诗,每行四个音步,一种用抑扬格的节奏,每四行换一种押韵的方式,灵话而严格。除了“少女的歌”和两封信,再不计别稿、草稿、删节与附录,仅目前正文八章有的371节半诗看,全部都是这样一种严格的“奥涅金诗节”。
《奥涅金》是内容博大精深、丰富深刻的小説,是艺术精美高妙、灵活严整的诗,更是俄国文学史上独特的、被后人称为“学校”、典范、渊源的诗体小説。
[注]
①引自布罗茨基,《俄国文学史》(上)第353页,作家出版1954年版。
②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吕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下同。
① 林斯基:《亚历山大·普希金的作品》,见孙楚良译《论普希金的<奥涅
金>》,第119页,泥土社,1953年。
② 同上,第116页。
③ 同上,第107-108页。
⑥《论普希金的<奥涅金>》第165页。
⑦《别林斯基论文学》中译本第113页。
⑧ 同上第196页。
⑨《别林斯基论文学》第17页。
⑩转引自:布罗茨基:《普希金的小说<奥涅金>》第12-13页,莫斯科1957年俄文版。
以《论普希金的小说体诗》为题
刊于《扬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5期
(注:本文作者已经授权本头条)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