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岳阳晚报 文/秦幸福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是与李白齐名被誉为诗圣的唐代诗人,"李杜"代表了古诗高度的巅峰。杜甫于天宝年间来到长安,仕进无门,艰难度日,安史之乱期间颠沛流离,被叛军所俘,脱险回京后被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弃官,流寓四川成都,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晚年携家漂泊于湖北、湖南,病死他乡,由于贫苦,其子宗武亦有病缠身,无力葬父,将之临时置棺待葬,文献记载,至其孙嗣业才将一代诗圣归葬河南偃师。
《旧唐书》杜甫传有云:"甫客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令尝馈牛炙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
经查,全国杜甫葬地之说计有8处,其中最具争议4处分别为湖南耒阳县、岳阳县、平江县、河南偃师县。2013年陈君慧编著《中国通史悬疑档案》第3册《诗圣杜甫墓在何处》文依新、旧唐书及各府县志论述,得出结论为耒阳的是衣冠冢,岳阳的是权厝冢,河南偃师与湖南平江的杜甫墓孰真孰假则有待进一步考证。
同治《平江县志》卷四十八流寓篇载:"杜宗武,襄阳人,工部员外郎甫次子。甫自蜀归,病卒于潭岳之交,宗武扶其榇旅殡岳阳四十余年,平为岳属,县南小田有甫墓,盖权厝冢也。详《冢墓》。宗武护榇流寓,久卒于平,子孙家焉。按,元稹志甫墓谓旅殡岳阳四十余年,后归附偃师,旧志谓大历间烽烟四塞,或不果归,亦理之所有。今小田尚有杜裔,家藏诰敕谱牒,可征。隆庆志登之,谢志不登,为非是今按旅殡小田,既经四十余年,既果归袝偃师,亦不容阙载,况又有子孙家于平哉。第隆庆志直书子美寓平,兹改书宗武,为得其实,盖甫长子宗文已前卒也。"
从以上记载,得知一条至关重要的信息,即杜甫后裔落居在平江县小田村,世代祭守其庐墓,清代时期仍收藏有祖传唐肃宗至德二年命杜甫为左拾遗诰敕谱牒。若墓不在此,何以后裔世代祭守?若非杜甫直系后裔,又怎会家传诰敕谱牒?未得归葬河南,是因为大历年间战乱四起,道途险阻,无法归乡。由此可知,杜甫墓确在平江小田。
得以印证的是,福建汀州《杜氏家谱》旧序云:"子美由左拾遗授职员外郎,晚游湖南,卒湘岳之交,旅殡岳阳。所生二子,长宗文公早逝,次宗武公病难归葬,嘱其子嗣业归葬偃师,又因干戈扰攘未果,爰葬平江,卜居是邑,以祭守其墓。"
关于该诰敕之记载,源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参政陈垲驻节平江,查阅县志得知平江杜氏家传唐至德二年杜甫为左拾遗、宋绍兴三十二年杜邦杰为承节郎的诰敕,即来到杜富家中求见,"阅之而悠然起敬慕之情",遂在《跋杜氏诰敕》中记述其事。直至清末民初,杜家这两份诰敕才不慎遗失。
进一步查阅同治《平江县志》卷八冢墓篇载:"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甫墓在县南三十里小田。"后附有李元度《杜墓考》,该文亦收录于《天岳馆文钞》,洋洋数百言,引经据典,详述了杜甫生平及论证其墓葬所在。
李元度(1821-1887年),字次青,又字笏庭,湖南平江县人,自号天岳山樵,晚年更号超然老人,清朝大臣,学者。李元度18岁考中秀才,考取举人授官黔阳县教谕。著有《国朝先正事略》60卷、《天岳山馆文钞》40卷、《天岳山馆诗集》12卷、《四书广义》64卷、《国朝彤史略》10卷、《名贤遗事录》2卷、《南岳志》26卷等。其中《国朝先正事略》,荟萃清朝一代有关文献材料,尤为巨著。还主纂同治《平江县志》,《湖南通志》。光绪13年升任贵州布政使,卒于任。
《杜墓考》先述杜甫之生平、平江小田杜甫墓之由来,进而论证《唐书》杜甫传数处错误,以杜诗及平江地理位置论述杜甫卒葬于小田村,又以杜家洞杜氏及家传诰敕以证小田村杜墓之实,言之有据,足可征信,文末语云:"今小田之杜墓,几无有人知之者,岂一人之遗迹,显晦各不同欤?同治癸酉九月,余与麻邑侯维诸、陈学博之纪、张提刑岳龄,同访公墓于小田,马鬣无恙也,因为之考,以质能读杜诗者。"
2012年走遍中国编辑部编著的《走遍中国•湖南》第170页所载,平江县小田村的杜甫墓,原墓为花砖结顶,一室二耳,楔形砖砌成,红石墓碑,典型的唐墓风格,清光绪九年重修。
明天启三年《杜氏家谱》载:"子美公由左拾遗授职员外郎,晚游湖南,卒于潭岳之间,旅殡岳阳。所生二子,长宗文公早逝,次宗武公病难归葬,嘱其子嗣业公归葬偃师,又因干戈扰攘未果。爰葬平江,卜居是邑,以祭守其墓。"该文即是福建汀州《杜氏家谱》旧序所引,与县志记载相印证,充分证实平江杜家洞杜氏,其源自杜甫次子宗武、孙子嗣业一脉,历经千年,繁衍至今。据此,杜甫葬于平江无疑。
清代长沙举人陈宏亮,拜谒平江杜甫墓,作《昌江访杜少陵墓》三首,其二云:"故乡回首洛城东,晚岁潇湘遇益穷。车驾更无黄阁老,兵戈惟有白头翁。楚天云水伤心处,秦地关河泪眼中。万古昌江一坯土,秪今犹是作飘蓬。"
汨罗江上,屈子梦断。小田一隅,诗圣遗阡。阑幽庵内,千古子美。杜公祠里,魂有所归。
(2019年8月27日凌晨秦幸福写于惠州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