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武则天的一生全集,一代女皇武则天大结局69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6-06 09:05:54

女皇武则天的一生全集,一代女皇武则天大结局69(1)

原创作品,侵权必究!

自古以来,男性是政治舞台上的绝对主角。华夏历史上出现过一些女性主导国家走向的案例,但绝大多数都是以后宫干政的形式控制朝政,唯一一位走到台前并染指皇位的女性统治者只有武则天。武则天能登上权力之巅,一方面是因为自身能力突出,另一方面是唐高宗李治纵容助推的结果。

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外的行宫中驾崩,时年五十岁。李世民去世后,太子李治理应继任大统。李治生性文弱,为了让李治顺利接过皇位,李世民临死之前将朝中对皇位有威胁的人全部清除。李治习惯了父亲的庇佑,李世民的突然离世让他措手不及,他抱着舅舅长孙无忌失声痛哭,长孙无忌则告诉他不能哭哭啼啼,当务之急是赶快登基称帝,尽管长安城内没有能威胁到李治皇位的人,为了稳妥起见,长孙无忌依然选择秘不发丧。他派出一支人马护送李治返回长安,他本人则亲自护送李世民的遗体。

回到长安后,长孙无忌以李世民的名义下诏进行人事调整,将李治的心腹全部调整到核心岗位,一切准备就绪后,李治才宣布李世民的死讯。公元649年五月二十九,李治为李世民发丧,随后登基称帝,时年21岁。

李治继位后,将李世勣从地方召进朝堂,封他为尚书左仆射,长孙无忌则被提拔为太尉、中书令。李世勣和长孙无忌都是李世民留给李治的辅政大臣,对李治来讲,他希望大臣之间相互牵制,不要一家独大。因此提拔李世勣为宰相,担任群臣之首,并负责尚书省,以此来和长孙无忌之间达到平衡。

李世勣是武将出身,并不擅长朝堂争斗,一年之后便辞掉左仆射,任凭李治如何挽留,李世勣坚决不再担任百官之首。史书并未记载李世勣辞官的原因,但从当时的形势来看,他大概率受到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排挤,这两人都是操弄政治的高手。长孙无忌把持着门下省,同时又是掌握天下兵权的太尉,而褚遂良则把持着中书省,褚遂良在李世民死后就倒向了长孙无忌,在两人的夹击下,李世勣毅然决然的选择远离政治漩涡。

李世民生前嘱托长孙无忌、褚遂良和李世勣同时辅政,李治本想让三人维持平衡,但褚遂良主动投靠长孙无忌则打破了这种平衡关系。此时的李治已经懂得运用帝王之术,在他的主导下,褚遂良因为低价购买属下的田产,被贬为同州刺史。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李治做皇帝之前的确比较文弱,但长期在李世民的熏陶下,他也知道该稳固自己的位置。随后李治又进行了一番人事调整,将朝堂权力继续分散,翦除权臣对皇权的威胁。

李治登基后不久就遇到一宗谋反案,这宗案件的主角是李治的妹妹高阳公主以及房玄龄的两个儿子房遗直和房遗爱。房玄龄去世后,大儿子房遗直继承了他的爵位,但高阳公主不甘心让自己的丈夫房遗爱屈居人后,于是撺掇房遗爱和房遗直争夺继承权,为了提高胜算,高阳公主经常在李治耳边唠叨,希望李治能够帮忙争夺继承权。此前高阳公主因为和辩机和尚通奸被李世民冷落,李治对于她的行径也非常不耻,便没有帮高阳公主说话。

公元652年十一月,房遗直兄弟俩因为争夺继承权的事情再次闹到李治面前,李治一气之下打算将他们贬到地方上担任刺史。高阳公主见事情不妙,于是跑到李治面前声称房遗直一直对她图谋不轨,想霸占他。高洋公主虽然已经失宠,但毕竟是皇家子弟,霸占皇室公主相当于给皇室抹黑,李治出于维护皇家形象的考虑,将房遗直召进宫质问。面对高阳公主泼来的脏水,房遗直给出了有力的反击,他状告高阳公主和房遗爱意图谋反。

为了让李治相信自己所言非虚,房遗直将高阳公主谋反一事描述的绘声绘色,并说很多朝臣都参与了此事。历来皇帝对谋反一事都是零容忍,尽管李治觉得高阳公主谋反一事有些不可信,但为了保险起见,他命人将高阳公主、房遗爱等人抓了起来,并让长孙无忌主审此案。长孙无忌早就想收拾房家,他接手此案后,对房遗爱进行了严厉的审讯,并通过房遗爱的社会关系挖出了一些朝廷大臣,这其中包括大将薛万彻、李渊的六儿子荆王李元景、驸马都尉柴令武,柴令武的正妻巴陵公主。

这些人都和房遗爱有过交往,因为在朝堂上失势,经常在一起喝酒发泄愤懑,席间难免说一些抱怨的话,但绝对算不上谋反,况且以他们的实力,远远达不到造反的程度。但只要手段得当,白的也能说成黑的。这些人在长孙无忌的审问下,相互撕咬抹黑对方,以求自己脱身,最终把莫须有的事情说成了证据确凿的谋反案。长孙无忌为了扩大打击范围,他引导房遗爱供出更大的幕后主使,长孙无忌告诉他,只要揭发对象分量够重,就可以饶他一命。在长孙无忌的引导下,房遗爱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人,那便是吴王李恪。

李世民生前曾询问长孙无忌关于册立李恪为太子的事情,长孙无忌极力反对,李世民去世后,长孙无忌一直将李恪视为眼中钉,如今房遗爱主动将李恪供出来,长孙无忌内心狂喜不已。随后长孙无忌将审问卷宗交给了李治。这份卷宗堪称滴水不漏,李治看完后非常痛心,因为里面牵扯到的都是他的至亲。他本想给这些人一次机会,但长孙无忌和兵部尚书崔敦礼坚决表示应该将他们诛*,否则不能起到震慑作用。

公元653年二月,李治下令将房遗爱、薛万彻和柴令武三人处斩,勒令李元景、李恪、高阳公主和巴陵公主自尽。李恪在死前痛骂长孙无忌,声称他擅权专政,早晚会被满门抄斩。面对吴王李恪的诅咒,长孙无忌非常不以为然,他觉得自己大权在握,没人能撼动他的地位。*掉李恪等人后,长孙无忌又趁势打击政敌,江夏王李道宗、驸马执失思力、蜀王李愔、薛万彻的弟弟薛万备等人都被流放,房遗直则被贬为铜陵县尉。此案过后,长孙无忌完成了对朝堂的全面把控,即便是李治也难以撼动他的地位。

正所谓“一物克一物”,就在长孙无忌在朝堂上呼风唤雨时,他的克星已经在慢慢展露头角,最终将长孙无忌打入深渊的人名叫武媚娘,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武则天。

武则天的父亲名叫武士彟,关于武士彟的发家过程,在前文中有过叙述,在这里再详细讲述一下。武则天的爷爷曾经在隋朝做过县丞,除此之外,武氏家族其他人都以经商为主。在门阀林立的时代,武则天这样的家庭是没有地位的。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虽然生在商人家庭,但他从小就特别喜欢读书,尤其喜欢兵法韬略,武士彟长大后在经商方面也做的非常不错,在隋炀帝杨广大兴土木期间,武士彟通过结交杨广的叔叔杨达从而垄断了修建宫殿需要的木材,并因此大发横财。

发财后的武士彟想通过钱财开道谋一个官职,但他散尽家财都未能敲开士族门阀的大门。武士彟的例子也能看出门阀世家对政治的垄断程度,要想在政坛上有所表现,要么改朝换代自己做皇帝,要么获得门阀世家的赏识。对于垄断政治的门阀世家来讲,可以随时将手中的权力变现,在绝对权力面前,钱财并不重要。

随着武士彟的生意越做越大,也给他招致了一场灾祸,当时在隋朝权倾朝野的宰相杨素,因为武士彟侵占了他的生意地盘,准备将他置于死地。后来在杨雄等人的力保下,武士彟才得以捡回一条命。

大难不死的武士彟,下定决心要进入官场,此时正值起义军四起,国家正需要钱粮和士兵,武士彟用金钱开道在军中谋了一份差事,在军中成了一名最低级别的军官。当时他的家人劝他去投奔瓦岗军首领李密,凭他手中的财富足以在瓦岗寨获得一定的地位。但武士彟只想给官府当差,看不起起义军。

后来李渊被杨广派到太原一带镇压起义军,李渊来到太原后一直住在武士彟家中,两人在此期间结为相识,李渊发现武士彟不是一般的商人,

他在并州一带黑白通吃,而且手中有大量财富,以后可以用得上。武士彟觉得李渊此次来太原或许有机会做出一番事业,因此对李渊极为厚待。公元616年,李渊正式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成为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此后,李渊任命武士彟为司铠参军,负责采购武器装备。这个职位是李渊向朝廷正式申请的,属于朝廷官员。武士彟得到任命后欣然应允,他害怕李渊反悔,急忙交待完家事就前往太原上任。

李渊是贵族出身,他世袭了父亲唐国公的爵位,两人的社会地位存在天壤之别,虽然李渊邀请武士彟前来任职,但并不代表李渊对他绝对信任,因为前来投奔李渊的人非常多,这其中不乏名门世家的才子,武士彟在其中只是非常不起眼的一位。

为了得到李渊的信任,武士彟对李渊百般讨好,当时正值突厥人前来犯边,李渊需要借助武士彟的资源招募军队,因此逐渐开始重视武士彟,不过并未将他当做自己的心腹。后来李渊的副手王威和高君雅准备除掉李渊,并前去找武士彟商量,武士彟得到消息后立马告诉了李渊,帮他逃过了一劫。在李渊起兵的过程中,武士彟多次表达过支持,通过这些表现,武士彟才慢慢走进李渊的核心圈子。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在封赏的时候将武士彟归为二等功臣,并赐予他一次免死的机会。后来李渊又封武士彟为兵部库司郎中,负责管理国家的武器库,至此,武士彟成功实现了从商人到政客的转变。后来武士彟在仕途上平步青云,被提拔为工部尚书,正式成为朝堂大员。此后武士彟又参加了《武德律》的编写工作,事后被加封为荣国公,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新贵。现如今,商人从政是一件并不难的事情,但在隋唐时期,商人转型政客,并成功进入朝堂,无异难于登天。纵观武士彟的发迹之路,其中有投机取巧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政治眼光敏锐,否则很难押对赌注。

武士彟的原配妻子是相里氏,婚后育有四个儿子,后来武士彟领军在外,其中两个儿子夭折,武士彟忠于职守没有回家探望,致使相里氏情绪低落,最终郁郁而终。相里氏死后,李渊为武士彟张罗了一门婚事,女方为杨达的女儿。杨达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侄子,属于贵族家庭。在门当户对的年代,杨达的女儿一直到46岁还未出嫁,在李渊的撮合下,武士彟成功和杨氏结为连理。杨氏婚后生下两个女儿,大女儿叫武顺,二女儿便是武则天。

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并不是她的本名,而是她的谥号。武士彟对杨氏接连生了两个女儿比较失望,因此没给武则天起正式名字,只称呼她的小名。

后来李世民给她起了一个名字叫武媚娘,武则天称帝后,自己起名为武曌,其中“曌”字是武则天自创的文字,意为日月当空,普照大地。

公元625年,时任扬州大都督的赵郡王李孝恭被指控谋反,当时的大唐根基尚未稳固,李渊为了保全大局并未派兵讨伐李孝恭,而是将他调回长安,然后让李神符担任扬州大都督,武士彟则担任大都督府长史。此后不久,李世民发起了玄武门之变,为了拉拢李渊的旧臣,李世民提拔武士彟为豫州都督,后来他又相继担任利州都督、荆州都督。

公元635年李渊去世,武士彟听闻消息后悲痛欲绝,他感念李渊的知遇之恩,同时也知道李渊去世后他的政治生涯也将结束,此后不久,武士彟一病不起,很快去世,武士彟去世时,武则天年仅11岁。武则天的母亲杨氏知书达礼,教会她很多皇家礼仪,而跟随父亲到各地任职的经历,也让她增长了见识。武士彟的去世对武氏家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此后不久,杨氏母女迎来了一个更大的打击。

由于杨氏出身于隋朝皇室,比刚成为政治新贵的武氏家族要更加尊贵,武士彟在世时,还能维持家族荣耀,武士彟去世后,武氏家族便开始打压杨氏母女,以此来体现自身的优越感。武士彟与相里氏的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带头打压杨氏母女,一时间,武则天和母亲杨氏成了寄人篱下的外人。在这种环境里,武则天见识到了人性的黑暗与扭曲,为了生存,她一直保持隐忍,等待命运出现转折。

在封建时代,女性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有贵人相助,而武则天的贵人就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李世民称帝后,将隋炀帝的女儿纳入后宫,对她十分宠幸。按照辈分来说,武则天是杨妃的外甥女。公元636年,李世民的原配长孙皇后因病去世,此事对李世民打击非常大。杨妃为了安慰李世民,提出给他纳几个妃子充实后宫。起初李世民对此并未同意,当时的李世民还是比较勤政的,对后宫之事比较节制,但杨妃有心让自己的外甥女入宫,便经常在李世民面前提及武则天,称她知书达理,长得国色天香。

后来李世民得知武则天是武士彟的女儿,加上杨妃在耳边不停地推荐,李世民决定见一见武则天。公元637年,李世民将武则天召进宫中。杨氏得知女儿被召进宫的消息后,又惊又喜,她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有个好前程,不用再待在武家受委屈。但杨氏出身皇家,知道宫中嫔妃的真实生活。嫔妃是皇帝的附庸,能得到宠幸的少之又少,一旦皇帝去世,她们的命运更加难以揣测。但圣意难违,杨氏只好忍痛让女儿入宫,此时的武则天年仅14岁。

在古代,少女在这个年龄嫁人生子是非常正常的,加之武则天从小就见识非凡,因而显得比同龄人更加成熟一些。对于入宫侍奉皇帝一事,武则天看得比较淡然,她反而觉得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尽管武则天见过大世面,但到了长安后还是被京城的繁华所吸引,到了皇宫后,武则天按照侍寝流程沐浴更衣,然后被送到李世民的寝宫。李世民初次见到武则天时并未被她的外貌所吸引,作为一个刚满十四岁的女性,武则天身上还有未脱的稚气,在美色如云的后宫中,武则天的相貌并不是特别出众。不过来都来了,李世民还是宠幸了她,事后赐她为才人,并赐名叫武媚娘,按照唐朝的后宫制度,才人属于正五品级别,这个级别虽然不是垫底,但也算不上高。才人在后宫中几乎没有话语权,得到皇帝临幸的机会也比较少。

武则天与李世民相处了十二年,在这期间她并没有怀上孩子。从后来武则天与李治的生育情况来看,武则天在生育方面没有问题,唯一的解释就是李世民很少与武则天同床共枕,在这十二年当中,武则天几乎处于空窗状态。

武则天是一个不甘平凡的人,她想引起李世民的注意,但仅凭她的长相是不行的,于是她另辟蹊径。当时西域曾送给李世民一品好马,名叫狮子骢,这匹马性情暴烈,身为驯马高手的李世民都未曾将其驯服。武则天主动请缨前去驯马,并向李世民请示三样了东西,分别是铁鞭、铁锤和匕首。李世民问这三样东西的用途,武则天回答说,先用铁鞭抽打烈马,如果它不听指挥,再用铁锤击打它,如果这两者都不能使烈马服从,那就用匕首*了它。

武则天想用这个回答让李世民刮目相看,但李世民直接选择无视。而且觉得她有些残暴。此事过后。武则天不仅没有受宠。反而让李世民对她更加冷落。这次博眼球失败后,武则天又进入被冷落的状态,但李世民的一场大病,让武则天的人生出现了转折。

公元646年,李世民生了一场大病,太子李治处理完政务后每天都会入宫侍奉皇帝,李世民为了不让李治来回奔波,特地给李治在后宫安排了一个住处。此举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因为除了皇帝以外,其他男性是不准入后宫的,太子也不例外。为此褚遂良还劝谏李世民,让他收回旨意,但李世民为了成全李治的孝心,坚持让他准在后宫。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武则天和李治见了面。

关于武则天和李治是如何见面的,以及他们见面后做了什么,史书上并没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在这个时期就已经深入接触,或者说已经达成了某种约定。

公元649年五月,李世民驾崩,按照大唐李治,没有为皇帝诞下子嗣的嫔妃都要出家为尼,就这样,连同武则天在内的一众嫔妃被送到感业寺出家为尼。公元650年,登基后的李治到感业寺为李世民祈福,并在此与武则天重逢,此后李治经常前往感业寺与武则天私会。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开放的一个时期,从皇宫到民间的男女关系都比较开放,贞洁烈女这种事情是比较少的。强调女性贞洁这种事是从南宋开始的。靖康耻之后,北宋皇室嫔妃宫女被金人掳走,这些女子整日被奸淫,甚至连太后、皇后也要出来接客,为了求生,这些女性都选择了忍辱偷生。由于这段历史过于黑暗,南宋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开始对女性强调贞洁一事,宁可丢了性命,也不能失去贞洁。

所以,对于李治与武则天私会一事,大臣们的反应并不强烈,但李治想要把武则天接进宫中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武则天名义上还是李世民的妃子,而且李治还处于为李世民守孝期间,此时如果把武则天迎回宫内,必定会引来强烈的反对。

在李治和武则天私会期间,后宫发生了内斗。李治的皇后是太原王氏,是李世民亲自赐婚。太原王氏从晋朝开始就是名门望族,李渊又在太原发迹,因此双方产生了关联。王皇后从小就接受诗书礼仪的熏陶,非常知书达理,是标准的名门闺秀。李治和王皇后被视作天作之合,但外表看起来文弱的李治,内心却有点狂野,他不喜欢和王皇后相敬如宾的生活,于是格外宠爱出身兰陵萧氏的萧淑妃。兰陵萧氏曾在南北朝时期建立了南齐和南梁政权,南梁灭亡后,萧氏继续盘踞在江南一待,是实力雄厚的名门望族,其影响力要比太原王氏还要大。

李治和王皇后结婚多年并未生育,对此王皇后比较着急,但李治就是对她比较冷落,反而和宫女厮混在一起,好几位宫女都为他诞下皇子。起初王皇后并不着急,因为宫女生下的孩子不可能成为太子。后来萧淑妃为李治诞下一子,名叫李素节。李素节的出生让王皇后非常着急,如果她不能诞下皇子,李素节就会成为太子首要候选人。李治对李素节非常重视,李素节出生后,李治就封他为雍王,加封雍州牧,掌管京城和周边地区的军政大权,这是册封太子的前奏。

如果李素节被册封为太子,以萧淑妃为代表的江南势力会在朝中趁势而起,这是王皇后背后的北方势力不愿看到的。为此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十分着急,为了帮助王皇后取得主动权,他前去拉拢代表北方利益的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表示全力支持。

经过一番商议,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把宫女刘氏为李治生得儿子李忠过继到王皇后名下。宫女刘氏对此事非常高兴,她知道李忠在自己名下没有出头之日,到王皇后那里或许有飞黄腾达的机会。在长孙无忌等人的操作下,李忠成为王皇后的儿子,变成了李治的嫡长子。

这种操作瞒不过李治,他表面上没有对长孙无忌等人的行为进行制止,但内心十分排斥,为了朝堂稳定,他暂时没有介入此事,而是趁王皇后和萧淑妃内斗之际,频繁出入感业寺和武则天私会。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李治的辛勤耕耘下,武则天*了。这也说明武则天在李世民身边12年之所以没有*,并不是她身体出现了问题,而是李世民很少宠幸她。

此时的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内斗已经到了白热化。此前,王皇后一直对李治与武则天之事采取默许态度,现如今为了争取李治的支持,王皇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打算把武则天接进皇宫。王皇后想把武则天发展为自己的马前卒,武则天在宫中没有根基,要想在宫中生存,必然会倒向王皇后。有了武则天做盾牌,即便李治想对王皇后发难,也会投鼠忌器。

尽管王皇后十分不想让武则天进宫,但为了权力斗争,她暗中派人到感业寺让武则天蓄发修行,等她长发披肩,就适时接她入宫。公元651年七月,李治守孝期满,武则天也长出一头秀发,王皇后见时机已到,便主动找到李治,请求把武则天接到宫中,说是让她把孩子生下来。李治听到王皇后的话大吃一惊,他来不及揣测王皇后的意图便当即答应,生怕王皇后反悔闹事。当年七月,李治下诏将武则天迎回皇宫,此时的她已经28岁。重新入宫的她内心十分忐忑,她不知道未来会面临什么,但重新入宫意味着新的开始。

这些年在皇宫的经历让武则天养成了敏锐的观察力,来到皇宫一段时间后,她就摸清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之间的斗争形势,并迅速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武则天入宫后,李治为了回报王皇后,对她的宠幸明显加多,这让王皇后非常满意,为此王皇后经常在李治面前夸赞武则天贤德,希望能给他一个封号。李治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册封武则天为昭仪。昭仪属于二品级别,在宫内处于上层地位。

王皇后利用武则天得到李治的宠幸是第一步,除掉武则天和萧淑妃则是第二步。就在王皇后沉浸在胜利之中时,不想坐以待毙的武则天开始了反击。由于王皇后是名义上的后宫之主,她的家人以及外戚都看不起宫里其他人,一些嫔妃和宫女时常被他们打压。武则天发现这个问题后,开始主动拉拢被王皇后打压的嫔妃和宫女。作为回报,这些宫人将王皇后的一举一动都及时告诉武则天。

在关注王皇后的同时,武则天对李治也是无微不至的关怀。武则天比李治大四岁,她能给予李治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欢愉,还有心理上的慰藉。李治从李世民手里接过江山后,每天都处在巨大的压力当中,他担心治理不好国家遭到百姓唾骂,也担心朝中权臣图谋不轨。武则天对此观察入微,每次李治退朝后,武则天都会耐心倾听李治的抱怨和倾诉,并及时的给他鼓励,告诉他有明君的潜质,一定能够将国家治理好。时日一久,李治只愿意在武则天面前显露真实情绪,武则天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元652年,武则天的儿子出生,李治为其取名为李弘,李治对李弘非常重视,但在立太子一事上,李治还是得遵循祖制。当年七月,长孙无忌和柳奭等人奏请李治册立李忠为太子,李治被逼无奈只好照做,就这样王皇后如愿以偿的成为了太子母亲,此时的她风光得意,从而忽略了武则天已经在暗中默默布局。

为了稳固根基,培植自己的势力,武则天向李治求情把自己的母亲杨氏接到了宫中,然后又将自己的哥哥武元庆、武元爽,以及好几个族兄都封了官职。此前武则天母女曾遭受武元庆等人的打压,武则天内心对他们是非常愤恨的,但在政治利益面前,她选择了隐忍,因为只有把家里人扶持起来,她才能在宫中站稳脚跟。经过几年的运作,武氏家族的势力重新开始崛起,此时的王皇后才发现后宫形势不妙。自从武则天进宫后,李治就几乎独宠武则天,王皇后日渐失宠,而武则天凭借接连*,慢慢成为李治身边最有话语权的人。当时为了打败萧淑妃才引进武则天,如今武则天成为她另外一个心腹大患。

为了除掉武则天,王皇后和老对手萧淑妃结成了联盟。自此之后,宫内的斗争越来越激烈,李治将这一切都看在了眼中,但他选择袖手旁观。尽管王皇后的手段不如武则天,还经常弄巧成拙,但身为皇后,如果没有非常严重的错误,一般不会被罢黜,王皇后因此才会有恃无恐。后来不久,后宫出现了一起*害女婴案,被害女婴正是武则天的女儿,这个案子直接成为王皇后被废掉的导火索。

武则天被害的女儿名叫安定公主,根据《资治通鉴》和《新唐书》的记载,安定公主是死于王皇后之手,当时王皇后趁武则天不在宫中,遂亲自前去将安定公主*死。而《旧唐书》中被没有关于王皇后*害安定公主的记载,只记载了小公主暴毙一事。值得一提的是。《旧唐书》成书于公元945年,而《新唐书》成书于公元1040年,是北宋欧阳修等人编纂。

旧唐书的风格偏于纪实,只根据现有的资料进行记载,而《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存在很多主观臆断,甚至将民间野史进行加工也收录其中。

关于王皇后*害安定公主一事是经不起推敲的,身为后宫之主,她有很多办法去谋害小公主,没有必要亲自动手,再者,在与武则天势同水火时前去谋害小公主,相当于自绝后路,王皇后不会自绝后路成全武则天。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掐死了自己的女儿嫁祸给王皇后,以此来让李治下定决定废后。这种说法也是很难成立的,后来武则天称帝时,骆宾王曾下了一份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其中声讨了武则天诸多罪行,但其中没有*害女儿这项罪名。如果真是武则天*害了自己的女儿,骆宾王一定不会放过这个罪名。

现如今,事情的真相已经无从追查,但李治自从安定公主去世后便更加厌恶王皇后。李治为了安抚痛失爱女的武则天,对她更加宠爱。此后不久,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主动请辞中书令,李治予以批准。为了进一步安抚武则天,李治打算立他为皇后。册封皇后不仅是皇帝的家事,也是大唐的国事,要想达成此事,就必须征得长孙无忌等朝中大臣们的同意。

公元654年十二月,李治和武则天亲临长孙无忌府上做客,长孙无忌见武则天一同前来,当即明白了李治的用意。李治虽然想废黜皇后,但又不想主动开口,他想让长孙无忌打头阵为其劝说其他大臣,为了示好,李治赏给了长孙无忌十车金银财宝,并将他宠妾的孩子都封了官职。但长孙无忌是北方官僚集团的代表,拥立太子李忠和王皇后是为了满足自身政治利益,不可能主动提出罢黜王皇后,因此他拒绝了李治。就这样,武则天封后一事暂时被搁置起来。此时满朝文武都知道李治想要扶持武则天,但谁也不肯捅破窗户纸。礼部尚书许敬宗知道此事后,认为有利可图,他决定为武则天四处奔走。

许敬宗是一个能力非常强的人,但在朝中口碑非常差。当初许敬宗的父亲许善心被隋朝权臣宇文化及*掉,许敬宗为了活命跪下祈求宇文化及,此事被有心之人散播到朝堂,他的行为也被人所不齿。在唐朝,汉人是不愿意和少数民族通婚的,但许敬宗为了贪财,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少数民族首领,此事又让他招致一片骂声。

不过许敬宗的心理素质非常强,他对这些声音非常不在乎,一心只想往上爬。当他听说武则天起起伏伏的事迹后,认为她不是一般人,决定主动向其靠拢。为了给武则天说情,许敬宗找到长孙无忌,试图说服他拥立武则天为后。

长孙无忌本来就不喜欢许敬宗,加之他前来为武则天游说,彻底激怒了长孙无忌,他几乎以谩骂的口吻将许敬宗赶出了府邸。李治和许敬宗相继前来为武则天求情,让长孙无忌心生厌恶,他决定发起反击。

长孙无忌是一个政治成熟度很高的人,但每个人都有自身局限性,长孙无忌的局限性在于,他觉得自己能掌控李治。他觉得李治是在自己的扶持下登上皇位的,理应受到特别对待,甚至平分皇权。在长孙无忌的干预下,韩瑗被任命为侍中,来济被任命为中书令。这两人都是反对武则天封后的急先锋。李治将这一切都看在眼中,恰逢此时王皇后被举报在宫中行巫蛊之术,诅咒的目标正是武则天。李治得知此事后,又喜又怒。他因为武则天被诅咒大发雷霆,但也因此抓到废黜王皇后的把柄。李治本以为可以借此将王皇后废黜,但被长孙无忌和韩瑗等人强力阻拦。事情发展到这个阶段,封后一事不仅仅是武则天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李治与权贵集团之间的博弈。

就在李治感到山穷水尽之时,中书舍人李义府送来了温暖。李义府此前因为得罪了长孙无忌,后者打算将其贬为壁州司马。李义府提前得到了消息,遂向同僚王德俭请教应对之策。王德俭直言不讳的告诉他,要想继续留在京城,可以上书皇帝请求册立武则天为皇后,皇上为了拉拢朝中势力,一定会让他留在京城。李义府听完茅塞顿开,这是一条险路,也是一条回报非常丰厚的路,一旦成功,不仅能留在经常,还能得到皇帝的重用。与其被长孙无忌发配到边疆,不如孤注一掷。随后,李义府就给李治写了一道奏折,奏请册立武则天为皇后,并声称此举是顺应天下民心。

李治看完奏折后,当即召李义府进宫商讨此事,李义府在谈正事前,先在李治面前痛斥了长孙无忌一番,说他把持朝政,祸乱朝纲,说到动情处,李义府怒目圆睁,表示愿为皇帝赴汤蹈火。李治知道他是在表演,但李义府此举也算是雪中送炭。面对李义府的主动投诚,李治当场答应他不会将他贬出京城,后来,武则天也派人通知李义府,表示以后会重重答谢他。

此次谈话过后,李治下诏将李义府提拔为中书侍郎,虽然中书舍人距离中书侍郎只有一个品级,但这一个品级是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逾越的鸿沟。李义府升官的方式很快在官僚内部传开,一些长期得不到提拔的官员,为了能更上一层楼,主动归附李治和武则天,这其中包括御史大夫崔义玄和御史中丞袁公瑜。就这样,朝堂局势逐渐发生了逆转,为武则天说话的人越来越多。

有了亲信的支持,李治的底气越来越足。公元655年九月,李治同时召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和李世勣进宫议事。他们四人都是久经宦海的老手,非常明白李治的意图。李世勣和长孙无忌是政敌,李治之所以让他进宫,是想争取他的支持,而李世勣不想过早的蹚这趟浑水,便以生病为由没有入宫。褚遂良是李世民委托的辅政大臣,李世民本指望他能与长孙无忌之间相互制衡,但他选择了依附长孙无忌。于志宁则是中立派,对武则天封后一事一直不发表意见。

李治见到他们三人后,开门见山的说出了想册立武则天为后一事,话音刚落,褚遂良就就站出来反对,他表示,即便要废掉王皇后,新皇后人选也需要从天下名门望族中挑选,而不是选择武则天。褚遂良又补充道,武则天做过先帝李世民的妃子,如果让他当皇后,恐怕会被后世当做笑话。

褚遂良的话像一把利剑,刀刀扎中李治的心,此时的李治非常尴尬。如果褚遂良此刻点到为止,就能占据道德制高点,让李治知难而退。但褚遂良说到动情处,居然将自己的官帽摘了下来,声称如果要册立武则天为后,他就辞官回乡。褚遂良这个举动是在要挟李治,要挟皇帝历来是大忌,一旁的长孙无忌见褚遂良失言,连忙为其打圆场。但李治不想放过这个褚遂良这个把柄,他当场命人将褚遂良架了出去。褚遂良也意识到自己的举动有些过分,事后十分后悔,但为时已晚。

此时的朝堂一片混乱,支持和反对武则天的大臣吵得不可开交,就在局势一片混沌时,历经三朝而屹立不倒的大臣李世勣决定出手。李世勣本名徐世勣,后来得到李渊的赏识赐姓李。大唐开国前后大大小小的战役,李世勣都参加过,并立下赫赫战功,而且他也位列凌烟阁二十四臣之一。此时的李世勣在朝堂上是超然的存在,皇帝和大臣都要给他一个面子。

李世勣既不属于长孙无忌的关陇集团,也不属于寒门势力,也不属于李治的亲信,他先前之所以没有表达态度,是因为李治没打算和关陇集团翻脸,如今李治已经准备和关陇集团彻底决裂,于是他告诉李治,册立皇后是皇帝的家事,不用过分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李世勣这番表态虽然没有直接表明支持李治,但已经暗示对关陇集团过度插手皇帝家事表示不满。李世勣的态度让李治非常满意,也更加坚定了他要册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决心。

为了展现自己的决心,李治下诏将此前以辞官想要挟的褚遂良贬到了潭州。公元655年十月十三,李治下诏以毒害皇帝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贬为庶人,废黜他们族人的官职和爵位,并将她们全部流放到岭南。

对于王皇后毒害皇帝一事大概率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但李治已经下诏,王皇后的势力已经被铲除,因此没有人为其求情喊冤。王皇后被废黜后不久,群臣集体上奏请求李治册立新皇后,

长孙无忌见大势已去,此时再强行阻止李治册封皇后就是自讨没趣,因此他一言不发。随着王皇后和萧淑妃被罢黜,后宫有资格当皇后的人只剩下武则天,在大臣们的集体拥护下,最终李治下诏册封武则天为皇后,并为她大赦天下。公元655年十一月初一,武则天正式被册封为皇后,此时的她已经31岁,距离第一次入宫过去了将近18年,她用十八年的时间从一个被李世民冷落的武才人,慢慢爬到了帝国权力之巅,曾为后宫之主。

这番政治斗争结束后,武则天开始清除异己,她的首要目标就是被贬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虽然这两人的势力已经被连根拔起,但李治觉得她们有愧疚,便到软禁她们的庭院前去看望。武则天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她命人砍去了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手脚,然后将她们泡在酒坛里,数日之后,她们因失血过多而死,随后武则天将她们的尸体剁碎扔在了荒野。武则天此举的残忍程度,丝毫不亚于西汉时期吕后对戚夫人实施的酷刑。

除掉王皇后和萧淑妃之后,武则天把目标又放在了太子身上。此时的太子仍然是李忠,虽然李忠的生母地位不高,但李治对李忠非常喜爱,这种喜爱对李忠来说并不是保护伞,反而会给他带来威胁。此前主动向长孙无忌为武则天说情的许敬宗,在武则天被封为皇后之后得到了重用,成为武则天的心腹。为了罢黜李忠的太子之位,武则天授意许敬宗给李治上书,许敬宗在奏折中表示,太子应该是皇后的儿子,既然武则天做了皇后,应该封李弘为太子。李治知道这是武则天的意思,虽然他对李忠有些不舍,但还是决定罢黜李忠。

公元656年正月,李治正式下诏改封李忠为梁王,加封凉州刺史。然后册封年仅三岁的李弘为太子。此时的李忠已经13岁,他知道政治斗争的险恶,他害怕自己被害,整日担惊受怕,并在府中请巫婆为自己占卜,不久后由于过度惊恐成了疯子。公元664年,武则天让许敬宗等人控告李忠谋反,最终李治将其赐死,死时年仅22岁。生在皇家是一件幸事,也是一种不幸,如果没有强大的背景和足够成熟的政治手段,很有可能在权力斗争在沦为炮灰。

解决完李忠,武则天开始把对准了以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来济为首的贵族集团。长孙无忌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又是皇帝的亲舅舅,背后站着强大的关陇集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武则天都无法撼动他的地位。

既然搞不定长孙无忌,武则天只好拿另外三位开刀。当初褚遂良因为以辞官要挟李治被贬到潭州,后来韩瑗和来济为其求情,希望能将他召回长安,李治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不过还是将他调任为桂州都督。武则天为了将他们三人一网打尽,让许敬宗和李义府联合上书控告褚遂良等人谋反,尽管给出的理由十分牵强,但李治还是顺着武则天的意思将他们三人罢黜。

公元657年八月,李治下诏将来济贬到浙江台州,韩瑗被贬到振洲,振洲就是如今的三亚市,在大唐时期,海南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远不是今天的旅游城市。而褚遂良的下场更惨,他被贬到了爱州,爱州位于今天的越南,这相当于直接断送了褚遂良重返朝堂的机会。褚遂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书法家,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李世民在世时,比较看重他,因此让他做辅政大臣。李世民的本意是想让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分庭抗礼,但他直接投向了长孙无忌的阵营,这对接任者李治来讲是个大忌。从这方面来看,褚遂良的政治成熟度还是不够的。被贬到爱州后,褚遂良对长安念念不忘,他曾写过一封情真意切的奏折,希望李治能网开一面将他调回长安,但还是被拒绝。公元658年,褚遂良在爱州含恨而终。

褚遂良等人被贬出京城后,李治又提拔许敬宗为侍中,至此,武则天通过李义府和许敬宗彻底控制了中书省和门下省。随着褚遂良等人被赶出政治核心圈,长孙无忌的党羽基本上都被翦除。对武则天来讲,长孙无忌是她的死敌,也是一座必须翻过的大山,如果不把长孙无忌扳倒,她就无法彻底坐稳位置。为此,她派人给许敬宗传话,让他开始对长孙无忌动手。当初许敬宗到长孙无忌府上为武则天说情,结果被无情的羞辱,许敬宗对长孙无忌也是恨之入骨,如今有了武则天的授意,许敬宗决定对长孙无忌发起致命一击。

对于皇帝来讲,最忌讳的事情就是大臣门结党营私,大臣之间内斗威胁不到皇权,而结党营私是对皇权的威胁。公元659年,有人状告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结党营私,意图谋反。李治收到奏折后当即让许敬宗审理此案。韦季方和李巢在朝堂上属于边缘人物,根本没有反叛的理由和动机,就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被安插上结党营私的罪名。许敬宗用尽浑身解数,始终没从他们身上得到合理的供词。

为了除掉长孙无忌,许敬宗前去给李治汇报审理结果时候,谎称韦季方结交朋党的目的是为了让长孙无忌再一次掌权,以便为日后谋反寻找机会,许敬宗此举直接把矛头指向了长孙无忌。

对于长孙无忌试图谋反一事,李治是持怀疑态度的,虽然他们之间有矛盾分歧,但还没达到逼反长孙无忌的地步。但为了谨慎起见,李治让许敬宗调查长孙无忌是否存在反心。

许敬宗是揣摩人心的高手,他从李治的话中听出了对长孙无忌的担忧。几天后,许敬宗又前来找李治汇报,说韦季方已经亲口承认长孙无忌准备和他一起造反。许敬宗表示,当初太子李忠被废,褚遂良等人被贬斥让长孙无忌感到不安,他觉得将来也会被贬斥,于是先下手为强,联合韦季方等人试图谋反。

许敬宗的这番话只是猜测,并没有真凭实据,但李治选择了相信。随后李治向许敬宗表达了担忧。李治说*害自己的舅舅可能会背负骂名,许敬宗则告诉李治,一代仁君汉文帝也*过舅舅薄昭,因为薄昭确实犯了错。随后李治又提出了几个担忧,许敬宗一一为其化解,让他别有心理包袱。许敬宗的话让李治打消了所有顾虑,他决定对长孙无忌动手。

公元659年四月,李治下诏罢免了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官职,将他贬到黔州。为了给长孙无忌留一点颜面,李治在物质方面给长孙无忌给予了满足,仍然按照一品大员的标准给他发放俸禄。随着长孙无忌被贬到黔州,他的权臣身份彻底结束。李治彻底实现了对朝堂的掌控,只不过这种掌控的背后还站着武则天。

如果说李治基于亲情对长孙无忌存在恻隐之心,武则天对长孙无忌则完全是恨意。长孙无忌被贬到黔州后不久,武则天就让中书舍人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长孙无忌死后,他的儿孙也未能幸免,武则天将他们全部流放到岭南为奴。当初长孙无忌诛*吴王李恪时,肯定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么一天,李恪在临终前对他的诅咒也全部应验。只不过为李恪报仇雪恨的并不是老天,而是武则天。武则天*长孙无忌也不是为了李恪,而是自身政治利益。

长孙无忌是大唐的开国功臣,为大唐立下诸多功劳,他也因此被李世民奉为凌烟阁排名首位的大臣。但长孙无忌擅权专政,利用房遗爱谋反案株连其他大臣,并试图架空李治的权力,这其中任何一项都足以让他身败名裂。权力犹如猛虎,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能够驾驭这头猛虎,可最后都成了猛虎口中的亡魂。

解决完全部政敌后,武则天开始了下一步动作,她让许敬宗给李治上了一道奏折,请求李治重新修订《氏族志》,将武氏家族列入其中。《氏族志》是一本记录门阀士族的书,里面记录了各大门阀世家的发展传承以及历史底蕴。这本书是李世民下令撰写的,实际上这本书是李世民向士族妥协的结果。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世家垄断着整个国家的政治资源,他们通过相互通婚,一直保持着家族香火不断。在唐朝科举制以前,朝中的官员几乎都来自门阀世家,比如清河崔氏、兰陵萧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为了避免家族利益被瓜分,门阀世家禁止外人与其通婚。李世民上台后意识到这种政治格局不利于中央集权,但一时间很难瓦解他们,更为夸张的是,这些门阀贵族甚至不将李氏皇族放在眼里,他们觉得李氏皇族只是暂时的,而他们门阀世家则是永恒的。

为了让李氏皇族跻身于世家行列,李世民让高士廉撰写了《氏族志》,将李氏家族列为新晋贵族。不过在排名上仍位于老牌门阀世家之后。对此李世民颇为不满,让高士廉进行修改,把李氏家族放在前面,但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当时长孙无忌、房玄龄等朝堂重臣都以与清河崔氏等世家通婚为荣,其他官员更是趋之若鹜。在大臣心里,李氏家族属于政治暴发户,无法和传统门阀世家相比。李世民作为一个强权帝王,他强烈要求高士廉进行修改,后来高士廉按照李世民的意思,将李氏家族放在第一梯队,把那些失势的老牌世家放在了末尾。

对于武则天提出修改《氏族志》的请求,李治表示了同意。李治之所以同意,一方面是想巩固武则天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想提拔庶族地主和寒门,打压门阀世家的势力。随后李治下令让人重修《氏族志》,修改完毕后改名叫《姓氏录》。新版《姓氏录》中出现了很多新晋贵族,跟随李唐起家的开国功臣都被收录其中。《姓氏录》问世在朝堂掀起了轩然大波,门阀士族不想和新晋贵族并列在一起,他们纷纷以进入姓氏录为耻。但李治推行《姓氏录》的决心非常强烈,为此他下令销毁了各地留存的《氏族志》,让《姓氏录》成为正统。

为了进一步打压门阀士族,武则天还让李治下诏,禁止门阀世家私下联姻,同时给寒门士子留了诸多晋升通道,只要他们有才华,就能入朝为官。此举让武则天获得了诸多拥护,那些非门阀士族出身,又渴望入朝为官的人,都成了武则天的拥趸。

在打压门阀士族一事上,李治几乎是毫无保留的支持武则天,在这方面,李治和武则天的政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才全力支持武则天。但在其他方面,李治并未让武则天任意妄为,一直将权力紧握在手中。当初为了对付长孙无忌,李治启用了李义府,在扳倒长孙无忌的过程中,李义府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过李义府的私德品性非常低劣,强取豪夺、买卖官职等行为时常发生,

他在朝中的口碑犹如过街老鼠,但在于长孙无忌斗争的关键时期,李治对他诸多维护,甚至不惜为他得罪其他朝臣。

随着长孙无忌倒台,李治准备敲打一下李义府,因为让李义府这样的官员大行其道,有损李治的仁君形象,更重要的是,李义府对武则天的忠诚度要远远高于李治,这让他非常不满。起初,李治只想给李义府一个教训,但李义府依仗武则天在背后撑腰,多次在言语上和李治冲撞,李治忍无可忍,直接让人搜集他之前的罪证,将其打入大牢。公元663年,李治对李义府家族进行了清算,并将其发配到边疆,永不赦免。公元666年,郁闷至极的李义府含恨而终,享年53岁。

俗话说人狂必有灾,这句话虽说不是百分百应验,但因为狂妄得到悲惨下场的人不计其数,李义府就是其中之一,他得此下场纯粹是咎由自取。李义府是武则天的绝对心腹,他将武则天的每句话都当做圣旨,但在皇帝的愤怒下,武则天也不敢出手阻拦。这件事也让武则天看清了一件事,李治能把他捧到这个位置,也能让她陨落下去。

客观来讲,李治是一个非常勤勉开明的皇帝,但想成为一代明君,不仅需要治国的决心,还需要一个建康的身体,不幸的是,李治的身体一直欠佳,病情严重的时候会头晕目眩,眼睛看不清东西。在医疗水平极不发达的古代,这属于不治之症,放在寻常人家只能坐吃等死,作为皇帝,也只能靠各种补品续命。为了继续维持国家正常运转,李治将朝政大事全部交给了武则天。

武则天曾跟随李世民十二年,知道他如何处理朝政,对于用人选人方面的事情,武则天也能得心应手的处理。最重要的是,武则天是李治最信任的人,李治经过反复考量,最终决定让武则天来代理朝政。武则天起初在处理朝政方面表现的谨小慎微,时日一久,越来越得心应手,就在她沉迷于这种状态时,李治的病情逐渐好转,慢慢将朝政大权收了回来。后来随着李治病情反复发作,武则天则很好的充当了李治的替补。权力之巅的感觉让武则天很着迷,在后续李治亲政的过程中,武则天时常在一旁指指点点,这种行为引起了李治的不满,不过为了照顾武则天的面子,李治只是暗示她,并未明确的指出来。

后来武则天请人到宫中做法事,此事被宦官捅到李治面前,并添油加醋的说武则天用巫术诅咒他人。李治对此非常反感,加之李治对武则天干政一事比较不满,因此在西台侍郎上官仪面前吐槽武则天。上官仪以为李治想废掉武则天,便鼓动李治罢黜武则天,并主动请缨起草罢黜武则天的诏书。但李治仅仅是发发牢*,而上官仪则当了真。后来李治将此事忘却,上官仪则潜心研究如何罢黜武则天。

此事被武则天知晓,她来到李治面前主动示弱,表示今后不再参与朝政大事。武则天告诉李治,她在后宫做法事是为了给他祈福,并不是行巫蛊之术。李治本来就没有废掉武则天的想法,但为了平息事件,李治只能将罪责推在上官仪身上,声称是他提议废后。上官仪作为冤大头,最终被以谋反的罪名诛*。

*掉上官仪之后,李治不但没有禁止武则天干政,反而还带着她一起上朝,他们两人被称为二圣。自此之后,大唐出现了一个千古没有过的情况:二圣临朝。就这样,被李世民冷落十二年的武则天,被李治一步步抬上了权力之巅。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