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的独特之处,丽江古城最高处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3-04-15 22:28:38

古城人把对大自然以及人文历史的理解、尊重和热爱,淋漓尽致地融汇、倾注到了这座小城之中。

丽江古城的独特之处,丽江古城最高处(1)

▲丽江古城的木府。(丽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供图)

在古城人心目中,水是吉祥之源,不少人家将河流引入宅院,任其来去自由地流动于内。善待山水、善待树木的传统是古城制定各种乡规民约的基础,至今还保留着不少“禁止在河边*生污染水系”“禁止跨河筑楼侵占水系”“禁止采土挖石”等主题的石碑。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古城民众曾竖立象山封山护林植树碑,旨在保护滋养水源的象山。四方街西侧的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居民利用西河与东河的高差冲洗集市和街面,也喜欢用水桶提水冲洗门前的五花石街道。冲洗过街道的水会流回河里,流向下游的乡村灌溉农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周游列国、在丽江居住了8年的俄裔作家顾彼得,称这里是其所见过的唯一每天用溪水冲洗街市的城市。

当然,水首先是丽江人的衣食之源。不用来自雪山的水,便做不出古城各种可口小吃。闻名遐迩的“丽江粑粑”就非常讲究水的质量,制作者通常在凌晨汲取最纯净的泉水以做出地道纯正的美食。

古城中有从不干涸的白马龙潭和水井,居民也创造出了“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利用喷涌出的泉水,依照地势高差修建成三级水潭:上面饮用,中间洗菜,下面洗衣服,即“三眼井”。这般连环井的用水方式在古城到处皆是,体现了独具匠心的用水爱水传统。

作为高原水城,丽江古城也是别有风致的“桥城”,数百座石桥横跨大河小溪。有桥就少不了“桥市”,特定的桥卖特定的货,远道而来的山民在桥市里卖麻布、兽皮、黄鹰、草药等山货,附近的商贩则在桥上卖花生、甘蔗等。至今,这些石桥仍是售卖农副产品和传统手工制品的场所。

丽江古城的独特之处,丽江古城最高处(2)

▲云南丽江古城灯火繁华,游人络绎不绝。(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石桥还是婚恋的“鹊桥”。纳西族自古就有社交公开、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传统,每逢节庆,年轻人便在夜色降临后群聚桥上寻找意中人。他(她)们身着传统盛装,对山歌、弹口弦、吹树叶,不仅对唱的民歌是诗体,那竹片口弦吹奏的竟也是五言的民间诗歌。这一点,也算得上古城“具有突出且普遍的价值”的生动体现吧!

洛克博士在中国西部27年漫长的实地探险、考察所取得的成就令人赞叹,其中尤以他对丽江和纳西族聚居地的深入研究最为瞩目。大至历史、宗教,小到植物、地名,他都如数家珍。所著《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至今仍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纳西东巴文化的经典著作,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里的一往情深。

我曾有幸与洛克唯一传承纳西文化衣钵的学生雅纳特教授共事,与他合作开展相关研究。我在欧洲访学期间,也见识了洛克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从1997年丽江古城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到2003年纳西东巴古籍文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都与洛克当初对东巴文化和古城的研究、推介分不开。

丽江古城的独特之处,丽江古城最高处(3)

▲洛克1923年拍摄的丽江四方街。(杨福泉 摄)

1638年,徐霞客受纳西土司木增之邀来到丽江。二人一见如故,在解脱林谈诗论文,夜话人生。徐霞客惊奇这个边邑之王似乎得雪山之精华的风骨神韵、文韬武略,欣然提笔为其诗文集《山中逸趣》作跋。据史家考证,徐霞客为人作跋,“海内殆无第二篇”。木增以纳西族的待客大礼盛情款待,用青松毛铺地,摆出的美味菜肴也让徐霞客感叹不已。

之后,徐霞客又应木增之请,在万德宫指导其四子木宿学习中原文法,木宿则回赠以丽江特产“丽锁红毡”。身体衰弱的徐霞客离开丽江后返途困顿、贫病交加,木增派遣数名精壮之士用轿子将其千里迢迢送回故乡江阴,历时156天。相传临终前的徐霞客曾嘱家人将其坟墓朝向丽江,聊表深情。

如今,位于江阴的徐霞客故居的展览中,有诸多讲述他和木增之间情谊的内容。显然,他们的友情早已长存于丽江的山水间。

方国瑜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师长,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开始跟随方先生、和志武先生学习纳西族历史和东巴象形文字。他们的言传身教尤其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我个人、对我们这一批研究者的影响十分深远。

当年方先生代表纳西族人民向党中央献上的锦旗,抒发了我们云南各民族共同的心声。时至今日,丽江古城作为多民族聚居社区,弘扬交往交流交融的优良传统,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确实让人感到欣慰。我想,这正是我们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文化遗产的生动实践。

丽江古城的独特之处,丽江古城最高处(4)

▲位于丽江古城的方国瑜故居。(图片来源: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

比如,古城大研街道北门社区居住着纳西、汉、藏、回、白、彝、傈僳、普米等民族的群众,还有来自美、法、德、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的居民,大家相帮互助、和睦和谐,真正是亲如一家。又如方国瑜先生的家乡——文林村,生活着纳西、汉、白、藏、普米等10多个民族,乡亲们时常和游客一起欢度春节、中秋节、三多节、火把节、雪顿节、阔时节等,同吃“民族团结长街宴”。2018年北门社区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19年文林村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丽江古城的独特之处,丽江古城最高处(5)

▲从丽江古城远眺玉龙雪山。(丽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供图)

早在1986年,丽江古城就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古城逐渐演变为旅游胜地,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如今,丽江古城有不少街道上的原住居民已经搬迁到城郊小区,但北门街、文林村等社区仍有很多当地居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新丽江人”到古城定居兴业、融入当地。

近年来,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腾出27个公房传统院落,用于展示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兴建了历史文化展示馆、十月文学馆、徐霞客纪念馆等,对文化名人故居实施保护修缮。

我认为,如今各族居民要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打造当代古城新的文化成果。其实,文化变迁是正常的,但变迁中的文化是否无愧于世界文化遗产地,取决于当代古城各族居民的文化创造力。

丽江古城的发展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可借鉴之处,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是大力培育和弘扬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古城历来具有广采博纳各民族优秀文化,广泛吸引各民族人才的传统,所以形成了小小一个古城就有200多种姓氏的居民格局。

第二是注重传承保护、创新交融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古城各民族文化自古以来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在“根深干壮”的基础上“枝繁叶茂”,才得以互补共生地建构出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遗产”。

第三是着力构建各民族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就如同古城格局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商贸交易与日常居住融为一体,要通过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营造环境氛围,不断推动各民族乃至各国居民邻里相亲、氛围融洽,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作者杨福泉为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本文刊发在《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10期)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