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灵泉碑,焦作吕涧寺碑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2-12-12 21:56:08

焦作市灵泉碑,焦作吕涧寺碑(1)

◤圣水灵泉

焦作市灵泉碑,焦作吕涧寺碑(2)

石臼窝

在胡山东麓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峪,叫圣水峪。隔峪西望,在一面山腰中的树木林荫间悬挂着一片庙宇。庙宇地势崇高,月台迭起,参差错落,雕栏如画,在松涛柏韵中,显得格外神奇壮观。因为殿宇台基下有圣水灵泉,被古人命名为圣水灵泉庙。圣水灵泉庙集山石林泉殿台坪池于一体,自古“文人学士时游于此”,“我章邑之名胜地也”。这儿是胡山最有灵气的地方。2000年1月28日,圣水灵泉庙被章丘市人民政府列为章丘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古泉流水烁灵光

圣水灵泉,当地人称作“圣水井子”。清道光《济南府志》记载:“泉出山半,流入石井,不溢不涸,祷雨辄应。”因庙宇筑台,石井早已被垒入一道高峻矗立的石墙洞内。泉井洞口方石拱劵,成倒“U”字形。洞内深、宽、高都在两米半左右。洞底即圣水井。井为圆形,井壁用大块馒头石砌甃,浑重透隙,生满了苔藓,像朵朵的绿色大蘑菇。隙缝间有清泉溢流。借助灯光的照射,满井生辉,似有圣灵之光在闪烁。井水经过大山的层层过滤,至清至洁。丰水季节,泉水经过井壁岩缝间流入台下石雕龙头喷出,蓄于一石栏方形水池内。据一位农人说,现在井壁安装了暗道水管通向附近的小李家村,供农户饮用。由于井位地势高,泉水自然流淌,所以村人用的是名副其实的“自来水”。

迎洞口的石壁上,镶嵌着一方石碑,石碑上以流畅的线条镌刻着一帧菩萨画像:菩萨乌发高髻,项戴璎珞,一手执净瓶,一手执柳枝,衣带飘然,赤足立于祥云之上。碑文是由朱家峪村朱士豕撰写。文章以神话的形式记载了康熙六十年(1721)“是岁春夏,雨水衍期,旱魃为虐。余奉杲宪(济南按察使黄炳)之诚,顶礼胡山,祈祷圣水古泉。恍然斯洞中见大士之法身……取水有顷,未数里而风云变色,随即沛泽,遍野甘霖……”于是“兹因杲宪捐资重修斯泉”。在洞内立菩萨画像碑,由黄炳题“圣水灵泉”石匾悬于洞门之上,并镌刻石联曰:“祈数滴渊潜散长空而成时雨,保万家烟火借斯泉以度丰年。”自此,古泉灵气之名传遍四方。

圣水灵泉洞外是台坪,石栏护卫。栏边坪角有石槽与石桌。石桌面中间有一碗口大小的石臼窝,半窝清水映着蓝天白云,极有妙趣。据当地人讲,臼窝中原有一石球,与臼窝结合得严丝合缝,臼窝无水时,轻轻一提,便能将石球提起,但是,当臼窝有水时,无论你用怎样大的力气,也很难将石球提起,所以当地百姓便将石球冠以“千斤石”的名字。如今,石球不知何处去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石臼是做什么用的呢?是古代道人用来捣药还是舂米?还是另有其他的故事?给游客留下了第一个谜。

五圣神祠飞来石

圣水灵泉之上是五圣祠。五圣祠墙体为青色方石筑垒,古朴厚重。上部硬山挑檐,青瓦螭顶。左右墀头为砖雕,分别镌刻“风调”“雨顺”字样。从外貌上看,屋顶为两面斜坡式,同北方传统庙宇建筑形式无异,但其内部却有了迥然不同的变化。内部墙体之上,没有檩梁桁枋,是用一块块青砖组合起来的空旷券顶,既像是圆弧形式的洞室,又像是浩茫苍穹的部分切块,结构严密,浑然一体,券护拱撑着这座古老的庙宇。在胡山极顶也有一座这样的建筑,叫老君祠。老君祠的券顶是方石结构,外面的砖瓦斜坡与装饰早已被历史的风雨所摧毁,尽管券石已经暴露在外面,但它依然坚固如初,维护着老君祠的存在,使观赏者不得不惊叹喝彩古人所发明的这种“外坡内拱”的建筑形式与技术。祠内神像已无,墙壁壁画基本不存。在中国北方有“五圣”、“七圣”、“九圣”等庙宇,根据北京颐和园中五圣祠所祀神位,五圣祠中供奉的应该是山神、土地、花神、药王和龙王五位神灵。五圣祠始建何年,已无查考。根据镶嵌在庙门左侧墙壁上的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重修五圣祠碑记》记载“旧有五圣祠一座”时间计算,五圣祠至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另据散落在庙南草荆中的两块碑文记载,五圣祠在清朝道光乙巳(1845)年和民国十五年又进行过重修,民国重修碑上记载着张家庄、李家庄、朱家峪、栗家峪、亮甲坡“胡山东麓五庄”庄长的姓名,由此可见,庙宇是由五庄共同重修的。仔细观察,五圣祠券顶下的青石墙上有梁窝的遗迹,门左上方并有一被锯断的木质梁头遗留在墙壁内,由此可知,最初的五圣祠建筑是梁杈结构的,青砖券顶是某次重修时改建的。五圣祠前有殿柱基石,由此推断,最早的五圣祠前有殿厦,不知何年何月坍塌,未再重修。五圣祠西南林中还有许多建筑遗址和一盘石碾,据村人讲,20世纪70年代,这儿还住着一户人家,石碾也许是他们留下的。

五圣祠的前面是灵官殿。在道教神系中,灵官是镇守山门、监坛护法、司掌天上人间纠察之神,其形象是披甲执鞭、虬须怒目。他的额上还有第三只眼睛,什么妖魔魍魉都看得清楚。灵官殿独立单间,矗立在圣水灵泉石壁之上,远远望去类似战争年代的岗楼一般。灵官殿前后通门,皆为青砖拱券,雕花镶嵌。旧时灵官立于二门之间,“三眼分明遍观大地,一鞭威武永护南天”,立于灵官殿前,视野开阔,可俯视大峪,仰观天象,也是夜空赏月、晨曦观看日出东山的好地方。

五圣祠北的山坡上,斜躺着两块巨石,像两座整体倾倒的墙体。山之有石,并非奇怪,奇怪的是,此处山脉(包括胡山)为石灰岩地貌,山体石质皆为裸露的石灰岩。五圣祠下的大峪山体也是石灰岩构成的,而此巨石石质却类似泰山上的绿色花岗岩,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在得不到正确答案的时候,人们便赋予了这两块青色砂岩巨石一个名字——飞来石,是从何处飞来?又为何落于此处?这是圣水灵泉庙为游客留下的又一个谜。

四圣母祠故事悲

四圣母祠建筑在圣水灵泉北面两块青色硕大砂岩蘑菇石(与飞来石同一种石质)侧,背山面阳,地势高于圣水灵泉而低于五圣祠、灵官殿,里面供奉的是泰山奶奶、白衣观音、送子娘娘、眼光娘娘。主殿建筑和五圣祠基本一致,亦是“内拱外坡”无梁硬山独脊黛瓦的建筑形式,不同的是主殿内拱为方石,比五圣祠更为坚实。殿前增加了由四根八棱青石石柱支撑起来的前厦,前厦的占地面积和主殿差不多,额枋和挑檐桁虽然被历史的风雨所摧残,但在游者的惋惜之中,仍能显示出一种“残缺之美”。八棱石柱笔直挺立,棱线鲜明,同样显示出了当年营造工匠的高超技艺,增添了这座建筑的庄严与华丽。四圣母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修于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其中,在民国重修碑(此碑现卧于五圣祠南荒草中)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悲凄的故事:“李家庄有李氏妇者……其家素贫,而孝翁姑,睦邻里。夫远贾,屡出不归,妇乃十指计生活。翁姑相继殁,代夫殡葬,诸事悉尽礼。”然而,更大的不幸又向她袭来——丈夫猝死在了异土他乡。李氏妇强忍悲痛,“泣凂亲族,多方乞贷,迎夫骨归葬,且立石焉。”残酷的人生命运,五雷击顶般的打击,使这位李氏妇精神崩溃了。她“猖狂若颠,扬言:‘吾四圣老母,能决吉凶’”,于是,乡党里人,便劝其四乡口募,为神灵立祠,弥补前世的罪孽,积修来世的善果。李氏妇不辞劳苦,不避风雨霜雪,颠簸流浪,不知用了多长的时间,化缘募集了一笔资金。李家庄人利用这部分资金于民国十四年重修了四圣母祠。显然,一位鲁迅笔下祥林嫂式的封建女性用悲惨的命运书写了四圣母祠的辉煌。

近百年过去了,岁月风雨的侵蚀,四圣母祠的前厦基本坍塌,又到了应该重修的时候了。如果人类真的有前生来世,不知道李氏妇的来生生活得怎样,幸福吗?

笔者游完圣水灵泉庙之后,口占小诗一首,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

古泉流水清,

寺庙胡山东。

人间神仙处,

灵气叹秋风。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