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沿着地势绵延数百米,虽然条件简陋,但挡不住人来人往。
周一清晨,家人还在睡梦中,居住在万柏林区红沟靶场路的李贵宝悄悄起身出门,蹬着自行车一路西行,去寻找沾着露珠、带有泥土气息的蔬菜瓜果。它们,隐藏在西山脚下的早市之中。
自己种菜自己卖
跟随着李贵宝,记者沿着九院沙河快速路往西走了约20分钟。“快到了。”李贵宝说。记者也觉得不远了,因为路上的行人多起来,和两人相对而行的人手里拎着茄子、豆角等蔬菜,已经开始往家走了。
来到桃杏小区西侧,李贵宝停下自行车,告诉记者:“今天是桃杏村赶庙会的日子,比平常更热闹些。”可不是吗?道路两边摆满摊位,顺着地势绵延而去。挤进来来往往的人群中,记者跟着李贵宝转悠起来。他的目标很明确——附近村民自己种的蔬菜。
一块塑料布铺在地上,放着几把小葱、几堆儿小白菜,还散落着十几个水萝卜,一名老大娘“坐镇”其间。李贵宝一手拿起一把小葱,一手扒拉扒拉挂在葱须上的泥土。“你看看,土还有点潮,一看就是刚从地里拔出来的。”老大娘说,这都是早上出门前摘的菜。递给老大娘一元钱,拎着一把小葱,李贵宝开始憧憬小葱拌豆腐的美味。这家买两根黄瓜,那家挑几个西红柿……李贵宝也不多买。“够一两顿饭吃就行,就是图着个新鲜。”
退休工人刘大妈告诉记者,附近的村民、也有矿上的退休工人或家属利用自家的院落或者山坡空地,种植蔬菜瓜果,家里吃不完就在早市出售。“新鲜,不上化肥,比超市、集贸市场买的有味、好吃。”她顺手掰下半根黄瓜递到记者鼻子跟前,“闻闻这味道。”
光吃不买没障碍
在早市里一边走一边逛,一些和记者一样初来乍到的新人还得适应这里的风格。
一位陪着妈妈的少女站在摊位前,看着樱桃堆在一起,退去了超市、水果店里包装盒的精致保鲜膜。可以直接下手吗?或许她还在犹豫。摊主的大嗓门已经响起来:“闺女,看啥看,光看顶啥用?动手抓上吃啊,不吃咋知道好不好,不好吃就给‘饿’(我)扔下。”一通西山土话,把周围人都逗乐了。
“头一茬的杏儿,树顶上摘下来的。”记者在一个摊位前刚停下脚步,摊主夫妇就开腔了。见记者不搭茬,摊主抓起两个杏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递过来,“可好吃了。”看这架势,不吃还真不行。摊主“夫人”双手一搓,张嘴一吹,塑料袋鼓起来,就等着给你装货。
这里没有小姐姐、帅哥,只有闺女、后生,这里没有精致的外包装和花哨的促销用语,只有直截了当的好不好、买不买。
冲着这样亲切的称呼,冲着这般爽快的性格,尝几个不买也不要紧。
可是,味道真心不错。“来10元的。”
西山矿区变化快
“好东西,就是现在不好买了。”已经从西山矿区搬到西中环附近居住的张泰兴,刚刚赶过来。他说,以前附近的村子里地多,还有勤快人在河滩、山坡开出地来。春天夏天的时候,茄子、豆角、毛桃、葡萄等当季蔬菜瓜果现采现卖,好吃不贵。
张泰兴带着记者穿过几条街道,从九院沙河走到虎峪河。他指着一栋栋高层住宅楼说,前些年这里都是三层、五层高的红砖盖的楼房,是官地矿等煤矿的职工住宅。老旧楼房拆除后,建起高层住宅。张泰兴不时指着楼房、绿地告诉记者,这里曾经都有自发形成的早市或集贸市场。随着矿区的发展和附近村庄的改造,有的早市依靠村庄的会、集延续下来,有的早市已经消失了。
跨过虎峪河,来到西矿街,地铁站正在施工。紧挨着地铁站,有一栋两三层楼高的建筑,靠近楼顶的墙体上挂着“河涝湾综合市场”的大字。但对于张泰兴这样的老住户来说,还是习惯把这里叫作早市。以前,这里就是一片空地,有人卖菜就成了早市。慢慢发展起来,地方也越来越大,便修建起了综合市场。饭店、药店、家具店、孕婴商店等都集中到这里,成为周边居民购物的好去处。走进这个已经不是早市的“早市”,蔬菜区、肉类区等区域分类清晰。经营户说:“搬进来,不管下雨下雪,天气再坏也能出摊。”
新家与河涝湾综合市场一路之隔,刘晓林告诉记者,“还有更高级的,离这里两站地的街北,盖起了购物广场,以前的临街商铺大多是违建,现在都拆了。”回想住那里时,骑车都行不通的路,现在不仅成了双车道,还设置了停车位,变得快认不得了。记者 何宝国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