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天安门,相信大家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当年*等人站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场面。不过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这座城楼的历史已经足有600多年,从1417年,也就是永乐年间开始便已存在于世。
开国大典
明朝永乐十五年,刚刚夺得皇位的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决定逐步将大明的都城从南京迁至自己的封地北平。兴建都城,都城内的架构自然要重新扩建,而天安门,也就是当时的承天门便是在这个基础上诞生于世的。
承天门起初其实是南京城的产物,将其仿制在北京的正门之上,为的就是彰显朱棣的正统,因此对于该城门的修建,朱棣下的心思着实不少。首先朱棣先是找来了全国范围内的能工巧匠,将承天门的主体架构建成,随后他又请来了当代的建筑大师蒯祥负责设计建造具体细节。
在蒯祥的不懈努力下,承天门快速建成,建成之后蒯祥又在朱棣的允许下,在城门上高悬“承天之门”的牌匾。这恢弘大气的城门令朱棣龙颜大悦,甚至使得这位很少夸人的皇帝都不禁称蒯祥为“蒯鲁班”。
自此,随着承天门的建成,朱棣也就正式迁都北京,不过和这位“封狼居胥”的帝王预想的不同,在此之后承天门非但没有“承天之运”,反倒是经历了不少的曲折坎坷。
首先是明英宗时期,不知是不是因为朱祁镇犯下了过多的罪过,引得了朱家祖先的气愤,1456年承天门忽然遭遇雷电打击,一场巨大的火灾瞬间席卷了这座北京城的正门。这场大火烧了足足一天一夜,等到火势熄灭之际,承天门已然烧成了木炭。
一个王朝国都的正门变成如此惨状,自然是王朝统治者难以接受的,于是在明成化元年,也就是1465年,在明宪宗朱见深的命令下,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由老匠蒯祥设计,承天门的第一次“修缮”工作便就此展开了。
天安门
这次的修缮说是修缮,却不如说是重建,然而很显然这次的修建历时更长、效果更好,城门的宽、深不单扩建了不少,就连形制上都从原先的牌坊样式,变为了彻彻底底的由城台与城楼两部分组成的宫殿样式,当然,这也就是现如今天安门的雏形。
其次是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之上,李自成大军进驻北京。其实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对承天门并没有造成破坏,反倒是出于迷信十分的爱惜,可这份爱惜却没有让他稳坐龙椅,而是在吴三桂与清军的联手打击下节节败退。
天安门
清军兵临城下,李自成最终选择逃亡,但他又气不过将一个完整的都城留给敌人,所以就在临行之前他便如同当年的项羽烧秦宫一般,一把火点燃了包括承天门在内的半个北京城。
对此摄政王多尔衮十分气恼,不过天下都打下来了,也犯不上和一座城门楼置气不是?所以在他和顺治皇帝的主张下,承天门的修缮工作便第二次开始了。
这次清王朝并没有对承天门进行大范围的修改,而是除了将承天门改为天安门,将承天之门的牌匾换为天安之门之外,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固,意为“受命于天,安邦兴国”。
最后是清朝末年。1900年时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区区几万人的军队竟打得百万八旗子弟毫无还手之力,最终打到了北京城下。这对于中国人来说着实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对于天安门来说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