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韵苏州
苏州文学名家系列
韦应物
导言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学发展源远流长,底蕴尤其深厚,古往今来涌现出不少文学巨匠,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也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存和精神财富。为了展示和弘扬苏州文学的突出成就,苏州第二图书馆在建成伊始,就特设了苏州文学馆,作为市民接触文学的公共文化空间,通过收藏、展示、宣传、研究苏州文学发展史以及重要作家、文学流派的文学成就,弘扬苏州传统文化,并将其打造成为当代苏州文学家创作交流、作品发布、宣传推广、社会辅导的重要阵地。为了更好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本公号将不定期推出“文韵苏州”系列推送,欢迎广大读者关注。
韦应物画像
人物简介
韦应物(737—791?),字义博,唐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名门,家世显赫,少年得志,十五岁成为唐玄宗的近侍,并从帝宴游,春风得意,但行事跋扈。后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出逃,韦应物被迫留京,失去官职,于是闭门苦读,回归正途。德宗贞元四年(788)出任苏州刺史,在任期间兢兢业业,勤俭从政,克己奉公,励精图治,被尊称为“韦苏州”。与白居易、刘禹锡共同被称为“诗太守”。白居易有诗云:“何似姑苏诗太守,吟咏相继有三人。”(《送刘郎中赴任苏州》)有《韦苏州集》行世。
李肇《国史补》载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在当时,与其来往的有顾况、刘长卿、丘丹、皎然、秦系等名人雅士,经常鱼来雁往,互相酬唱。
韦苏州集
诗风恬淡
韦应物诗风恬淡高远,远绍陶渊明,《唐才子传》载:“诗律自沈、宋之下,日益靡嫚,锼章刻句,揣合浮切,音韵婉谐,属对藻密,而闲雅平淡之气不存矣。独应物驰骤建安以还,各有风韵,自成一家之体,清深雅丽,虽诗人之盛,亦罕其伦,甚为时论所右。” 白居易《与元九书》评价道:“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可见其诗歌成就之高。
韦应物在苏州任职时写了四十余首诗,题材十分广阔,燕集诗如《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行旅诗如《游灵岩寺》《游开元精舍》《登重玄寺阁》,送别诗如《送陆侍御还越》《送秦系赴润州》《送房杭州》,酬答诗如《酬刘侍郎使君》《酬张协律》,杂兴诗如《咏玉》《咏春雪》《新理西斋》《晓坐西斋》,感叹诗如《阊门怀古》等。
游灵岩寺
为政勤勉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载:“韦公以清德为唐人所重,天下号曰韦苏州,当正(贞)元时,为郡于此,人赖以安。”丘丹《京兆韦君墓志铭》也说他出任苏州刺史,“下车周星,豪猾屏息”。即使是在宴饮酬唱时,他也不忘百姓疾苦,发出“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的浩叹。故刘熙载评价其诗云,“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元结)”,《高陵书情》一诗可与元氏《舂陵行》《贼退示官吏》并读。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贞元六年(790)冬,韦应物被罢苏州刺史之职,由于家中没有宅地,只能寓居在苏州的永定寺,不久即客死他乡。
后人缅怀
苏州人民一直都没有忘记韦应物,历代苏州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韦苏州的敬意。历代崇祀韦应物的祠堂就有“十贤堂”“韦白二公祠”“三贤堂”等等。
现在苏州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内,仍有一座五贤堂,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长洲令江盈科建,原名五贤祠,祀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王禹偁、苏轼五人。内有联云:“朝烟夕霭,诸岚收万象之奇,公等文章俱在。雅调玄衿,异代结千秋之契,谁堪俎豆其间?”据说崇祯时有人想要把五贤祠扩充为诸贤祠,名士陈元素为作此联以颂扬之,议论者遂知难而退。
五贤堂
今位于沧浪亭内西北角的五百名贤祠,也有韦应物的石刻像。其赞曰:“少岁不羁,晚而折节,澹诗一卷,渊明比迹。”
韦应物石刻像
(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
文案提供:苏州市古籍保护中心
编辑排版:研究咨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