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是长征道路上,*带领中央红军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其标志着长征胜利的最后一声号角。然而,就在这里,我军却发生了一起匪夷所思的灾难。
1935年10月7日晚上,驻扎在六盘山耿湾镇外的一支红军部队,一夜之间全军覆没,300多名战士无一生还。离奇的是,事故现场没有任何打斗痕迹,战士们浑身上下也没有半点伤口血迹,他们只是安安静静躺倒在地,显得出奇“安详”。
那一晚究竟发生了什么?300红军的死亡真相,又与六盘山“鬼门关”之名有何关联?
“鬼门关,山套山,进去容易出来难”,这是六盘山一带口口相传的一段顺口溜。
六盘山位于宁夏自治区南部的黄土高原之上,是一条狭长而巍峨的山脉。其右侧是著名的关中盆地,自西周起共有13个中原王朝将国都建在这里。而海拔超2000米、蜿蜒陡峭、浓雾弥漫的六盘山,就是一道守卫关中盆地的天然屏障,战略意义极其显赫。
不过,就如其“鬼门关”之名一样,1935年10月7日晚上,发生的这起300红军一夜之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死亡事情一度显得“离奇”。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成为了一桩未解之谜。
直到80年代末,随着两名军人科学调研工作的展开,这两起集体死亡事件的真相才终于浮出水面。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在那之前,农民住的是茅草房、土窑洞,天天爬过泥泞的土路赶牛耕地,一日三餐都得对着油票粮票斤斤计较。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红砖水泥砌成的小楼房和宽阔马路在各地农村拔地而起,还出现了华西村、西塘村这样的富裕村。
单从这些直观的变化就能看出,农村的扶贫与发展,一直都是国家对内改革的重心。尤其是在1985年后,国家针对贫困地区实施起了“开发式扶贫”政策。也就是通过帮助贫困地区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使得当地农民能够解决生产困境,实现自给自足。
举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年初大火的电视剧《山海情》想必大家都看过吧,其讲述的就是一个发生于90年代,农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剧中,涌泉村的农民集体搬到了位于宁夏吊庄基地的闽宁镇,然后在政府的扶贫帮助下,享受起三级扬水工程、大规模种植蘑菇,并积极发动年轻人外出打工,逐渐过上了富裕美好的新生活。
下面我们说回正题。1989年秋天,为了帮助黄土高坡上的农民改善用水难题,宁夏军区给水团特意指派官兵赶赴六盘山地区,对农民的用水水源进行水质的勘探调查。
需要了解的是,宁夏军区给水团是我国大西北地区唯一一个担负*给水保障任务的部队。自1974年建队以来,给水团的战士们常年奔走于西北各地,从贺兰山脉到喀喇昆仑,再到腾格里沙漠腹地,他们战胜重重困难,帮助老百姓找水打井。随着上千眼清泉接连喷涌而出,很多西北人民都得以摆脱了靠天吃水的困境,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也得到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1989年,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宁夏给水团的两名水文地质工程师王学印、王森林,第一站就来到甘肃环县的耿湾乡。这里交通闭塞,全乡上下都靠天吃饭,可偏偏气候干旱、降雨少,农民生活十分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