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板仓历史沿革,板仓自然保护区旅游介绍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3-02-09 09:37:2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长沙板仓历史沿革,板仓自然保护区旅游介绍(1)

图为杨开慧故居。李宝才/图

长沙市东北不远处,有一个叫板仓冲的地方,它是杨开慧烈士的故乡。2020年9月9日逢*主席逝世44周年,我第二次来到这片红色的土地瞻仰,表达发自内心的尊敬与怀念。

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诞生于板仓,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代。1913年随父亲杨昌济迁居长沙,与怀着改造中国与世界宏伟理想前来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相识。1918年杨昌济到北大任教,举家迁往北京。同年8月,*来到北京,杨开慧有机会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阅读《新青年》、《新潮》等,初步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并成为*最真挚的朋友。

1985年:初到板仓

板仓是长沙郊县长沙县的一个村,现在叫开慧村,位于长沙市西北120华里处。

1985年从3月到7月,我来到这里参加国家文物局培训课程。那时的长沙市区面积不大,人口不过几十万。长途汽车开出不久,便进入渐窄的县级公路,路上基本没什么车辆,客车在江南的丘陵、稻田和乡舍间爬行,不长的距离需要跑两个半小时。到达的第二天就参观了杨开慧故居、纪念馆,祭扫了烈士墓。

1920年冬,杨开慧与*结婚。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湖南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随后跟随*转战各地。1927年*送杨开慧母子回到长沙板仓老家,然后来到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

此后3年,杨开慧参加板仓一带党组织会议,坚持为革命做宣传工作。1930年10月,杨开慧不幸被捕,11月14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枪*在长沙识字岭,年仅29岁。

杨开慧故居坐西朝东位于板仓冲的正中央,其南、北、西三面环山,门前是个小广场,东面一条蜿蜒的山路直通汨罗江畔。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面积120亩,现存大小房屋36间,为土砖木结构的农家院落。大门刻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门联。房屋以堂屋为界,北院为父亲杨昌济家,南院是杨开慧叔父杨瑞生家。

杨开慧牺牲后,亲友收敛了烈士遗体,星夜运回板仓,安葬在杨家公山下的棉花坡坡阴。*得知噩耗,悲痛地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并托人寄银元30块为烈士修墓立碑。铭刻“毛母杨开慧墓”、“男岸英岸青岸龙刊”石碑于墓前。

1985年时的板仓纪念馆周边十分清静。纪念馆所在的开慧村大约10平方公里,有2000多亩耕地,三四百户人家;附近几乎寻不到商店,村里仅有一家不怎么开门的饭店。每天仅有三班长途汽车通往长沙,打电话也不方便,仅纪念馆有一部干电池黑色摇把电话机,与省外联系需要转接几次。

杨开慧故居南侧是板仓纪念馆,是一排坐西朝东的平房。中间是穿堂门,南北两侧是面积数百平方米展室和接待室。纪念馆于20世纪60年代兴建,当时的条件还很简陋。展室内陈列了杨开慧烈士和父母的主要生平事迹,几个老式玻璃木头展柜里摆放着不多的文物,只有两根荧光灯棍作为文物照明灯。

棉花坡是一个不足20米高的小山。西北高,东南低。从山脚至墓区由三层梯形平台相连,陵园内除了杨开慧烈士墓外还有其祖父杨书樵与父亲杨昌济的合葬墓以及堂弟杨开明烈士墓。杨开慧烈士墓冢在最上层正方形平台之中,墓碑横置斜放,汉白玉石质,刻楷书碑文“杨开慧烈士之墓”。其下镌刻*撰写“杨老夫人与开慧烈士同穴”的题记。四周苍松环绕,树龄已有十五六年的样子,足有手腕粗,两三米高。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杨开慧烈士墓旁修建了纪念亭、纪念塔。1967年建立了烈士陵园。1969年,当地政府将烈士遗骨迁移到棉花坡坡阳新墓址,并与1957年病逝的母亲向振熙合穴。1972年和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分别将烈士陵园和故居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当时板仓尚是远离城市的乡村,交通、通讯十分不便,所以来馆参观者不多。国家文物局在这里设有人才培训中心。所以板仓也是新中国文物事业的人才培训基地。

长沙板仓历史沿革,板仓自然保护区旅游介绍(2)

焕然一新的纪念馆建筑采用了白墙青瓦的江南风格。序厅是一组《慨然赴死》雕塑,为杨开慧烈士面对生死考验时选择慷慨就义的英勇形象。雕塑两侧的墙壁上,是*主席的《贺新郎·别友》和《蝶恋花·答李淑一》诗词。李宝才/图

2020年:重识板仓

今天的长沙县已与长沙市连为一体,成为大都市的一部分。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密集的公路网,远不是三十多年前市郊的概念,长沙到板仓可沿京珠高速公路直达,时间用不了一个小时。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地博物馆、纪念馆发生了巨大变化。1994年中宣部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对象以及一系列具体措施。1995年,民政部确定了第一批10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居依旧!与35年前相比,杨开慧故居保护得依然很好。1990年8月维修时,在卧室后墙离地面约两米高处的泥砖缝中又发现一叠杨开慧烈士1930年元月为怀念*而写的手稿。这是自1950年和1982年分别在故居前院菜地和靠近杨开慧卧室屋檐梁架与斗拱结合处发现两批烈士遗物和手稿后发现的第三批遗物,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棉花坡烈士陵园周围的松柏树粗壮和高大了许多,已有十来米高。1990年政府在陵园中央塑建了杨开慧烈士全身汉白玉像,修建了以60条弧形花岗岩框边、直径14米的圆形花坛及汉白玉浮雕花圈。

2007年,长沙县政府治理了杨开慧纪念馆周边环境,拓展了馆前广场,树立了景区标识标牌、增加了景区视频监控和背景音乐系统,建设游客接待中心、添加了影视放映厅等配套设施。重建了纪念馆,馆舍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2010年11月16日,在杨开慧烈士就义80周年和毛岸英烈士为国捐躯60周年之际,新馆对外开放,馆名由板仓纪念馆改为杨开慧纪念馆。

新馆分三层。整个展览陈展形式设计新颖现代,符合人们审美需求,各种材质的塑像及半景画和文物结合恰到好处,展陈中现代工艺和材料以及必要的声光电技术的应用,科技含量高,教育内容灵活多样,十分清晰生动地体现了主题的内容。

随着杨开慧纪念馆的重建,陈展水平的提升,烈士陵园的整修,周边环境的治理以及交通状况的改善,今天我看到的烈士家乡景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周边公路上每天来往车辆川流不息,纪念馆广场停满车辆,来参观的游客每年达几百万人次。现在,杨开慧纪念馆是湖南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首批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国家4A湖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

纪念馆红色文化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现在周边群众生活环境大为改观。一幢幢规划有序的白墙灰顶建筑代替了过去的土坯房舍。宾馆、饭店、店铺商号和文化设施比邻而立,热闹的场面将开慧村映衬出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景象。

90年前的烈士鲜血没有白流!杨开慧生前的伟大理想正在变为现实。

(作者系河北省博物馆学会副会长)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