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斌哥
1944年夏,二战的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盟军都发动了大反攻。然而,这时在中国战场,日军发动了规模空前的“一号作战”,河南、湖南、广西的国军一溃千里。
曾经三次挫败日军进攻的长沙,从6月16日开始居然三天时间就沦陷。为什么之前国军能够用“天炉战法”取得长沙大捷,1944年就保不住长沙了呢?
薛岳
日军垂死挣扎,进攻规模空前很多人都认为1944年日军已经到了强弩之末,总兵力、装备、兵员素质都不及1941年的巅峰时刻。总体来说的确如此,但在中国战场日军仍然具备绝对的优势。
1942年初第三次长沙保卫战之后,日军有两年半的时间未再同第九战区国军交战。这段时间日军在正面战场并未损失多少精锐部队,反而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1943年美军在太平洋上全面反攻,远程轰炸机也第一次出现在日本上空;让日本陆海军都感受到了空前的生存压力。为了消灭中国境内的空军基地,以及打通连接各日军占领区的“大陆交通线”;日军大本营决心反直觉地豪赌一次,捏扁国军这个“软柿子”。
飞临日本本土的美军飞机
为此日本在1943年进行了大规模动员,在国内新组建了32个师团。这样就能替换掉之前在华北和华中执行治安战的部队。腾出来的师团和从关东军南调的部队,就组成了一支强大的机动兵团。
尽管二战日军的机械化水平偏低,但毕竟拥有比中国军队更多的重武器,后勤保障也更加充足。所以日军制订了一个打通中国战场的作战计划。那就是发挥其依托铁路、公路、水运的机动优势,将分散的日军主力集中在某一战区击破当面国军;再快速调往另一战区,实现局部以多打少。
为了这次“世纪大远征”,日军一共集中了51万兵员;并首次大量使用装甲部队。其兵力和后勤保障物资,已经超越了之前规模空前的武汉会战。而在豫中会战后日军主力南下直扑长沙,在湖南共集结了超过36万人的部队。
日军首次使用大规模装甲部队
而之前的三次长沙保卫战中,日军兵力多则11万,少则只有7万。这样国军要再想复制原来的“天炉战法”,外线国军不但无法包围进攻长沙的日军,反而会被重创。按之前的战例想要抵挡超过36万日军,第九战区至少需要集结150万人的军队;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不可能做得到。
缺少机动兵力在日军放弃一些次要据点,将其守备兵力重新集中为机动兵力时;国军却陷入了空有数量优势,却无机动兵力和总预备队的尴尬局面。
许多台湾学者都把豫湘桂会战的失利,归结于1944年4月史迪威等美国将领强迫第二期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客观地说拥有25万之众的中国远征军,可能是当时重庆统帅部唯一的机动部队。但也要注意这支部队放到滇西是一回事,放到其它战场却是另外一回事。
所谓的第二期中国远征军,其装备水平只比当时国内的中央军嫡系略好一点;和中国驻印军或日军的主力师团仍有巨大差距,这在松山之战中有充分体现。史迪威等人要求中国远征军反攻缅甸,实际上也考虑了后勤因素。若是将这些部队调往其它战场,没有了美军的空中支援和弹药供应,战斗力和国内其它部队也没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