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家庄遗址,萧家祠庙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2-12-29 19:30:57

青州,是《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古九州之一,“海岱惟青州”,大体指起自渤海以南、泰山以北,涉及河北、山东半岛的一片区域,地为肥沃白壤。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青州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多处可圈可点的历史文化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下面为您盘点青州部分文化遗址,了解岁月痕迹背后那些不灭的文化故事。

萧家庄遗址

该遗址在青州城东15公里,谭坊镇萧家庄西北,弥河东岸。遗址长宽各约500米,高出地面3米,文化层2.5米左右。1965年秋发现试掘,出土龙山文化时期的陶觯、石铲、石刀、石凿、石锛,商代的铜钺、骨铲、锦簋等。还有西周至汉代的部分遗物。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郝家庄遗址

该遗址在青州城东10公里,黄楼镇郝家庄西1公里,弥河东岸。遗址东西约250米,南北约100米。1981年发现,1983年发掘,出土一批陶、石、骨器。证明是龙山文化晚期和岳石文化中晚期遣址,是自发现岳石文化以来,山东省已发掘的同期遗址中唯一能分期断代的一处。出土文物被定为岳石文化郝家庄类型,编入1985年《中国考古年鉴》。

桃园遗址

该遗址在青州城东北10公里,东夏镇桃园村南。是山东省发现的第二处北辛文化遗址,也是青州市迄今发现的最古的文化遗址,1977年发现。遗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150米。东为弥河故道。遗址分四层,第一层耕土,厚0.5—1米;第二层深灰土,厚0.15—0.75米,内含龙山文化时期陶征;第三层浅灰土,厚0.3—0.5米,内含大汶口文化类型陶片;第四层仅见一灰坑,内有北辛文化遗物。出土的器物标本有北辛文化时期的来沙褐陶鼎口沿、鼎足,大汶口时期的钵口沿、漏形器等陶片,龙山文化时期的齟、鬻、罐、杯、壶等,还有商周时期的鬲、簋、豆等。

臧台遗址

该遗址在青州城区北18公里,何官镇臧台村北。1979年发现,1981年—1984年调查。遗址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1200米,文化层厚3米以上。遗址西南角有一大型夯筑台基,名臧台,高约15米,台基东西、南北各150米左右。遗址西北角另有一台,名马陵台,台基南北约120米,东西约80米,高约6米,呈南高北低三层台阶状。两台相距1200米,中隔东台后村。两台均为三次分层夯筑:一为始筑,土质单纯,未发现遗物;二为整修,时在战国;三为重修,时在汉代。

在臧台西北角出土大型石块300块。每块长、宽、高均60厘米左右,为大型建筑基础。出土的陶器有大汶口时期的鼎足,龙山时期的篮纹陶罐、鼎口沿,商周时期的鬲足、盔形器,春秋时至汉代的豆、盆,还有大量的筒瓦、板瓦、花纹铺地砖、花纹壁砖、素面半瓦当等。

凤凰台遗址

该遗址在青州城北20公里,何官镇杨家营村东500米处。1979年发现,1984年挖掘。遗址东西宽150米,南北长300米。中心部位有一城基,城墙南北长270—280米,东西宽172米,墙体厚9—13米,残高2米左右,南墙有6米宽的城门缺口。城内南半部有24000平方米的大型活动面,北部为大型夯筑台基,现名凤凰台。发现有建筑群基础与大型粮仓基础。出土文物有刮削器,龙山文化时期的陶鼎、陶鬻、三足盘,有商周的素面陶鬲、盔形器、陶簋,有春秋时期的罐形豆、彩绘陶壶、彩绘陶豆,陶井圈等。

广县城遗址

广县城建于西汉初年,故址在今市区西南楼楼山北麓下圈村周围,东邻瀑水涧,西邻南阳河。广县,是商“奄”、周“丰”的故地,汉初设县。汉高祖功臣召欧被封于此,食邑2600户,为候国。经考古工作者勘探,古广县城南北约400余米,东西约500除米,占地面积大致400亩。大约仅能容纳几百户居民,主要居住着召欧的家族及其属官、奴仆等。

关于广县城是否是汉代青州的治所,历代都有争议。《益都县图志》考证说:

《水经注》:“阳水,径广县故城西,旧青州刺史治。”《齐乘》云:“汉置青州刺史,不常所理,郦氏之说非也。”按:《齐乘考证》主郦注,而黜于氏,人多从之。考《通典》:“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循行部,录囚徒,考殿最。”《潜邱札记》:“西汉刺史乘传车,无常治,不比东汉。”检今本《汉书·武帝本纪注》:“作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然以杜代之说证之,“有”字必“无”字之讹。师古注本:“应劭,汉官仪。”劭,东汉人,当明汉制,则于氏固未尝误。潜邱阎氏盖犹得见《汉书》善本耳。郦氏所指,或刺史按部所居,如今所谓行馆耶?《续六书通》所收汉官印有“单车刺史”,则《通典》所云“周行郡国、无常治所”者,信而有征矣。

看来,广县城曾经是“刺史按部所居,如今所谓行馆”,西晋永嘉五年(311年),曹嶷筑广固城,广县并入临淄县,县治广固城,广县城址湮没。广县城前后存在了515年。广县故址曾有一尊高3米、重4吨的东汉石人,称”跪姿石俑“,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存山东省博物馆,青州博物馆有复制品。

广固城遗址

广固城旧址在今城区西面,尧王山前1.5公里,东濒北阳河,面积大约1平方公里,为前赵刺史曹嶷所建。当时,兵戈不息,战乱纷起,曹嶷见临淄旧城不便据守,便新建广固城。“有大涧甚广,因以为固,故曰广固”。把青州、齐郡、临淄县三级政府迁入城中,成为海岱之间最大的都会。曹嶷筑的广固城,面积太小,只供官署、屯兵及官吏家眷居住,称小城或内城。而众多的士族、百姓、商贾等则居住于城外,跨越北阳河两岸,形成外城,或称大城。大城的面积大约不少于2平方公里。如遇到战事时,外城军民迁入内城据守。如慕容德攻广固城,东晋守将辟闾浑迁8000余户入守广固城内城。

南燕国定都广固城后,设燕都尹。此时广固城十分繁荣,居户有数万之多,仅鲜卑、胡、羯等少数民族有3000余户,还有大量的河北望族及其家丁、部曲。皇室及王公贵族居住内城,广大士民百姓仍然住外城。东晋义熙六年(410年),刘裕灭南燕,夷广固城为平地。广固城作为山东地区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存在了100年。

东阳城

东阳城旧址在今青州城区南阳河以北、尧王山路以南。东晋大将刘裕灭南燕后,留羊穆之为青州刺史。羊穆之便在南阳河北岸东阳陵另筑东阳城。今南阳河古称阳水,北阳河古称浊水,新城因在浊水之“东”、阳水之“阳”,所以名之“东阳”。

当时的东阳城东西长而南北狭,面积大约有2至3平方公里,比广固城内城要大许多。不仅有各级官衙、兵营,也居住士民百姓。东阳城继广固城后仍为青州、齐郡、临淄县的治所。北齐天宝七年(556年),北齐政权调整区划,扩大县的规模,益都县的县治从今寿光城南迁入东阳城。宋代以后,东阳城遭战火破坏,地方官衙多迁入南阳城,遂逐渐成为南阳城的北郭,明清时称为北关。

南阳城

对于南阳城的始建时代,嘉靖《青州府志》记载:“北齐废东阳城,迁筑于阳水南,为南阳城。”但据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南阳城始建年代还要早,大约形成于北魏。北魏时期,青州无大的兵革,人口繁衍增多,东阳城难以容纳。熙平二年(517年),北魏重修东阳城时,便在阳水之南修南郭,这就是最早的南阳城。因在阳水之南,故称南阳城。

到北齐时,南阳城已形成很大规模。隋唐时期,南阳城发展迅速,规模超过东阳城。所以,当时的青州总管府、青州都督府和平卢淄青节镇等军事机构皆驻南阳城。北宋末年,东阳城毁于战火。因而从金朝开始,益都府署、转运使司等行政机构也迁到南阳城。唐、宋、金、元数朝,青州城规制宏伟,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元代李璮割据时,曾迁数十万军民入城据守,由此可见青州古城的规模。

明朝建立后,对全国各地的府城、县城,规定标准进行重修。此时,青州的南阳城也得到大规模的修筑。整修后的南阳城,“增崇数尺,垒石甃甓”,加大高度,砖石筑城,城墙高12米,护城河宽12米,城西、城北依托南阳河,雄伟壮观。城四周绵延长达13里,设四门,每门双层,中有瓮城。南门叫阜财门,东门名海晏门,北门名瞻辰门,西门名岱宗门。从高处俯瞰,如卧牛形状,所以,南阳城又俗称“卧牛城”。

青州府署遗址

明清青州府衙门,位于南阳城东北,即今蚕场一带。明朝初年,青州府署原设在城内西北,即元益都路总管府。明洪武五年,下诏建立齐王府,知府张思将府署迁往城东南。洪武十四年,知府周彦皋又将府署迁到城东北处。府署经历代知府多次修建,规模宏伟。据记载:“前为大门,再进为仪门,为正堂,颜曰‘至道’。后为川堂,为印堂,颜曰‘希范’。堂后有亭,建题名碑。后为正宅,久圮。”康熙三十八年,知府张连登重修。并写有《重修青州府治记》,记载:“以三堂旧址为判牍室,缭垣数堵。堂后,构室七楹。稍东北瓦砾场也,芟除之,为室亦七楹。又东厢北为槐荫轩,楹凡五,以接宾僚。东北有石台焉,葺新之。南北为室共四十有四,东西内外为室共六十有三,其因旧补苴者,举不在数,庖湢之舍,廥积之所,骑射之场,刍牧之厩,靡所不创。”府衙正堂前为戒石坊,东西两厢曹吏房。仪门外东为土地祠,循夹道向东,再向北是同知署,西北为经历厅。

益都县署遗址

明清时期的益都县署,位于“城东隅近北门”,即今市政府大楼处。该处原为晋朝的燕行宫、金国的统军司、元朝的普照寺。益都县署在元朝之前,治东阳城,地址无考。从元朝始,移入南阳城。县署的规制,据《益都县图志》:载,“前为大门,稍进,为仪门,为戒石坊,为正堂、为退堂,各五楹。后为县宅,前堂后寝,寝后有楼,亦各五楹。正堂前翼,以曹吏房左右,各若干间。堂东为库,西出为典史宅,久废。其南为狱。仪门东,为土地祠。祠后,为县驿。”县衙经过知县张镐、张舜臣、胡宗宪、何廷锦、张贞观等人的多次修缮。

(上) (古青)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