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成为魏王后,对曹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掉了曹植团队的铁杆成员——丁仪、丁廙[yì],他们曾是曹植当世子的强力支持者。
对于弟弟曹植,则让他到封地去,并派了人监视他。
曹丕当上皇帝后的第二年,监视的人来回报说:曹植醉酒之后十分傲慢,还威逼胁迫天子的使者。
曹丕非常愤怒,有关部门就说要惩罚曹植,可是,曹丕碍于母亲的压力,将曹植贬爵安乡侯。
当上皇帝的第三年,曹丕将自己的兄弟都袭封为王,也没落下曹植,立他为鄄城王,第二年,又立他为雍丘王,这一年,曹植来到首都,给曹丕上了一道文疏。
在文中,他极力检讨自己的过错,希望为朝廷效力,曹丕赞赏他的文章,两人关系稍稍缓和了些。
过了几年,曹丕东征之时,路过雍丘,还住在曹植家,这一次,兄弟两人可能处得不错,曹丕给曹植增加了五百户的封邑。
可是,曹植心中有一团火,一团为国效力的火。他一直给曹丕上书,想为国家效力。
可一直到曹丕去世,曹植也没有得到重用。
对待曹植,曹丕是该给的待遇一律不少,身份地位和诸兄弟一样,但是,想参与政事,绝不松口。
对于一个曾经和自己争过“储位”的人来说,曹丕对曹植的防范情有可原。
公元226年,40岁的曹丕病逝,儿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他又一直给侄子上书,想为国家效力,却还是失望。
曹丕去世6年后,曹植在忧郁中去世。
看看,曹植比曹丕还多活了6年,怎么能说是曹植*了他呢?
至于说曹植暗恋曹丕的妻子甄夫人,在具体史料中并未找到端倪。
我的诗不比曹植差
提起“三曹”,许多人对曹丕十分不屑,感觉像个凑数的。
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名句;
曹植一篇《洛神赋》千古传唱;
曹丕有啥?
无才是世人对曹丕最大的误解。
在文学史上,曹丕是不得不提的人物,因为他是第一个写七言诗的人,他的《燕歌行二首》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古老的完整的七言诗。
《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一直以来,曹丕的《燕歌行》一直受到后世的盛赞:
明代学者胡应麟:子桓《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
王夫之: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曹丕最不得了的地方,在于他是第一个将文学提到绝对高度的人。
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
在《典论·论文》中,曹丕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曹丕认为,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
人的生命有长度,而文学、精神却可以永久流传。
而最会写辞赋的曹植,对文学的看法却不同。
曹植在写给杨修的信中说:辞赋小道,固不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曹植认为文学是“雕虫小技”,不足以彰显后世。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据此认为:曹丕才是真正的文学家,能看出文学之价值。
可见,曹丕也是一个有才之人,可是,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他的名声却远远不如曹植呢?
南北朝时的文学评论家刘勰道出其中缘由:
遂今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文心雕龙·才略》)
因为哥哥做了皇帝,减了才,弟弟不得已,别人同情他而地位就提高了。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亦大力称赞曹丕的文章,说他与曹植是“仙凡之别”。
一直以来,许多人赞扬曹植“才高八斗”,曹丕则是嫉贤妒能的小人。
我们太轻易给一个人下定论。
其实,最正确的方法是,自己亲身了解,多听几个人的总结,而不是听一家之言。
如果偏听偏信,则会掉入认识的窠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