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高适将所见所闻以诗歌的形式记录,写下了大量流传后世的佳作,如《赠别晋三处士》、《苦雨寄房四昆季》、《钜鹿赠李少府》等。在这些诗歌中诗人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也表达了对黎明百姓民生疾苦的关切。
这一路近二千多里,高适边游历记录边向北赶路,直到次年的夏天才来到大唐东北的幽州。
幽州自古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军事重镇,决定了很多王朝的历史兴衰。
此时镇守幽州的是名将张守珪,他因在西南防御吐蕃时战功卓著,被唐玄宗调往幽州出任节度使,以防御契丹的侵略*扰。
在幽州节度使任上,前期张守珪保持了其名将一贯的风范,曾斩*契丹首领屈刺、可突干等人,并派人将其首级送往东都洛阳。
如果张守珪戒骄戒躁、善始善终,高适投奔他到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但是,当高适投奔他时,张守珪已经腐化堕落了,一心只是安图享乐,保住已到手的功名利禄。对前方战事不闻不问,整天沉溺于美酒歌舞声色之中,遇有军事上的失利失败,他为了朝廷不追究责任,往往谎报大捷。
这一切让高适简直不敢相信,愤怒失望至极。
高适边塞从军建功立业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再次破裂。失望之余,高适随立作出决定,赶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次年的春天,高适带着无法排遣的失望与落寞,再次踏上了回宋州的路。
高适前后历时一年的塞外从军之行,以失败告终。
不过,自古以来国家不幸诗家幸。这一路走过来,高适将所见所闻写下来,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作。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内心郁结的高适,为了排遣胸中的积愤,挥笔写下的一诗《燕歌行》成了唐诗顶流。该诗一经传唱,震动了整个文坛,成为边塞诗歌的不朽名篇。《燕歌行》的发表直接把高适推向了大唐一线诗人的地位。这首诗实在是写得太好了,我不妨全文引用一下: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如果说高适此次北上,人生仕途功业毫无收获,但有这么一首诗歌,其人生亦足可以不朽了,从此唐朝诗歌史上自然少不了高适应有的地位。
三、走曲线救国之路,高适的才华终于有人赏识,开始了其人生仕途的传奇;回到宋州后,高适的才华终于引起了张九皋的关注。
张九皋,系盛唐时期曾任过宰相的大诗人张九龄的弟弟,此时他在宋州担任刺史。张九皋很是欣赏高适的才华,不断为其举荐,并很快便有了结果。不过此时大唐的宰相为李林甫,由于他的作梗,高适只获得了一个从事缉捕、收税、征兵等基层工作的岗位——封丘尉。
这一年,高适已经49岁了。在古代普遍寿命不高的年代,49岁的高适才进入政坛仕途,而且是从九品下,这在一般人看来,估计没有什么前途希望了,甚至可以盖棺定论了。
但是,这对于高适才只是一个开始。其出将入相,拜将封侯的人生传奇才正式拉开序幕。
与后来杜甫被荐为河西尉不就相比,高适显然要珍惜得多。他不顾正值盛夏酷暑,连忙赴京接受任职,并谦虚地表示自己“艺业无取,谬当推荐”。
就在高适赴任就职一年后,深感这一县尉之职与自己从军建功立业、拜相封侯的理想相差十万八千里,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辞去了县慰之职,返回长安。
返回长安后,高适一面与崔颢、储光羲、岑参、杜甫等人诗文唱和,一面继续寻找投奔军营从军的机会。
最终,机遇没有辜负他的努力与等待。
公元753年秋,高适经人引荐赴河西拜谒河西节度使、大唐名将哥舒翰。哥舒翰在唐代名气极大,他的威名与气场可以说震动整个西域,曾有诗云: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他年轻时,在西域是神一般的存在,高适仰慕他是自然而然的事。
哥舒翰很早也知道高适的才名,两人一见面,谈得很是投缘,于是哥舒翰当即就聘请高适做自己的幕僚,掌管军中文书。
由于高适熟知军事兵法,办事极其认真,很快就让哥舒翰离不开了他。哥舒翰每次入京觐见唐玄宗时总会带上高适,并在皇上面前大力举荐他。就这样,高适进入了皇帝的视野,被升任为左拾遗、监察御史,并让其继续留在哥舒翰的身边,协助其镇守河西。
公元755年12月16日,席卷大半个唐朝的安史之乱爆发了。这场历时八年的内乱,却意外给了高适施展其军事才华的舞台。
由于杨国忠的阴谋,镇守长安西大门潼关天险的哥舒翰被迫出关迎战,哥舒翰兵败后被俘。唐玄宗则仓皇逃离长安,一路西行。
高适在哥舒翰兵败潼关之际,凭借一身武艺,*了出来,骑上快马一路向西追去,在途中河池郡(即今天陕西凤县)这个地方终于追上了唐玄宗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