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兴中门内的狮子山,海拔一百多米,周围约六公里,东有水下注平陆,西临大江,大有高屋建瓴之势,古往今来均为行路要隘,不失为拱卫南京的天然屏障。以“狮岭雄观”之名列为明清“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狮子山古称卢龙山,相传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初来江南时,见此山峰岭绵延,远接石头,惊叹曰:“真江上之关塞!”因其山形似塞上卢龙(今河北省长城线上的卢龙塞),便名此山为“卢龙山”。
狮子山一带旧有洗影楼,是明隐君朱应昌的别墅;玩咸亭,为明嘉靖年间寺僧所建;徐将军庙,明初奉敕所建,今皆不存。现存的名胜有位于狮子山西南麓的三宿岩、静海寺、天妃宫以及阅江楼。
明以前狮子山面临大江,三宿岩乃狮子山余脉。三宿岩又名“绣球峰”,与狮子山合称“狮子滚绣球”。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四十万大军南下,与宋在长江边对阵,宋兵只有几万人,形势十分危急。工部尚书虞允文奉命犒师采石,设计迎敌,他派出一股宋军诱敌深入,用采石矶临江地形将金兵引入埋伏圈,宋军将士全力出击,水陆并举,金兵伤亡惨重,连夜撤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采石之战”。采石大捷后,虞允文凯旋回归南京,船在下关江边狮子山下系舟三日。后人为纪念这位英雄,遂名其地为“三宿岩”。
静海寺在仪凤门外狮子山西南麓。据《景定建康志》载:“明永乐中建,以海外平服,赐额静海。”这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郑和下西洋胜利归来而建的一座佛寺。明永乐九年(1411),郑和第二次航海回归,由于郑和等人的努力,宣扬明朝德政的成绩甚著,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带回了各国赠送和交换的许多奇珍异宝以及名贵树种,永乐帝为供奉郑和带回的“佛牙”和陈列海外珍品、庆贺中外友好往来,乃建此寺。静海寺是明朝兴旺发达,与各国和平相处的象征,是中国的骄傲。
但是到了清朝末期,由于清政府日益腐败没落,中国成了帝国主义列强掠夺的对象。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连吃败仗。英国舰队一直开到了下关江面,清政府慌忙派出卖国耆英,在静海寺与英军进行四次谈判,基本上议定了各项条款,又到停泊在下关江面的英舰“汉华丽”号上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还在静海寺以牛羊酒食犒劳英军头目。
天妃宫在狮子山下静海寺东南,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为郑和第三次远航归来时所建。天妃在中国古代航海者的心目中,是神圣的“护法神”。郑和第三次远航,历经艰辛,“涉海洋经浩渺,飓风黑雨,晦冥黯惨、雷电交作,洪涛巨浪,摧山倒岳,龙鱼变怪,诡形异状,纷杂出没,惊心骇目……”最终转危为安。郑和认为,这是天妃在暗中保护的缘故,遂建“天妃宫”,以酬其“保佑”之劳。
天妃宫有天妃宫碑,系南京永乐年间所存三块巨碑之一。碑高4.7米,宽1.5米,厚0.52米。碑额刻“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十一字,饰以四条交错穿云之纹龙,雕镂精工。碑文记载了郑和航海情况和建天妃宫的原委,落款为“永乐十四年四月初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