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成王败寇"。而若是这较量双方都是帝王,甚至还是父子,那局面就不仅仅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么简单。而要为此寻个例证,那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肃宗李亨便是一对典型。
在很多人印象中,唐玄宗自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被处死之后便一蹶不振。故而他不仅接受了儿子李亨在未征得自己同意的情况下便在别处称帝的现实,还亲自为其举行了册命。
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十二,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省银川市境内)称帝,改元至德。此时李亨虽把身在蜀地的唐玄宗尊为了上皇,却没有因此得到朝野的认可:他手下的文武官员加起来不到三十人;登基没有按照礼制组织规模恰当的仪式;就连河西节度使接到他的命令,也"缓师以观变"。
所以李亨无奈,在称帝当天就南下去找唐玄宗,希望得到他的正式认可。
而此时身在成都的唐玄宗,还对儿子的作为并不知晓。因为身边围绕着四位宰相和百司,还有许多政事要处理,所以唐玄宗如常颁布了《命三王制》。这份平叛部署自然也提到了李亨,且还是用"太子亨"称呼他。而这恰好也说明了唐玄宗至此还是记得自己帝王的身份,没有放弃手中的权力。
不过在得知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一事后,唐玄宗还是做出了让步。
八月十六,他下达《明皇令肃宗即位诏》。但这个让步,毫无疑问,是极其有限的。
唐玄宗给了唐肃宗有关军国事务的处理权,但要求其在事后必须向自己汇报;要求各地在向唐肃宗奏请军政事务时必须让自己也知晓;自己仍保留以"诰旨"处理全国各类事务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