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4月28日,*与朱德率领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第四军成立后,军长是朱德,党代表是*,参谋长是王尔琢,政治部主任是陈毅。
很多人可能也看出来了,在第四军的四位*中,有三位都是朱德方面的人,而以*为代表的井冈山本地派,却只有他一个人。
按理说,两支部队会师,在*的安排上应该平均分配,而且应该对本土派更倾斜一些,为什么在第四军却出现了相反的做法呢?
首先,朱德当军长,*当党代表,这都是没有异议的,也没有人能代替他们两人的作用。
接下来就得看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的人选了,先来说参谋长。
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中,原本有两人足以胜任这个职务,就是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和第一师师长余洒度,两人都是黄埔军校毕业,也都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但可惜的是,卢德铭在起义中壮烈牺牲了,余洒度则在后来的撤退途中,与*产生了矛盾,离开了部队。
至于剩下的那些人,后来虽然出了几位开国上将,比如宋任穷、黄永胜、陈士榘、陈伯钧等人,都当时都还是新兵,没有多少作战经验,自然也都无法胜任参谋长。
而王尔琢,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在北伐战争时期就担任过第三师党代表,南昌起义时担任第七十四团参谋长,跟随朱老总转战时,又担任第一师参谋长,成为朱老总的得力助手。
因此,当第四军成立后,王尔琢就是参谋长的最佳人选,没有人能代替。
再来看政治部主任,跟随*参加秋收起义的人中,也有不少政工人才,比如政工元帅罗荣桓、政工大将谭政,都是我军政治工作的杰出代表。
但是,在那个时候,罗荣桓与谭政还都只是新人,比如罗荣桓,在参加秋收起义之前,还在大学里读书,谭政也是在秋收起义那一年才参军的,之前还是小学教师,都没有什么部队工作的经验。
而陈毅,就比他们的革命经验丰富多了,1919年就参加了赴法勤工俭学,与*等人并肩作战,1923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后,陈毅又与朱老总一起率领部队转移,为革命保留了非常宝贵的火种。
因此,陈毅在第四军中的资历和地位,是仅次于朱老总与*的,由他来担任政治部主任,也是众望所归的。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的无私与大度。
其实,早在*第一次上井冈山时,就体现了他的无私与大度,井冈山原本驻扎着一伙武装,就是袁文才和王佐,*率领的部队到来,引起了两人的警惕,以为他们是来抢地盘的,*为了表示诚意,就主动给他们送去了1000条枪,这在当时可是最宝贵的物资。
正是*的无私,赢得了袁文才和王佐的信任,共同开创出了轰轰烈烈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在*看来,革命不是哪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大家一起来团结合作,部队更不是哪一个人的私有财产,只要对革命有利,能迅速发展壮大,自己担任什么职务都无所谓。
所以,在*的心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派系”、“山头”的概念,第四军也没有什么“权力之争”,谁合适做什么,就担任什么职务。
再后来,彭德怀也率领部队登上了井冈山,*同样向他们敞开了怀抱,让彭德怀担任红四军副军长,滕代远担任副党代表,共同建设井冈山根据地。
在欢迎彭德怀部队的庆祝会上,*说了一段话,很能代表他的思想:
“工农兵兄弟三个,工人是大哥,农民是二哥,兵士是三哥。工农兵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地主、资本家是少数,掌权的军阀也是少数。多数人打少数人,谁能打得赢啊?当然是多数人打得赢!三个人打一个人,谁能打得赢啊?当然是三个人打得赢!所以工农兵联合起来,就能打遍天下!”
这就是*之所以能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思想,把工农群众都发动起来,团结越来越多的人,大家联合起来,才能打败反动派,创建一个新中国!
(参考资料:《*与十大元帅》《*为什么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