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中山广场近代建筑群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连中山广场近代建筑群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广场周边。
初建于沙俄占领时期,1951年最后一座建筑落成, 大连中山广场近代建筑群包括有原大连民政署、原朝鲜银行大连支行、原大和旅社、原东清轮船会社,是典型欧式建筑风格的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001年6月25日,大连中山广场近代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原东清轮船会社建立。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日本将俄治时期建造的尼古拉耶夫广场改名为大广场,并开始在大广场周围修建以欧式建筑风格为主的公共建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原朝鲜银行大连支行建立。
清宣统元年(1909年),大连民政署建成,原大和旅社建立。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东洋拓殖株式会社落成。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广场更名为中山广场。
1951年,中山广场上最后一座建筑落成,即由苏联建筑师设计的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
建筑格局大连中山广场近代建筑群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广场周边。包括有原大连民政署、原朝鲜银行大连支行、原大和旅社、原东清轮船会社。
中山广场成圆形,直径168米,有10条大道从这里通向四面八方。在中山广场相继建成不同类型、建筑形式各异的10幢建筑,其中9座建筑中,除大清银行大连分行外,其余均是为了满足当时日本统治大连的需要,彰显日本建设大连所取得的成果而修建的,这10座具有典型欧式建筑风格的建筑共同构成了中山广场近代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大连中山广场近代建筑群风格多,有罗马式的、哥特式的、文艺复兴风格和折表主义等,这些建筑现大部分被金融机构使用,所以也是大连市的金融中心。
主要建筑原大连民政署原大连民政署位于大连市中山区中山广场2号的原大连民政署(今辽宁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是由日本早期著名设计师前田松韵设计,探后伸。主楼中央高耸方形尖塔,底层采用白色连续券式窗楣,上层窗采用白色柱式划分。红色砖墙包以白色条石装饰,显得典雅秀丽。
原朝鲜银行大连支行原朝鲜银行大连支行位于中山广场1号原具有哥特复兴风格的建筑,建造年代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砖木结构,地上二层,正立面均衡对称,西厢侧楼依广场和道路的空间形态作前朝鲜银行大连支行(今中国工商银行大连中山广场支行),民国七年(1918年)建具有罗马古典建筑风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正面为大厅,侧楼为三层办公用房。大厅内用十二根巨柱擎住屋面。整个建筑显得庄重、威严。
原大和旅社原大和旅社位于中山广场4号的原大和旅社(今大连宾馆)兴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为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具有巴洛克的建筑风格。外部造型庄严,内部大厅及门厅装饰华丽,是当时有代表性的宾馆。 [1]
原东清轮船会社原东清轮船会社位于大连市西岗区胜利街35号的原东清轮船会社(今大连艺术展览馆),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主楼是地上二层地下一层的砖混结构的西欧半木屋式建筑。外墙用红砖砌筑,间以白色条石装饰,屋面开老虎窗,墙身上高耸尖顶。整个建筑小巧活泼,具有德国建筑风格。
历史文化名称来源中山广场初建于沙俄占领时期,当时称尼古拉耶夫广场,是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名字命名的;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日本将俄治时期建造的尼古拉耶夫广场改名为大广场;解放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广场。 [2]
历史背景在对大连进行殖民统治期间,俄、日两国分别以大连地区作为各自在东北亚地区推行扩张的据点,在此建立起了军事基地和国际商港。为了适应军事、贸易等需求,俄、日两国均以建造国际大都市为目的对大连进行了城市建设。俄国借鉴当时欧洲城市规划经验对大连市进行建设,在日俄战争爆发前,大连市已形成了以广场为核心,道路发散、街区环绕的辐射状城区街区布局。日本接手大连后,基本接受了俄国的城市规划布局,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城市广场、道路、建筑等改建。
研究价值管辖关东州全境的邮政电信机构坐落于此,是学者研究大连地方史的重要史料,对大连近代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中山广场近代建筑群也是大连城市景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殖民历史对大连城市的格局、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塑造了大连独特的城市气质,中山广场建筑群即城市景象的典型标志之一,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大连中山广场近代建筑群是20世纪建筑风格的展览馆。留洋归来的日本建筑师在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下,融合东方传统建筑风格,在中山广场上留下各具特色又和谐一致的杰作,使得中山广场近代建筑群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篇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