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传奇。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他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青少年时因祖父而为官,曾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而他的三个儿子也迫于生计而不得不劳动。安史之乱开始后,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年),他弃官西行,经华州、秦州等地,最后到了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他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后漂泊鄂、湘一带,贫病交加,最终在由潭州前往岳阳的途中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的诗歌创作常常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生哲理,尤其在安史之乱期间,他的诗作更加深沉,表达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总的来说,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他的诗作也是他这种情怀的反映。他的诗歌才华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