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据史料记载,是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自广州北上,途经曹溪,“掬水饮之,香味异常”,“四顾群山,峰恋奇秀”,“宛如西天宝林山地”遂建议在此建寺。天监三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宝林寺”名。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至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宗敕赐“南华禅寺”,寺名乃沿袭至今。因禅宗六祖在此弘法,也称六祖道场。
南华寺距今已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寺后有卓锡泉(俗称九龙泉),几株高达数十米的古老水松,是现在世界上稀有的树木,寺庙现存大量珍贵文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南华寺建筑面积一万二千多平方米,由曹溪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灵照塔、六祖殿等建筑群组成。现有建筑除灵照塔、六祖殿外,都是1934年后虚云和尚募化重修的。1983年,南华寺最早一批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寺院。
韶关云门寺
云门寺位于粤北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6公里的云门山下,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名刹,也是佛教禅宗“云门宗”的发源地。
门山大觉禅寺,公元923年由云门宗始祖六祖惠能九传弟子文偃禅师所建,位于乳源县城北面6公里的慈云峰下,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大支派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也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云门寺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整座建筑物庄严雅静,风格独特,寺庙香火鼎盛,除放生池外,殿厅堂楼等共180余处连成一体。
寺内保留着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较为著名的有距今1000多年的《大汉韶州云门光泰禅寺院故匡真大师实性碑铭并序》。云门寺前有观音山,后有桂花潭,每到金秋时节,这里桂花遍地,一派灿烂景象。
云门寺源于云门文偃。文偃(864-949),俗姓张,嘉兴(今浙江)人。出家后到各地参学。初参睦州道,后参义存,获得印可。禅宗六祖惠能圆寂后,嗣法弟子有湖南南岳怀让和江西青原行思两个法系。到唐末五代间,南岳一系形成沩仰和临济二宗,青原一系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合称禅宗五家。
云门宗的传承是:青原山行思--道悟--崇信--宣鉴--义存--文偃。文偃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广福院得义存印可后,就来到韶州云门山,修复残破的光泰禅院,开创了自成一系的云门宗禅风。其说教方式独特,被称作"云门三句"。
据《五灯会元》曰:"我有三句话,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悟此三句便可入道。
丹霞山别传寺
别传寺为爱国高僧澹归禅师于清康熙初年创建其师天然和尚曾说法于此。寺院建筑玲珑庄严,曾住众千人,其规模之大,堪与韶关南华寺、云门寺媲美。乾隆及民国年间曾两次被焚,焚后相继重修,民国时期广东省省长李汉魂先生曾拨款重修并立有重修碑文。
十年浩劫,使别传寺损毁殆尽,只有残存于山门石壁上刻的大字“丹霞”、“至此心隐心”、“法海慈航”、“诞先登岸”、“禅林第一”、“红尘不到”、“赤城千仞”等。
1980年后,年逾古稀的本焕老和尚(现任广州光孝寺主持、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来到野草丛生的别传寺,面对一片残墙断壁,不觉潸然泪下,于是立下誓言,主持修复。
经过多年努力,先后修建了大雄宝殿、天王殿、钟楼、鼓楼、禅堂、僧舍、客房等。
90年代末,仁化县政府将丹霞山半山万余平方米土地和旅游设施移交给别传寺,使别传寺佛事活动场所进一步行扩大。目前,别传寺佛事场馆仍在不断扩建之中。
中山西山寺
中山西山寺俗称西山寺,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城区西山公园内,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读书人喜聚之地。
清道光年间,邑人曾望颜曾在此攻读诗书,至咸丰六年(1856年)他任陕西巡抚署四川总督时,特募资将古寺加以扩建。由隐泉庵派僧人心恒为主持,历代相传,到1949年已传至十三代。
现寺内有伽兰殿、韦陀殿、大雄宝殿、准提殿、观音殿、六祖殿、地毅殿、塔殿等,颇为壮观。“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内文物散失,僧人撤走。但门前一副对联“红棉旧荫,福地重光”,横额“仁寿禅寺”(字体刚劲有力,笔力浑厚,相传是清代名书法家张玉堂用拳头写成的,后人称为“拳书”),幸得完好保留。
1987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将古寺重新修建,1988年10月开放,供游客观赏。