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青轩
在修缮来青轩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实地考古环节发现了房屋的原有基础,但这些基础十分复杂。“既有明代基础,也有清代的基础。清代建筑在1860年时灭失了。1949年前这里还曾有过复建。”林毅介绍。在来青轩的最初修缮方案中,刘少奇当年办公居住地的房屋数量是7间,但工作人员在搜集资料时发现了一份王光美曾经的手绘图,画的就是刘少奇办公居住地房间的格局。“这份手绘图很简单,但是它标明了当时庭院内的现状树。”林毅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们结合手绘图,特别是图上标明的从未灭失的现状树,终于确定了刘少奇当年的办公居住的房屋其实是一套拐角房,总共应有5间。
杨尚昆的日记 提供线索发现地面铺小停泥砖
在修缮来青轩之前,专家们按照传统古建做法为来青轩设计了(类似于现代地砖的)细墁地面。尽管是传统做法,但专家们仍然对此设计存疑:在1949年的条件下,会不会在整修过程中铺设这种地面?根据杨尚昆的日记工作人员们得知,在中共中央进驻香山之前,第四*军下属工程兵部队的一个排曾经用了10天时间对香山的房屋进行了整修。如此短的时间,结合当时的物质情况,似乎很难铺设更为精细的细墁地面。
多云亭
事实上,在后来的修缮过程中,施工单位将房屋内铺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泥土地面拆除后就有了新的发现。他们发现了1949年前铺设地面时留下的三七灰土垫层痕迹,而与此搭配的并非之前所设想的细墁地面,而应该是用小停泥砖铺设的糙墁地面。基于这个发现,专家们经过讨论,确定了在修缮过程中铺设糙墁地面。这一发现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接下来的修缮工作打下了基础。
修缮·细节揭秘
■其他旧址
解决地砖难题 拆旧用旧赴外埠寻找购买旧砖
由于确定了来青轩当时铺设的地砖是小停泥砖,基本可以确定其他七处旧址中也用的是这种地砖。负责修缮的工作人员便在山西、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寻找左近时期的建筑材料。“因为革命旧址原貌的砌筑、墙体和地面铺装都是小停泥砖。但是新的小停泥砖棱角分明,不像旧砖,经过风化和磨损,表面较为粗糙,且棱角已经被磨圆了,很有沧桑感。”林毅解释说。
镇芳楼
为了恢复历史原状,修缮团队用了两种思路来解决旧砖的问题:一是把在建筑调整过程中拆除的旧砖用在明面上,但这样仍然不能满足数量需求;二就是在外埠寻找、购买旧砖。找旧砖的难度很大,因为使用这种砖的、仍然保留着的建筑几乎都是文物,所以修缮团队只能去找保留下来的散砖,即便是这样也很困难,因为“每一块砖实际上都是文物”。“这些砖都得过手,既要是老砖,质量还要有保证,能够保证结构强度,要做抽样实验。”林毅说,修缮团队之所以如此重视这些细节正是因为“建筑恢复原貌之后,附着了更大的历史意义”。
即便都是旧砖,也存在年代的差别,加之使用情况以及保存情况不同,仍然存在色差。施工方需要通过浸透、附着等手段对旧砖进行加工,以此统一砖体的颜色。
几乎保持原貌 六处革命旧址修缮难度相对低
林毅介绍,修缮双清别墅的工作相对难度较低,本次修缮主要以建筑加固、配套基础设施为主。根据前期找到的照片资料,工作人员将双清别墅庭院中的地砖全部还原为与照片上相同的样式。
丽瞩楼
1949年时香山专用电话局所在的丽瞩楼在修缮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工作人员找到了一位当时在专用电话局工作的老职工。“这位老职工有美术功底,他为我们绘制的丽瞩楼手绘图相当准确。把整体的院落布局,房屋的位置点位,几间房都表现出来了。”林毅说。而这张手绘图和实地的考古挖掘中找出来之前建筑物的基础也能相互印证上,由此,修缮团队确定了丽瞩楼的修缮方案。修缮团队还在山东、河北等地采购了一批旧红色陶瓦,用来修缮丽瞩楼北一房、北二房、西房和南房屋面。
林毅介绍,剩下的5处革命旧址,在几十年的岁月中扰动很少,几乎都保持了1949年时的样貌。
修缮·绿化难点
当年没有大片绿化 恢复仅做适当补充
林毅介绍,本次修缮工作还有另一个难点——恢复1949年中共中央在香山办公时的庭院绿化情况。“可以说一点资料没有。只有几张图片能体现到当时的情况。”绿化方案也是几经推敲,修缮团队最初设计的绿化方案较为丰富,包含了一些特型树,还包含了当时中共中央*喜欢的海棠、兰花、丁香等灌木,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地被植物。但是这个方案并没有在北京公园管理中心通过:“我们一直在考虑,1949年时环境状态如何。后来我们又通过一张双清别墅的老照片和一张来青轩的老照片结合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老员工的意见进行分析。考虑到当时仅有的10天修缮时间,得出了1949年时没有进行大型绿化升级改造,只是进行了维持当时状态的一个简单修整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