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国古城遗址基因,虞国城墙全景图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3-04-17 03:12:46

▲平陆地窨院

“远看似平地,走近才见城。城门开四面,门道地缝中”。这是笔者考察此城后的感想。鄍,有城而无城垣,无论是房屋,还是窑洞,均筑于地下或曰地平之下。远远望去,恰似平地,看不到什么东西。这是该城不同于同期城址的明显特征。

那么,它是怎样的结构呢?从现有的城址轮廓与遗迹看,当时的鄍城在城中偏南掘地为大池,大池中建屋,供贵族所居。

虞国古城遗址基因,虞国城墙全景图(33)

▲平陆地窨院雪景

城北以单个“地窨院”相连或借用巷道两边为出口,掘地为小池,在小池四壁凿洞造屋,为民所居。该城借用由北往南之巷道为排水设施系统,规划科学合理。

从现在尚存的北门、西门、东门情形看,当时凡进鄍城,必经过一段地下路壕尚能入门。以北门、东门为例,现存的通往北门、东门的地下路壕竟分别长达约200米和160多米,路壕距地面6~7米深,上口宽5~6米,路壕底面宽3~4米。

虞国古城遗址基因,虞国城墙全景图(34)

▲虞邑鄍城东门入口路壕 作者摄

《太平寰宇记》所记鄍城“周回四里”,结合古代300步为一里,一步五尺(或六尺),汉代1尺为23.3厘米,宋代1尺为32.9厘米测算结果,与其所记完全吻合。鄍城为何称鄍?前人无释。《辞源》释“鄍”:“春秋虞邑,……地在今山西平陆县境”。

笔者若不是亲临其境,绝不会感悟到此城称鄍的原因。故笔者认为:古代“鄍”通“冥”。鄍邑,暗城也。

所以我们也可体会到,为什么《太平寰宇记》在记述鄍邑时,说其“周回四里”,而未标明其“城垣”周回四里,原因正在于此。

现鄍城遗址东南,直线距离约500米范围之内仍保存有当时的军事预警设施“烽火台”遗迹4处,距北城壕以北约400米范围之内也发现“烽火台”遗迹2处。且彼此之间距离很近。

笔者从南往北,用步测量过鄍城东南现存的4处“烽火台”之间的距离,其中第一个到第二个之间约55米,第二个到第三个之间约65米,第三个到第四个之间约160米。可见当时鄍邑军事防御设施之一斑。

虞国古城遗址基因,虞国城墙全景图(35)

▲鄍城北一号烽火台 作者摄

尧店滑里春秋墓群,在槐下村东北约3公里处,发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八十年代后,曾屡遭不法分子盗掘,曾先后出土过青铜鼎、编钟、编磬等重要文物。经考证,笔者认为此墓群当为“鄍邑”贵族的墓地。

所以说“鄍邑”非“茅津”,鄍邑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圣人涧镇槐下村境内。从鄍邑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看,正好在“大阳故城”东北二十里;在“古虞城”东南约二十里,而不是像有些学者所说的在“虞国(古虞城)西南约二十里”,完全是南辕北辙。

既然“鄍”非“茅津”,“鄍”也非虞坂——虞城——颠軨“虞道”上的某一个点,而且,文献上也从未记载晋“假虞伐虢”途必经鄍。那么,笔者认为:“鄍”虽为虞邑,但晋“假虞伐虢”未曾过“鄍”。

从古代平陆所设的铺递(驿站)东北路:“盘南铺、白土铺、八政铺、太宽铺、軨桥铺、张店铺”铺与铺之间的距离、走向看,从下阳至盘南,再从盘南至八政到太宽,路途并不经过茅津。

乾隆版《平陆县志·疆域》铺递附:东北路“白土铺”条下明确标记:“西至盘南铺十里,北至八政铺十里”。地当傅岩之西,在今圣人涧境内。

所以说,历史上从虞城——颠軨——傅岩往西至盘南,沿河往下阳有一条故道可循,因为元代时平陆县治即今“平陆老城”,铺递总铺设在县治东关。老城西二里即“下阳城”。

铺递道循自然古道则为常情,所以说,茅津虽为古盐道“虞茅道”之南端终点,但并非是晋“假虞伐虢”的必经之地。因为从“傅岩”往西至“盘南”抵“下阳”,至少要比绕道“茅津”抵“下阳”少行二十里。想必晋军伐虢不会舍近求远。

故笔者断言:晋第一次伐虢邑克下阳,是从晋都绛(山西翼城天马)发兵,经虞坂——虞城——颠軨——傅岩——盘南——下阳;第二次伐虢灭上阳,重走第一次“虞道”经傅岩、盘南至下阳,再从“太阳渡”过河取虢都上阳。原路师还,顺道灭虞,返晋都绛。皆不经过茅津渡与虞邑“鄍”。

06

“下阳”非孤城,虞、虢有分界

前文提及,公元前658年与655年晋两次“假道于虞以伐虢”所假之道,必经虞坂一虞城—颠軨,然后入“戎人”和“夷人”杂居区经傅岩至盘南,入虢境,与“鄍邑”、与“茅津”均无涉。

那么当时黄河以北,虞、虢的分界在那里?茅津当时属虞,还是属虢?

根据史念海教授的研究:春秋时期,在黄河流域“这个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乃是周王朝及华夏诸侯立国的处所,其外则居住着非华夏民族。甚至华夏诸国间也间杂着一些非华族,今陕西临潼县于其时有骊戎,今山西平陆县有茅戎,今河南兰考县和山东定陶县间有戎人。这些非华族的居地并非一直固定下去,有的还曾不断迁徙”。

《水经·河水注四》云:陕州“北对茅城。故茅亭,茅戎邑也。”《春秋·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崤尸而还”。

由此可见,此时的“茅戎邑”既不属虞,也不归虢。是游离于虞、虢交界之外的一个“戎人”部落的聚邑。那么,在黄河北岸(现山西平陆境内)虞、虢的分界在那里?

《水经·河水注四》云:沙涧“水出北虞山,东南径傅岩,历傅説隐室前。俗名之为圣人窟。孔安国《传》,傅説隐于虞、虢之间,即此处也。”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当时的傅岩(今平陆县城圣人涧)也既不属虞,也不属虢。也为“戎人”或“夷人”杂居区。否则,孔安国《传》不会如此下语。

笔者认为:虢之“下阳”尽管位于黄河之北,与虢都上阳隔河相望,但不可能是一座孤城,当时其城外还应有广阔的土地及分散的村落。

据笔者从历年积累的田野考古资料分析:现山西平陆沿山及山前平原地带应为虞所辖,西至洪池,东到三门望远。

东西长约200里,南北宽20至30里。虢在黄河北岸的领土主要分布在“盘南”以西至“洪阳”沿河一带,东西约长60里,南北宽6至10里。盘南以东的茅津至砥柱至渔林(今平陆曹川镇境内)约百里之内沿河一带与今平陆三门与坡底之间的“畔沟”以东山区,均为“夷人”或“戎人”杂居区。

结束语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生前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笔者重蹈晋“假虞伐虢”之道多次,敢问路在何方?何处才是战场?

故云:公元前658年与655年晋两次“假虞伐虢”之役的行军路线:第一次伐虢克“下阳”,是从晋都绛(山西翼城天马)发兵,越中条山经虞坂——虞城——颠軨——傅岩——盘南——下阳;第二次伐虢灭上阳,重走第一次“虞道”经傅岩、盘南至下阳,再从“太阳渡”过河取虢都上阳。原路师还,顺道灭虞,返晋都绛。

晋第一次“假虞伐虢”,其战场在虢之下阳,所假“虞道”与虢之下阳均在黄河以北。第二次晋“假虞伐虢”灭虢都上阳,师还灭虞,其战场分置于黄河南、北。

虞城即今平陆“虞公故城”。虢邑下阳,故址即今平陆县张村镇太阳渡村南金鸡堡与门里自然村“下阳城遗址”;虢都上阳,故址即今河南三门峡市李家窑遗址。

上阳、下阳虽分置大河南北,但实为一虢。晋“假虞伐虢”所假之“虞道”,主指“虞坂——虞城——颠軨”路段。虞坂即盐坂、即青石槽。颠軨即軨桥。宋代以前平陆所设县治均在“大阳故城”,即今茅津渡以东约两公里“下滩”一带。所谓“平陆老城”,始建于金。

春秋时期,傅岩、茅津既不属虞,也不归虢,而是“戎人”与“夷人”的杂居区。鄍邑非茅津,槐下有鄍邑。晋“假虞伐虢”并不过鄍。古代“鄍”通“冥”,所谓“鄍邑”,此乃暗城也。

- END | 运城文旅 -

上一页56789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