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胜,东周末年人,国籍不详,据《吕氏春秋》记载,孟胜曾任墨家钜子,而他最著名的事情当属“为义守城”,其事迹雄沉悲壮,可歌可泣,几千年来为无数人所称赞颂扬。
孟胜与楚国的阳城君是挚友,两人关系十分密切。一次,阳城君有事外出,请孟胜帮忙守护其领地。这时的孟胜已经是墨家的钜子,他答应了阳城君的请求,率领一百八十多号墨家弟子为其守城。
阳城君把璜玉分成两半,一半自己携带,另一半则给了孟胜半边,并嘱咐他“符合听之”,孟胜谨记。
在阳城君外出的这些天里,孟胜与弟子时刻保持着最高昂的精神状态,尽心尽力守护城池。
当时有个叫做吴起的人,这个吴起通晓兵、法、儒三家思想,被楚悼王任命为苑城太守。
在当职期间,吴起在楚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其中有些条例威胁到了贵族们的利益,例如“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贵族们对吴起怨声载道,但慑于楚悼王的权威不敢对吴起下手。
是时,楚悼王驾崩,贵族们趁机想要*了吴起,纷纷向吴起射箭。但吴起也很狡猾,他知道楚国法律规定,伤害国王的尸体属于重罪,应当株连三族。于是,吴起趴在楚悼王尸体上,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贵族们射过来的箭同时也射到了楚悼王尸体上。
等到楚肃王上任,他根据法律要*光所有“射吴起并中王尸者”。阳城君也参与了射*,他听到消息之后,一个人赶紧跑路了。
但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于是楚肃王下令收回阳城君的封地,但是他并没有璜玉符。
这时最纠结的莫过于孟胜了。他已经答应了阳城君帮他守城,但一旦楚王攻打下来,仅凭这些墨家弟子是绝对防守不住的。退,则不义;进,则不仁。唯有以死明志了。
正当孟胜纠结之时,他的弟子徐弱劝告他:“既然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即使我们死守着城池也于事无补。”
孟胜说:“话虽如此,但我们墨家不能不守信用,已经答应了阳城君。如果这次不死,将来恐怕没有人再愿意相信墨者,这会对墨家的名誉带来极大损失。”
徐弱急了,说:“如果我们这样坚持守城,最终的结果必定是墨家全败,一百八十多的墨者将全部就义,甚至可能导致墨家绝迹。”
孟胜说:“不必担心,我将把钜子之位传给宋国的田襄子,在他的带领下,墨家一定会再次壮大,不怕绝墨者于世。”
徐弱听了孟胜的一番话,知道再怎么劝阻也无济于事。他明白孟胜的苦衷,也能理感受到孟胜这番话中为义而死的气魄。他什么也不再说,朝孟胜拜了三拜,头也不回地投入到守城之战中。
徐弱一定想不到,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不仅仅是他坚决的背影,他心中蕴藏的墨家大义,将会像火一般照着后世的每一个墨家子弟。
孟胜双膝跪地,弓下背双手撑地。他哭了,不为城池守而哭,而是为其能有徐弱这样的弟子感到欣慰而哭,在场所有的弟子也一同痛哭。
有三名弟子上前扶孟胜起来,孟胜哽咽着命令他们三个,从暗门逃出阳城,传令给田襄子,以后墨家钜子之位将有他来担任。
这时,所有墨家弟子在坚守城池的同时,也在试图为这三名弟子打开一条通路。他们用墨家自制的连弩机进行退敌,随后把湿草绑在弓箭上,点燃弓箭射向城外。由于草湿,燃烧不了,但放出了许多浓烟。趁着浓烟下混乱的局面,那三名弟子顺利逃出城外。
孟胜心愿已了,他看着那些如蚂蚁般的楚军不停地朝城墙袭来,他的眼中却没有一丝害怕。他甚至感到前所未有的高兴,他大笑“墨家将不灭也”,风起,远望,斜阳,拔刀......
其他的一百八十多名弟子,纷纷跟随孟胜,慷慨赴死。
幸存的三名弟子跑到田襄子所在之处,将事情原由一五一十地说明了。田襄子被孟胜的大义震撼得沉默了好久。
还没等他回过神,这三明弟子又要返回阳城,追随孟胜一起赴死。田襄子以自己钜子的身份命令他们留下来,不要再去做无谓的牺牲。
但那三名弟子坚决离开,头也不回,这对他们来说并非是无谓的牺牲。在他们看来,为了心中的大义而牺牲,倒是一件很光荣幸福的事......
可能这就是侠者的大义大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