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宣传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旅游业改革创新亮点和辉煌发展成就,生动呈现文化旅游发展带给百姓、游客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人民旅游全媒体平台推出“我们这十年——我的旅游故事”征文活动,面向全国征集相关作品。
即日起,人民旅游微信公众号将对优秀征文进行选登,本期刊出第13期《一眼黄山景万种》。
文/余佑学
壮美黄山,是高天厚土对人类的馈赠。
从古至今,歌咏黄山的诗词文章,浩如烟海,精彩纷呈。读了李白、徐霞客、徐迟等众多名家的文章,让人对黄山产生了浓烈的向往和仰慕。
去年“五一”假期,有幸游览黄山,牵念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
风景——无与伦比
天下唯美,醉在黄山。
黄山是全球唯一集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地质公园3项顶级桂冠于一身的名山,它千峰叠翠、层次丰富、雄奇飘逸、风光旖旎,在皖南黟县山脉矗立万年。
松枝向阳年年长,花木逢春岁岁新。登山途中,长在岩石上的黄山松非常特别,所有的树枝都是朝着太阳的方向生长,正好与攀爬的人们撞个满怀。
黄山奇松,比比皆是,最有名的当数迎客松。它举止淡定从容,神态优雅大方,是千千万万棵黄山松中的瑰宝。它不仅是黄山的标志,也是中华礼仪之邦的象征,还是世界和平友好的媒介。
黄山怪石枚不胜举,光怪陆离自然天成,千姿百态形神兼备。摩崖石刻“大好河山”在一片山峡处据守,著名的“玉屏卧佛”就在玉屏峰顶,头左脚右,惟妙惟肖。峰石上刻有“江山如此多娇”,与八达岭的“不到长城非好汉”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并称黄山三大主峰。天都峰古称“群仙会所”,意为天上的都会,它雄伟险峻,气势磅礴,在黄山众峰中最为险峻。
由于游人太多,加之晌午时分,阳光灼热难耐,我放弃了攀爬天都峰,直接从“一线天”处登上光明顶。
山高人为峰。“爬上一线天,身体不一般”,这里狭窄、陡峭,需手脚并用方可向上攀登。
来到光明顶,黄山最精华的部分基本上都可以游览到。由于晴空万里,天空白云飘逸,阳光下黄山给人的感觉非常真实干净、透明清澈,没有云雾缭绕,没有虚幻缥缈,没有云海苍茫,唯有峻峭的山体、挺拔的松柏和多彩多姿的怪石。
黄山终年累月不避寒暑,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游客。它以山的厚重、山的胸怀、山的温情,陪伴人们走过沧桑时空,穿越华夏文明。
文景——璀灿寰宇
黄山文化,历久弥新。
文坛群星,大家风范的美文,让人们读出了黄山的苍茫、黄山的清悠、黄山的独特、黄山的深沉,有人读出了黄山的雄奇,有人读到了黄山的伟岸,还有人读到了黄山的别具风*。
郭沫若1964年5月游历黄山,写下《黄山之歌》和《游黄山》:
“我到黄山得二字、黄山即是一雄诗”,是诗人读山有胸怀;
“黄山三日游、濡笔染淋漓”,是诗人读山的灵感;
“黄山真厚我、临别赠奇观”,是山对诗人的回报。
画坛大师刘海栗在96岁高龄时,完成了他“十上黄山”的壮举,留下了许多传世精品,他是一个爱山读山的痴情者。
感悟黄山松,读懂中国人。
绵延华夏5000多年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内忧外患的奋斗史和革命史。
不管是与自然界的恶劣环境抗争,还是外御强敌,英勇顽强的中国人从来都没有后退过,我们都始终保持坚强的定力和勇敢的作战精神。
这种不屈不挠的热血文化和英雄气概,不正如黄山奇松与石头作斗争的过程吗?逐步强盛起来的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吸收一切文化科学技术精髓,不正如黄山奇松努力吸取阳光雨露的经历吗?
人景——倍加呵护
黄山游人如织,每个人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黄山上的两个人,让我尤为尊重和敬意。
第一位是导游。
陪同我们走完全程的导游陈小姐,是个大学生,毕业3年来,除了天气原因,她每天都要带着南来北往的客人,跑遍黄山的各个角落。
她对黄山的解说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讲解幽默风趣,引人入胜,脸上和颜悦色,一脸的微笑,一肚子的学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到一处,她都绘声绘色地向大家介绍奇松怪石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对当今生活的寓意,深化大家对景点的认同,对人生的思索。
她把黄山松讲得有趣极了!松树自然呈现的“一迎、一陪、一送”被她引伸为不期而遇的一见钟情、渴望已久的纯洁拥抱、恋恋不舍的挥手再见。
这是她对导游工作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对广大游客的负责与尊重。
她的敬业、专业,用情、用心,体现出她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反映出黄山风景区的管理水平。培养优秀的导游,做好做细旅游服务,应该永远在路上,因为优质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小陈导游给我的启示是: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你愿意做到最好,愿意坚持下去,不断充实丰富自己,就会收获满满,就会成为别人眼里最美的风景。
另一位就是挑夫。
每个人对黄山的观察理解不一样,有人说看到黄山“四绝”是荣幸之事,有人说吃到黄山美食是口福之缘,还有人说徜徉屯溪老街,有穿越的激情,可我觉得,黄山的挑夫们,才是山上最美的风景!
攀登黄山时,我与数位挑夫擦肩而过。
他们喘着粗气从我身边走过,我闻道了他们身上的汗味和生活艰辛的滋味。他们肩挑沉甸甸的货物,有边走边吆喝卖矿泉水和饮料的,还有挑大米、蔬菜、水果和食品的。
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甩着,努力保持身体的平衡。他们走“之”字路线,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几个台阶后到了台阶的右侧,就转过身子。每一次转身,扁担就换一次肩。
这是劳动人民生活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一来可以站稳脚跟,缓解肩膀上的重压;二来可以短暂休息,不影响继续攀登。他们负重前进,却面带微笑,因为他们的双肩承载着家庭的期冀。
在阳光的照耀下,他们的双肩黝黑发亮,肌肉饱满,坚实有力。那被扁担磨得满是老茧的臂膀,看上去是那么宽厚雄健;那被压得弯曲的脊梁,看上去是那么坚挺不拔……他们是黄山上流动的、震撼人心的风景画。
这山上的一梯一坎、一砖一瓦、一石一沙、一亭台一楼阁,都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一身汗水一脸泪水,一步一挪地把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和食品挑上山来的。
这群挑石上山的人之所以流汗,是为了更多游客的便利,他们的艰苦卓绝是为了别人更舒适。
或许,他们当中好些人只是纯朴地为了生存而劳作,他们把力气和汗水洒落在黄山上,修建了亭台楼阁,修筑了通往山顶的登天之梯。
可以这样说,比黄山还要美丽的风景,就是这群挑石上山、建设黄山、守护黄山的劳动者。
人景是最值得尊重和呵护的风景。以山水为镜,取自然之道。在人生的长河中,知进退、辩高低、懂取舍。但行好事,无为而为,大道至简,回归本源。
人生如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神圣的山。雄奇博大的黄山时刻昭示着人们:面对信念,坚若磐石;面对艰险,永不退缩;面对挫折,奋力向上;面向未来,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