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谭嗣同此人缺少定见,不成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勇教授谈起历史上真实的谭嗣同,认为他是一个缺少定见的人。
“你若说谭嗣同在戊戌变法中有什么作用,他也算是维新变法中和康有为、梁启超一样,是个主导性的关键人物。谭嗣同和这些人都是最早的呼吁者和参与者,极大地推动了当时变法革新的演变和发展。”
自古以来,一个国家若想要不断强大,能否随着时代潮流实施正确的改革是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在人类社会几千年一来漫长的演变史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人类的文明程度在变化,人类的经济、政治在变化,直到当下,每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政治体制依然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变化。
而谭嗣同作为一个从小养尊处优的贵公子,不识人间疾苦,一味只读圣贤书。只因受到书中爱国主义及西方变革道路的影响,对先进知识的向往及浓烈的爱国情怀,谭嗣同心中对清廷埋藏已久的忧愤,值此《马关条约》的签订契机,便不可抑制地全部倾泻出来。
顽固派的势力阻挠
“谭嗣同主张变革的想法是对的,说他缺少定见,是因为他没考虑到在当下的社会情况下,戊戌变法实行的一系列措施触及到了慈禧太后等这些顽固派的根本利益。在这个过程中,慈禧太后是因循守旧的人,从她的角度根本无法理解这些所谓先进的工业机器和改革路线。”
慈禧太后在清末晚期的政治权利有多大,实实在在可称为是中国的第二个“武则天”。也正是由于慈禧太后这些顽固派的阻挠势力,直接导致中国的工业进程比西方国家整整晚了半个世纪。
再者,光绪帝新帝登基不久,势力孱弱,与慈禧太后相比自然斗不过这些顽固派。谭嗣同等人这些温和的变革方式,便注定了这次变法的结果必定失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
原生家庭,无所依恋
马勇曾经谈到:“谭嗣同虽出身贵介,在戊戌变法这段历史中亦是名垂千史,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中,谭嗣同其实是个非常不够成熟的人。造成他这个不成熟的原因,和他的原生家庭,和他的父亲母亲都关系很大。”
前文说到,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是个湖北巡抚,放到现在看来,这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官员。然而谭继洵却是个优柔寡断、随风而靡的糊涂官,最后的下场是被朝廷罢黜返乡。谭嗣同虽说是不愁吃穿,然而他的童年却过得并不如人们预想中的那般顺遂。
父亲谭继洵常年忙于政务,除了偶尔过问谭嗣同的学习之外,父子两人交心甚少。相反地,谭嗣同的母亲徐五缘则是个说一不二、非常强势的人。谭嗣同从小到大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皆由谭母一一打理定夺。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父亲忙事业,母亲太要强,和他交心的人几乎没有,自然而然地便长成了这般思想、行动等各方面都不够成熟的孩子。
基此缘由,谭嗣同对于手足亲情更加依赖珍惜。在戊戌变法中,更是将康梁二人、光绪帝等这些算不得朋友的朋友看得格外重要。
1898年9月,慈禧太后下令将光绪帝囚禁于寝宫之内,而谭嗣同便是在营救光绪帝的路上被捕入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