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远
说到《三国演义》中的庞统,他身死落凤坡的结局,常令人扼腕叹息:这么个牛人,死的实在憋屈。如果他不死,有了凤雏、卧龙的辅佐,那么刘备没准就可能恢复汉室,一统天下了。
总之,他的死,很多三国迷都无法接受,总觉得他是非正常死亡。
一、“自我牺牲”的庞统
以至于,在高希希版的《三国》中,这种“怨念”终于变成了伟大的“自我牺牲”,这个逻辑是这样的:
益州领导虽然是为人柔弱是刘璋,但毕竟是皇室宗亲,而且他本人也从不惹是生非,完全一副人畜无害的“小可爱”模样。这样的刘璋,简直找不到干掉他的理由。
所以夺取益州,这事对于刘备来说,始终师出无名、缺乏理由。这也导致“仁义”的刘大耳朵始终没动力、没勇气,缺乏执行力,夺取西川的事业,也就始终没有气色。
为此,庞统同志,甘愿成为刘老大成长的垫脚石,他勇敢的选择了自我牺牲,为刘老大的事业添砖加瓦。
这种逻辑怎么说呢?完全有点“先自*,再*别人”的感觉。
其实,高希希版的《三国》拍的怎么样,他自己心里也有数,一个最起码的评语就是——两不像:既不像《三国演义》,也不像《三国志》。或许正因为此,他取名叫《三国》。
这其中,庞统的设计,就纯粹是导演自己脑洞大开的一个结果。
二、庞统有自我牺牲的必要吗?
那么,我们就要看庞统有没有自我牺牲的必要?
首先来看,汉末三国时代有没有勇于自我牺牲的人呢?
还真有,比如:曹洪让马这一段:首次读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主公”这句时,笔者我真是热泪盈眶。再比如,周泰舍身护孙权这段,枪林箭雨,周泰照单全收,拼死掩护孙权撤退,战后盘点,发现身上重创18处。舍生忘死到这地步,周泰不愧忠勇之名。
但,这种桥段往往发生在武将身上。武将嘛,没有勇气,那还叫什么武将?
文臣方面,与武将的拼命死战相比,他们据理死谏,也是不少的。比如,刘璋手下的王累,就以死相谏,坚决阻止老板犯糊涂。
可以说,死战的武将和死谏的文官,三国时代那很多。但是,像高希希版《三国》设定庞统主动送死的,无论《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那是一个都没有!
三国时代,抢地盘是很正常的行为,虽然不义,但规则大家都懂,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动刀子开战。比如刘大耳朵夺取益州的开战理由就很扯,大体就是“饭菜管的不好,太不热情,招待不周”,然后就对着刘季玉猛打。
无论理由是否充足,当时的情况就是——战争已经开打,既然如此,庞统再主动送死,那不是脑壳进水吗?
此外,庞统可是当时江湖大V庞德公的侄子。想当年,庞德公为了打造庞统这块金字招牌,号召司马徽、崔州平、孟广元等人,强势推出了“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这藐视天下英雄的金牌广告,那是很难打的。
光这广告推销投入的成本,也绝不是让庞统出去“牺牲”的。
更何况,庞统死时只有36岁,这绝对是一个脑力劳动者的黄金年龄,而不是一个送死的年龄。
换句话说,主观上,庞统完全没有送死的动力。
那么,客观上呢?庞统有必要死么?
答案是更没必要!不但没必要,而且庞统根本就死不起!
因为刘备集团的一流谋士实在太少了!
在当时来说,刘老板手下也只有诸葛亮、庞统、法正三个一流谋士。尤其是军事方面,庞统、法正是当时刘老板真正的左臂右膀。而其他的文官,诸如孙乾、简雍、糜芳之流,那是连二流都勉强,他们在刘备身边很多年,战略性意见几乎没有。
后来,尤其在法正死后,诸葛亮是既当爹又当妈,蜀汉人力资源完全是一副捉襟见肘的窘境。
以蜀汉人才之匮乏,庞统这样的人才,对于刘备集团来说,那是真的“死不起”!那就更别说拿去“牺牲”了。
三、落凤坡传说是真的吗?
咱们再看落凤坡的传说。
以《三国演义》的说法:庞统中了张任的埋伏,被射死在落凤坡。而落凤坡这个地名,正犯了庞统的“凤雏”名号,可以说正是这该死的地名,克死了庞统。
其实,这完全是罗贯中同志所谓的“天命”使然,如果真信了,那就是信了罗贯中的“邪”。
这个落凤坡,就在今天的四川德阳。庞统葬在落凤坡,这事不假,他被箭射死,也不假。但有问题的是庞统战死的地方,可不是落凤坡。
《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记载:“(庞统)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翻译一下:庞统率军包围进攻雒县,但不幸被流弹扫中,结果“壮烈牺牲”。
当时雒县的守将是刘璋的儿子刘循,也根本不是张任。而这雒县距离落凤坡,有40多公里。
庞统后来之所以葬在落凤坡,那完全是刘备给庞统选择的“风水宝地”,而不是“战死在哪就埋哪”,那也太草率了!
所以,所谓的“落凤坡传说”,完全是罗贯中老师编撰出来的。
结语
庞统,作为一个运筹帷幄的谋臣,却非要亲临前线,结果,这就给了敌人可趁之机。类似的例子其实并不少,比如:邺城之战中的曹操,就差点被审配斩首;汉中之战的夏侯渊,因为在定军山犯险而被黄忠直接斩首。
他的死,其实也告诉了我们一个理由:猛将、谋臣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恪尽职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越俎代庖的结果,往往没有好果子吃。
参考文献:《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